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大都市城市街道绿化建设[*]_行道树论文

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市区街道绿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论文,大都市论文,市区论文,街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运用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广州市行道林生物群落、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街道绿化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街道绿化生态特征环境作用

街道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行道林是街道绿化的骨架与核心,其以线的形式将城市绿化的“点”“面”联结起来,形成绿色网络,构成优美街景,成为认识城市的重要标志,对城市交通中的人、车分流,尤其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生态学方法,在广州东山、越秀、荔湾、海珠、天河5区范围内,选择了231条主干道,对其行道树的株数、树高、枝下高、胸径、冠幅、郁密度等作了调查,并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路段,对其行道树周围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市区行道林的生物群落、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改善、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地系统,尤其为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的绿地规划提供参考。

1 市区生态环境及行道林现状

广州市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为三角洲平原与丘陵台地过渡区。1988年,市区重新划为东山、越秀、荔湾、海珠、芳村、天河、黄埔、白云8城区,面积总共1443.6km[2],人口341.7万,人口平均密度1.82万人/km[2],旧城区为3.45万人/km[2]①。

广州市区现有绿地58.29km[2],其中公共绿地34.61km[2],专用绿地11.96km[2],生产绿地11.96km[2],绿化覆盖率达24.5%(含珠江水面积),人均绿地24.78m[2],人均公共绿地14.72m[2]②。市区主干道、次干道、交通干道绿化面积6.8km[2],计有行道树25万株③。

市区行道林作为人工植物群落的一大类型,由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显著,外貌终年常绿,季相变化不明显。以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半落叶、落叶树种仅占16%。花期不一,以春秋两季为多,3~11月均可见花开,如木棉、黄槐、红花楹、紫荆、羊蹄甲、大叶紫微、刺桐、腊肠树等,其花盛开时,五颜六色,鲜艳夺目。

行道林树冠起伏不大,较为连续,树高一般10~20m,最高25m;胸径一般15~20cm,最大120cm,如小叶榕、红花楹;平均冠幅7.6m×7.1m,最宽20m×10m;郁密度一般50%,最大80%以上。少见层间植物,少量树龄较大的树种,如榕树、木棉、樟树等方可见板根、气生根、寄生和附生现象。

2 市区行道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类减少

231条主干道有行道树77983株,共80种,隶属28科51属。主要为桑科、苏木科、蝶形花科、桃金娘科、大戟科、木棉科、楝科、木兰科、棕榈科、木麻黄科等,优势种有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红花紫荆(B.blakeana)、大叶榕(Ficus lacor)、细叶榕(F.retusa)、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等(表1)。区系成分与原生植被有较大的相似性,但种类比原生植被少。

2.2 结构简单

行道林群落结构以单层乔木为主,少数可见乔、灌两层,极少数为乔、灌、草3层。2~3层结构的行道林群落仅占全市的13%,多见于广州大道、东风中路、环市路、法政路等30条主干道上,而以天河区新干道为多,占该区道路的66.6%。行道林中乔木层种类主要为石栗、大叶榕、白兰、紫荆等;藻木层多为九里香、大红花、黄蝉、白蝉、狗牙花等;草本层则以蟛蜞菊、苔草为主。行道林群落结构简单,与原生植被有较大的差异。

2.3 生态质量低

生物生产力变化是环境质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目前全面测定行道树生物生产力还很困难,这里仅以其植物量代表其生物生产力,借此衡量其生态质量特征。

利用广州地区一元立木材积表,查出每一树种的材积,另查出各种树的比重,采用容积密度法[2]。按Ws=M.n(Ws:林分绝干重;M:林分蓄积量;n:树木容积密度)算出各种植物量后求和,其结果为21 298.97t,平均每株重0.273t。若按42年估算,生长量为507.5t/a,平均6.5kg/株·a,按5区面积计算,相当于0.903t/hm[2],生长量为0.022t/(hm[2]·a)。这与广东某些地区其他类型林地的生物量、生长量比较差别较大,与市区某些公园植物群落乔木层比较亦有一定差别(表2,3)。

由于广州市地处水热丰富的南亚热带,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引种和栽培。行道林具有与原生植被相似的种类组成和外貌特征。但城市化进程大大改变了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使植物的生长发育深受影响。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和用地激增,使人们放松了对人工群落植物的选种、栽培和管理,再加上对自然规律、绿化意义、规划的认识不足以及资金、财力、物力投入的限制造成了市区行道林种类减少,结构简单,生物生产力下降,质量降低。早期城区的开发建设往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够重视,较少考虑预留绿化用地,也未能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绿化,而目前城区开发则较着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进一步搞好街道绿化必然会有较大的困难。总之,优美的街道绿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现代化城市诸因素相协调的结果。

