不同收入类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_弗里德曼论文

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同类型论文,居民消费论文,收入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1%,整体宏观经济形式呈现大好的局面。但在宏观经济形势趋好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在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架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中,消费明显滞后,而投资跑得过快,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增长并非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如何启动消费,使经济增长良性化,并且具有可持续性,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农村。这不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农村居民增加消费的潜力和空间还非常大。本课题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除自行车和电风扇比较高以外,其余都很低,其中,黑白电视机为52.97%,彩色电视为48.74%,照相机为3.12%,收录机为21.5%,摩托车为21.94%,洗衣机为28.58%,电冰箱为12.31%,抽油烟机为2.75%,录像机为3.30%;农村居民一般性商品,例如加工食品、衣料、文化用品、医疗服务、交通通讯服务等的消费量极低,人均消费量还不到城镇居民的20%。很显然,启动我国消费市场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样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范剑平,2000;刘建国,1999;秦朵,1990)。总体上来说,他们所做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总量的基础上,所分析的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并以此出发提出政策建议。其实,分析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更加具体的政策含义。目前,国内很少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就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余下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及其处理,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结果,第五部分为结论性评述。

二、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可以说是消费行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不小的飞跃,正如法瑞尔(Farrell,1959)所指出的那样,弗里德曼理论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认识到如果个人理性地计划使其一生中的效用最大化,则在任何给定的一年里,其消费不决定于他在那一年的收入,而取决于他可支配的资源”。持久性收入假说抓住了消费者跨时消费的本质,因而也就更好地拟合了经验数据和事实。按照弗里德曼的逻辑和观点,消费同持久性收入成固定的比例,而与暂时性收入的相关程度却要低得多。许多因素导致暂时性收入的不稳定,其中,周期性经济波动就是一个经常引起暂时性收入波动的因素。对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此,本文将采用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的数据对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检验和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要求解的主要问题是: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主要取决于其持久性收入;②持久性收入的消费倾向与暂时性收入的消费倾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③消费支出对收入不同部分的敏感性怎样。本文从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假说的基本思想出发,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的基本特征,采用最简单的GARCH(1,1)模型作为分析的工具和手段。这个模型是在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恩格尔(Engle)所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模型(ARCH)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得到的,它比较好地解决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具体的分析模型形式如下:

在此,C[,t]为时间t的消费支出;Y[,p,t]、Y[,c,t]分别为时间t的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ε[,t]为误差项;α、β1、β2为估计参数,分别表示自发性消费支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σ[2][,t]为误差项的方差,变换后由三部分组成:常数项γ[,0],前一时期的变化量γ[,1]ε[2][,t-1](即ARCH项),前一时期的方差项λ[,1]σ[2][,t-1](即GARCH项)。在运用GARCH(1,1)之前,先对模型略加说明。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发现回归误差的方差σ[2][,t]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过去误差的变化程度。由于方差是变化的,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所得到的结果的有效性比较差。为此,恩格尔提出了ARCH。经验研究表明:考虑ε[,t]的条件异方差性能够提高估计参数的有效性。

三、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检验和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共3000个有效样本。由于没有可直接运用的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数据,要获取这两项数据,就必须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数据进行拆分。可以根据实际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来估计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在取得实际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后,可以采用计算公式(2)、(3)和(4)求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数据:

其中,Y[,t]是第t期的实际收入数据;ω[,i]为权数,ω[,0],ω[,1],……是单调递减的非负数列,其经济含义是:距离现期消费越远的收入对现期消费的影响越小。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由弗里德曼提出的估计方法,按这种方法有下列计算公式:

其中,Y[,t]为现期实际收入,Y[,t-1]为前一期实际收入,Y[,t-2]为前两期实际收入。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样本数据,运用回归方程估计出(2)的合适权重,称之为自估计方法,估计出来的参数方程如下:

根据(5)和(7),就可以估计出我国农村居民1980~2002年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一种估计方法,农村居民每年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均要远远大于其人均暂时性收入;不仅如此,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和经济增长较快的最近几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暂时性收入相对要大一些,这一点是符合逻辑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其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体制改革之初和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居民获取收入的变数要多一些。

表1 农户人均持久性、暂时性收入的估算值 单位:元

年份人均消 人均 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

费支出纯收入

(1)

(1)

(2)

(2)

