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性主义运动_性别歧视论文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性主义运动_性别歧视论文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权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权论文,英汉论文,传统文化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中,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两种语言中在造字 、构词、词序、语义、谚语等方面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但未能从传统文化 方面进行论述和比较。本文拟就英汉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及其女 权主义运动所带给它们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英语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 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 ,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从劳动中创造 出来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附 庸地位的局面时,语言会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一位女 士嫁给一位男士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或失去 姓而只留下名,该女士也随着这种“附庸”关系而获得其社会地位。即使这位男士已经过世 ,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Tom'widow)。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现代女作家Edith Wharton(186 2~1937)本名为Edith Newbold Jones,在她嫁给Edward Wharton后即变成Edith Wharton。 1 912年Edith与丈夫Wharton先生离婚,从此再没结婚。后世对她的称呼有两种:Edith Whart on和Edith(Newbold Jones)Wharton。不管是哪一种称呼,她仍然是Wharton先生的“夫 人”,虽然到去世时,她已离婚长达二十余年。颇具讽刺意义的是,Edith Wharton被美国 女权主义者尊为具有女权意识的先驱作家,如果她泉下有知,是否会感到莫大的讽刺!如果 要表述一个男人与个女人结了婚,正确的表达法只能是:

1)Jane Bennit was married to(not with)John Smith.

句中的介词“to”明确地告诉我们,是Jane嫁给了John,Jane的地位从属于John。也许下 面这个例子更能说明这种“男娶女嫁”的婚姻“规则”;

2)She wants to many her daughter to a rich man.从婚俗看,男性的中心地位和女性的 附庸地位是一目了然的事实,女性也只有首先获得了这种法定的附庸地位,才会获得相应的 社会定位。

(二)“女士优先”的传统习俗

盛行于欧洲中古时期的骑士风度(knighthood)实际上是源于把妇女置于弱者地位而需男人 保护的一种心理。最初的骑士,其职责当然是打仗,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安定,战争越来越少 ,骑士便成为贵族沙龙中贵夫人的“卫士”。既然是“卫士”,当然以“保护”她们为己任 ,于是演变出以后被各界人士认为理所当然的“Ladies first”这一词语。“卫士”也逐渐 变成“绅士”。男士与女士同行,男士应走在靠马路的那边,以便为女士挡住来自马路的泥 土和可能撞过来的车辆;一起上车时,男士要为女士开车门或让女士先上车;出门或进门时 ,男士会为女士披上或脱下外套等等,以体现“保护者”的绅士风度(gentleman-ship)。表 面 上,妇女处处受到了尊敬和礼遇,实际上,男人只是把妇女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以衬托他们 自己的强大,明为尊重,实为贬低。

(三)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英语族人虔信宗教,其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上帝虽然不拒绝女信徒,可他并没有把女信徒 和男信徒放在同等的地位。这一点在《圣经》中早已有明确的记载:上帝先造了亚当,又从 亚当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 rib”指代woman的用法。 夏娃造出来后,亚当就说:“这是我骨头中的一块新骨,我皮肉上剥离的新肉;因为她取自 于人(man),所以她将被称作女人(woman)”[1]从一开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 女人则只能附属于“他”而存在。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牧师会这样宣布:I now pronounc e you man and wife.(not“husband and wife”)结了婚的男士还是man,仍可逍遥自在。 而结了婚的女士却已经变成wife,身份一经确定,就不得再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结了婚 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 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英语国家的宗教语 言中显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二 汉语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婚姻习俗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建立在“男尊 女 卑”思想基础上的。中国有句古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虽是“女”、“家” 组 合而成的,但这个家不是女子之家,而是丈夫之家,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婚姻“规则”—— “从夫居”,这和英语族人的婚姻传统毫无区别。一旦进了夫家的门,与英语族人不同的是 , 女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只留下了姓。如很被国人看着的家谱,其中所列某某人的妻子只是 在姓后加一个氏字,如“刘氏”、“李氏”、“张氏”等。墓碑上只告诉别人“家母”姓什 么。口头上,叫某个男人的妻子时,甚至连她的姓都省去了,只称作:“刘家的”、“李 家的”、“张家的”等等。即使在现代文明程度很高的香港,仍有其残迹:现任香港律政司 司长陈方安生、凤凰卫视的新闻记者吕丘露薇、陈鲁豫等,都是有名的女性,但名字念起来 却很别扭。很明显,她们是将丈夫的姓氏冠在自己姓名的前面,虽比起古人只有姓氏而不传 其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夫姓冠首,所反映的还是一种隶属关系,看似新潮、前卫,实质 仍是封建传统的遗留。事实上,香港、澳门等地有许多新女性都将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姓名的 前面,以示所属,它表明性别歧视仍不是个别现象。