表1 广州市区行道林优势种重要值、生物量

Tab.1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biomas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inthe street trees in Guangzhou City

表2 行道林与广东其他林生物量、生长量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the biomass and growth amount between Guang zhoustreet trees and other forest types in Guangdong

*根据1990~1991年度实地调查统计

表3 行道树群落与市区部分公园植物群落乔木层单株植物量、生长量比较

Tab.3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dividual phytomass and growth amount between the street trees and the trees of some parks in the city

*数据来源:1990~1991年实地样方调查统计

2.4 空间分布不均衡

市区行道林的水平分布大体呈网状与放射状相结合的格局。市中心为网状分布,以此为核心,近郊、远郊呈放射状分布。典型的高密度区,其一在市中心解放路以西,光复路以东;其二在解放路以东,越秀路以西。南北不超过沿江路和东风路。该分布格局与街道密度、道路规划布局形式、交通道路发展有密切关系。

广州市区行道林种类分布不平衡。市中心为旧城区,树种多为大叶榕、细叶榕、石栗、紫荆。如荔湾、越秀区71.8%的干道为大叶榕,46.5%的干道为石栗,43.7%的干道为细叶榕且多为单一树种;新城区则以石栗、紫荆、麻楝、白千层、木麻黄等树种为主,种类较多;广花、广从、广汕、广佛和黄石等多条对外联系的公路则以木麻黄、台湾相思及各类桉树占优势,这与原来将其作为良好的先锋行道树有关。

行道林优势种的组成、物种量、密度分布也不平衡。全市5个城区共优种为木麻黄、大叶榕、紫荆。东山区种类最多,密度最大,2.4株/hm[2](表4)。这与其早期注重绿化、保持优美自然环境有关。天河区有较多的新种,如麻楝、扁桃果、大叶相思、海南蒲桃等。这是由于该区较为重视绿化规划,加强了对新种的引种、栽培和管理工作。

此外,生态质量分布不平衡。老城区行道树植株胸径大,生物生产力高,树冠宽,枝下高度低,对改善环境有较强的作用,但交通视线差,老化现象严重,缺穴多。这与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的老城区不大适应。新城区行道林树龄短,胸径小,冠幅小,郁密度差,生物生产力低,目前对改善环境作用较弱。

造成上述几方面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市政建设、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

表4 广州市5城区行道林优势种

Tab.4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street trees of the five districts in Guangzhou

2.5 生态环境作用较差

行道林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2.5.1 吸碳放氧作用 按日本林业厅计算,每公顷树林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要吸收co[,2]48t,放出o[,2]36t;通过呼吸作用,放出co[,2]32t,吸收o[,2]24t。两相抵消后,即吸收co[,2]16t,放出o[,]2]12t[4]。广州市区25万株行道树,按500株/hm[2]计算,折合林地面积500hm[2],其产氧量为6000t/a,吸收co[,2]8000t/a。广州市区年消耗氧2287万t[1]。按此,广州行道林产氧量只能解决市区耗氧量的0.03%;按有关文献记载,每人每天呼出co[,2]0.9~1.0kg,全市341.7万人,每年约呼出co[,2]123万t;行道林所能吸收的co[,2]仅相当于市区人口呼出量的3.47%。可见,行道林目前吸碳放氧能力不高。即使包括579km[2]的市区公园林在内,其产氧量也只能解决市区年耗氧量的3.03%。若把行道林植株数量扩大1倍,相当于扩大7.5个越秀公园(66.64hm[2]),这样对改善市区的碳氧平衡将会有较大的作用。

2.5.2 调温调湿作用 据1990年夏对环市中路等路段行道林周围气象要素的观测,结果表明,绿林覆盖率达85%以上的道路,对气温、湿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白天气温最高时,行道树周围较空旷地气温低2~3℃,日较差较空旷地低3~4℃,湿度比空旷地大,早晚高出4%~6%,中午高出6%~7%,在阳光照射强烈的夏天更为明显。如果能多造几条这样的行道林带,将会使广州城市的“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给骑车、步行者带来较大的舒适感。

2.5.3 净化环境作用

2.5.3.1 净化so[,2]量 有关资料[3]表明,每株行道树吸收so[,2]量为0.592kg/a,而广州市区排放so[,2]总量1984年为12.45万t。按此估算,全市25万株行道树年吸收so[,2]量仅148t,只及排放总量的0.12%。