1980156.68184.80 158.7226.08 163.79 21.02

1981173.90203.64 182.0821.56 186.55 17.09

1982195.99240.38 209.6130.77 215.17 25.21

1983216.84270.54 238.1932.35 244.74 25.79

1984235.56305.71 272.2133.50 278.67 27.04

1985265.68332.79 303.0129.78 309.10 23.69

1986281.59334.30 324.2710.03 326.95 7.35

1987295.80343.53 336.87 6.66 337.97 5.56

1988301.33344.50 340.77 3.72 341.74 2.76

1989283.79318.85 335.62

-16.77 333.06-14.21

1990296.39347.94 337.0910.84 337.72 10.22

1991307.14351.13 339.3011.82 342.35 8.78

1992311.99371.15 356.7414.41 359.11 12.04

1993320.50383.78 368.6915.09 371.86 11.91

1994343.17412.08 389.0023.08 393.12 18.96

1995376.38453.18 416.3536.83 423.25 29.93

1996418.52512.76 459.3453.42 469.35 43.41

1997419.97542.80 502.9139.88 511.59 31.21

1998417.14567.09 540.8826.21 546.20 20.88

1999420.08588.63 566.1722.46 570.67 17.96

2000445.19600.67 585.4615.21 588.72 11.95

2001465.49660.13 616.4843.65 609.68 50.45

2002489.70692.19 631.0061.19 654.93 37.26

注:①表中的数据是以1978年为基期,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出来的不变价格值。

②表中(1)是采用弗里德曼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2)是采用自估计方法得出的结果。

四、实证分析结果

采用表1中人均持久性收入和人均暂时性收入的估算值,运用模型(1),进行极大似然估计,所运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GAUSS,其结果见表2。

表2 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与消费支出回归分析结果

类型 α β[,1]β[,2]

γ[,0]

γ[,1]

λ[,1]R[2]S.E.

D.W.

51.32 0.694 0.343176.74 0.012 0.0530.962

7.537

Ⅰ(4.127)

(22.296)

(1.588)

(5.369)

(0.811)

(1.167)

1.444

51.240 0.694 0.272 198.660.015 0.0670.923

8.577

Ⅱ(4.110)

(22.258)

(1.352)

(5.003)

(0.923)

(1.225)

1.436

注:①Ⅰ、Ⅱ分别为用弗里德曼估计方法和自估计方法所得数据计量分析后的结果。

②括号中为t检验值。

从表2可以看出,对两种类型的数据而言,R[2]、S.E.和D.W.都比较理想;α和β[,1]的t检验值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β[,2]的t检验值都在2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其持久性收入的相关性更显著一些;γ[0]的t检验值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γ[,1]和λ[,1]的t检验值的统计显著性却都比较差,说明现期误差的方差σ[2][,t]与过去误差[(ε[,i])(i=t-1,……,1]变化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运用GARCH(1,1)改善估计有效性的作用不是很显著。相对而言,弗里德曼估计方法所产生的结果稍好一些,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弗里德曼估计方法所产生的结果。β[,1]和β[,2]分别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性收入每增加1元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0.694元;暂时性收入每增加1元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0.343元。从以上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命题:①消费支出对持久性收入的反应很敏感,两者的相关程度较高;②消费支出对暂时性收入有一定的敏感性,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由前两个结论可以推出以下命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水平,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不可忽视。上述命题是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一方面,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面临更多的风险,不仅每年的收入都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他们也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所以,他们的消费行为是谨慎的、小心的,他们会尽可能将微薄的收入储蓄起来,使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取得消费效用的最大化。这就是第一个结论之所以成立的内在的原因。另一方面,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为他们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收入基础;再加上农村居民之间较强的消费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以及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农村居民会将他们现期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依然会处在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第二个结论之所以成立的本质之所在。

五、结论性评述

本文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设计计量模型,就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就分析结果来看,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更好地解释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与建立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基础上的分析相比,基于持久性收入假说检验和分析的结论具有更加具体的政策含义,其理由是这样做可以针对不同的收入类型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作为本文最终结果的政策建议是: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如同2004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那样,将各项措施具体化,并且落到实处,以改善农村居民的预期;同时,为农村劳动力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增加农村居民的暂时性收入,并且逐步将一部分暂时性收入适时转化为持久性收入。

标签:;  ;  

不同收入类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_弗里德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