(二)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

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可是儒家鼻祖孔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讲过:“唯女子与小人 难养也。”在孔子的心目中,女人与“小人”是同一个档次的。自从有了孔子给女性的定位 ,妇女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就没有高过“小人”。首先体现在完全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上,丈 夫可以随意“休妻”,正式规定的休妻理由就有七条,即所谓的“七去(出)”:“不顺父母 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后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 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2]而且,休妻的手续也特别 简单,只要丈夫一低“休书”,妻子就会沦为“弃妇”,受到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妻子 却没有“休夫”的权利,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丈夫已经去世,妻子仍 然不能选择第二次婚姻,她必须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因为,“好马不伺二主,好女不嫁 二夫”,“一女不吃二家饭”,“好马不吃回头草,烈女不配二丈夫”。而相比之下,丈夫 不仅可以在妻子死后名正言顺地续弦,就是妻子在世时,仍然可以有三妻四妾。

在礼教最为盛行的宋朝,还专门给妇女的言行立了“规矩”,即所谓的“三从四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便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把女人牢牢控制在被统治地位上,一辈子也没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而“四德 ”则强调女人的生存目标就是要以男人为中心,要以伺候男人为己任。除此以外,对妇女还 有一些更为严格的限制:“笑不露齿,话莫高声”。荒淫无耻的南唐后主竟别出心裁,将女 人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以供其享乐玩耍。如此种种封建伦理,任由女人怎样挣扎,也逃不 出男人的手掌心。

(三)不平等的宗教信仰观

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妇女更是如此。因为,妇 女长期处于被压抑和屈辱的地位,她们对自己卑微的社会及家庭地位无法正确理解,想从宗 教信仰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但是,就几种在我国流传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的宗 教而言,她们是不能如愿的,她们在那里的地位甚至更低。无论是本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 道教,还是“西土”传来的佛教,都有明显歧视妇女的性别观,都视妇女为“不祥、不洁” 之物从而排斥、贬低她们。如我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的祭祖仪式,都是由男性族长或家长主 持,无论是享祭者还是在祭者都严格按照父系血统的辈次排列,女性后人不能进入本家族的 祖宗系列。丧夫的妇女、再嫁的妇女、产妇、孕妇和行经期间的妇女等都无权参加祭祖[2] 。我国民间土生土长的道教,虽然其中的“太平道”也曾主张社会的“极大公平”,但这个 公平是不包括妇女在内的。《太平经》说:“天法阳教一,阴教二;故阳者奇,阴者偶…… 阳者尊,阴者卑。故二阴当共事一阳,……二女当共事一男也”。[2]其中“男尊女皓”的 思想一目了然,而且还为“一夫多妻”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国人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佛 教更是将妇女贬到了社会的最低层。它视女性为“污垢、罪恶”的结晶,《阿含经》论述妇 女有“九恶”:(女子)污秽不净;口恶;反复无常;好嫉妒;悭吝;喜游乐;多嗔恚;多妄 语;举动轻佻。[2]《大菩萨藏经》中还说:“妇女是众苦之本,是障害之本,是杀害之本 ,是系缚之本,是忧愁之本,是怨寇之本,是生育之本。应当知道,妇女是消灭圣慧之眼的 。”[2]《诸经要集》说的更狠毒:“在家的俗女多恚毒,近之则失国破家,触之则如遇蛇 ,其言如蜜,内心如鸩。”[2]总之,妇女在佛教里比魔鬼还要坏三分,他们把一切罪过都 记到了妇女的头上。