2.5.3.2 吸尘量 按行道树平均一次吸尘量4.11g/kg计,25万株行道树一次可吸尘280.6t。据测④,1989年市区日降尘量为379.6t,平均每次吸尘率可达73.9%。

2.5.3.3 减噪能力 据测定,通过宽18m林带的噪音可减噪30dB[3]。目前广州市区行道林一般较窄,宽达5~8m的也为数不多。可见其减噪效果不明显。

3 对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街道绿化的建议

作为正迈向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广州,应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高水平、环境高质量的花园式生态城市。为达此目的,就要求街道绿化应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和水平,做到道路林荫化,形式多样化且协调化,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与南亚热带自然景观和岭南特色的城市风貌相协调,符合现代人的意识和愿望。然而,目前广州市区街道绿化无论在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作用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极不相称。为逐步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增加街道绿化植物的数量、物种量,提高覆盖率和生物生产力

只有增加植物群落的物种量、生物量,才能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提高其改造环境的能力。为此,应在原有基础上引种、培育更多的热带、亚热带乔、灌、草种类;增加乔木密度,尽可能达到4株/hm[2];适当扩大灌、草比例。旧城区商住用地少且宝贵,其道路以及高架路、人行天桥,可考虑栽种灌、草、藤本植物以代替乔木,尽快消灭现存的无绿现象。新城区开发应保证留有适当的绿化面积,行道林带最好能占主干道的40%~50%,而且绿化工作应先行。

3.2 合理配置行道林的垂直结构

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合理配置行道林群落复杂的结构,能提高植物的抗病力、存活率,充分发挥其改造、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应扩大乔、灌、草3层或多层结构行道林的比例,尤其是城区南北、东西的交通干道。例如,东风路、环市路、广州大道、解放路的行道林更应保持或改造成3层或多层结构;次干道、区间路、小区路可考虑乔、灌或乔、草两层结构配置。为使主干道乔木不阻碍交通视线,干道中央的车辆分流绿化带宜种灌、草植物。

3.3 规划、设计丰富多样的街道绿化形式,重点建设骨干林荫大道

街道绿化形式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不同性质的道路可考虑配置各种带状、块状绿地,如交通性道路可考虑林式、防护式的林带;生活、商业性道路可考虑自然式、花园式、防护式的带状、块状林带。可按各公路、高架路、人行路、人行天桥等所形成的空间及小生境设计多样的绿化形式,见缝插绿。

建议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沿江路、滨江路的行道林带。可引种具南亚热带风光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子、蒲葵、鱼尾葵等,以及具岭南花果特色的植物,如木棉、羊蹄甲、紫荆、杧果、龙眼等,将其改造成便于市民休憩,漫步观光的沿江林荫大道。此外,应重点建设中山路、东风路、环市路、解放路、广州大道等南北、东西向主干道的行道林带。注意保护原有绿化较好的行道林段,重建和改造因建设需要而损坏的行道林段。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建设多种多样的绿荫道和绿化街。

3.4 选种适宜的街道绿化树种

要形成优美、稳定的行道林景观,就必须选择好适宜树种。既要选种寿命长、耐久、适应性广、抗性强、易栽种的具防护功能的树种,又应选种充分反映南亚热带风光和岭南都市风貌的花香、色艳、形美的树种。车辆频繁的交通干道宜选种速生、抗尘、减噪树种,如木麻黄、大叶榕、大叶相思、各种桉树等;工厂区的区间路宜选种抗污、抗毒力强的树种,如石栗、蒲桃、蝴蝶果、扁桃等;商住区的生活、商业性道路以及政治性国道,宜选种外形优美又具防护功能的树种,如木棉、红花羊蹄甲、紫荆、白兰、大王椰子等。此外,还可选种一定的果树,如杧果、人面子、扁桃果、龙眼等。可根据各街道小生境的不同、选种耐阴、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广的灌草种类。

3.5 加强对街道绿化的规划、设计及行道树的栽培、管理

为搞好街道绿化,应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加强对绿化种类、育苗、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街道绿化建设水平;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应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对行道林带加以切实保护;使其在改造和美化城市环境,在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稿日期:1994年8月。

*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90、91、93届毕业生吴晞、刘文彪、李晓芬等参加调查、统计,特此致谢。

注释:

① 广州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② 王绍仪.广州城市绿化质量调查分析研究.1988.

③ 杨志平.广州市区绿地系统及其若干树种的净化功能.硕士研究生论文.1988.

④ 广州市环保办公室:1985~1990年度,广州市环境质量年报。

标签:;  ;  ;  

广州国际大都市城市街道绿化建设[*]_行道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