三 英汉文化传统中性别歧视现象之比较

(一)英汉传统中性别歧视的相似之处

虽然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两大语系,说这两种语言的人属于完全不同的民族,但是,他 们都生存于“人类”这个大家族中,有着相同的人类进化历程,都经历了漫长的父系社会— —父权社会。无论是从传统习俗、习惯还是从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对 女性的歧视现象。英语中,夏娃只不过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试想,肋骨能离开它的依托 ,独立发挥作用吗?不能。因此,英语中体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有赖于丈夫社会地位的 高低,越是法定的附属关系,其社会地位就越牢靠。当人家的wife要比当mistress(情妇)强 ,而当人家的mistress又比当spinster(老处女)要好。要知道,spinster一词含明显的贬义 ,含有身心不太健康、行为古怪的“老处女”之意。反映在称呼上就是,Mrs.的社会地位要 高于Miss,Miss的社会地位次之,Ms则给人含混不清、神秘莫测的感觉。

汉语中,妻子只是丈夫的“贱内”、“贱妾”或“拙荆”而已。男性代表着权利、地位, 可以支配一切,而女性只能依附男性而存在,所谓“夫贵妻荣”、“母凭子贵”。女性的活 动范围局限于家庭那狭小的空间,其生存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替夫家传宗接代,伺奉丈夫 ,取悦丈夫,作父权社会中的点缀和装饰而已。

(二)英汉传统中性别歧视的不同之处

英语国家与中国相隔万里,其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文化和传统上存在着很 大的差异。首先,中古时期的骑士风度传统虽然源于妇女是弱者需保护的心理,但它起码反 映出强者应该保护弱者的姿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妇女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其次,英国 的封建社会时期要比中国的短得多。13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14、15世纪时已 经席卷整个欧洲,18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从此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文艺复兴运 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妇女的地位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始于19世纪的女权 主义运动,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欧美妇女的社会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愈 演愈烈。如果说在封建文明较为发达的唐朝还比较开明的话,那么,到了宋朝,“三从四德 ”等一系的所谓“礼教”和“紧箍咒”套在广大妇女的头上,她们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以致 到了妇女不能高声说话,不能露齿而笑的地步。可以说,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比 欧美国家的妇女地位要低得多,她们的处境更为艰难,更值得人们同情和关怀。

四 女权运动与用词的中性化

受压于男权统治和歧视下的妇女为争取平等的地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抗争,20世纪的妇 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女权主义运动起源于欧洲的法国,60年代盛行于 整个欧洲和美洲。一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如法国的西蒙·波伏娃(S imone de Beauvoir)、克里斯多娃(J.Kristeva)、西苏(H.Cixous)、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 夫(Virqinia Woolf)、美国的肖瓦尔特(E.Showalter)等都非常重视对男性语言的批判。她 们认为,首先应该从语言上颠覆男权统治,主张创造没有性别歧视的词汇或用中性词替代具 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词汇等。如,用domestic engineer代替housewife;用dingle代替离婚后 的男女,因为,离婚后的男子仍可称bachelor,而离婚后的女子只能是divorcee;用中性 词person代替man或woman构词,如:mankind-personkind,fisherman-fisherperson,chai rman -chairperson,salesman-salesperson等。另外,男性泛化词后面添上表示女性的词或改成 不带性别标识的复数形式:

1.Someone has left his or her bag in the classroom.

2.Students should sudy hard.If they don't,they cannot make progress.

除此以外,英国政府还用立法来维护男女的平等权利,如就业平等委员会已经立法规定了 招工广告用语的中性化要求[3]:慎用男性词(he,him,his等)指代男女双性,要用兼顾两性 的he or she,him/her等。机械师、打字员和餐厅服务员等职位不可偏向一性,如,“Waite r required”属违法广告用语,要用“Waiter/Waitress required”取代。美国政府也很重 视女权主义者改变性别歧视语言的呼声,美国劳动部在十多年前组织编写出版的《职业名称 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就尽量避开了性别歧视语言:maid-house wor ker or helper,takceff man-battery plate remover,takeoff girl-form stripper,gover ness-nanny,etc.

在中国,由于汉字为方块字,很难在造字方面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以后,重点主要放在 妇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上。毛泽东主席的“妇女半边天”指示以及政府倡导的“男女 同工同酬”等政策,将广大的妇女从家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妇女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 独立。另外,政府颁发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以保障妇女的权利。中国女权主义运动还处 在学习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还未针对中国几千年来男 尊女卑的封建传统和伦理观念展开斗争,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是朝一夕就可以清除掉 的,男女要真正平等,妇女要得到彻底解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标签:;  ;  ;  ;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性主义运动_性别歧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