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社会转型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0)06-0003-04
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结构性转变的历史过程。自19世纪4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殖民统治既把中华民族置于受欺凌受剥削的境地,却也无意中唤起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意志,从而启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进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条件及认识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没有科学地解决诸如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两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地位、发展方向缺乏清醒、自觉的理解和认同,使中国的社会转型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持而进展迟缓。所幸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系问题
当前中国的国情,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说,有两个基本点必须予以重视,一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一是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转型任务。理解这两个基本点,对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事实上,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是复杂的。中国人民五十余年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始终面临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怎样在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连社会转型都没有完成的国度建设一个在理论上理应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显然,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一边是很低的条件——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即从一个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另一边是较高的目标——要实现对现代社会第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从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才能成功弥补这巨大的历史差距,这就是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显而易见,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历史的超常规发展。
有人鉴于这个历史任务的艰巨性,把它与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尽管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针对中国,更不是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来说的,但是,在很低的起点与较高的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确实是需要某种“跨越”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虽然与严肃意义上的“跨越”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作为对差距的一种意识,仍然是有其事实依据的。只不过它所采取的方法,几乎可以说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后来的所谓“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再搞物质生产上的“大跃进”,但其所谓“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斗私批修”之类不切实际的口号,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物质大跃进失败之后的一种精神大跃进。这些“大跃进”虽然本质上是失败的努力,但却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低起点与高目标之间存在重大差距的历史事实。差距导致弥补差距的意识,弥补差距的意识导致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动。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由于差距意识而导致的错误意识又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有些强调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对中国进行社会转型的必要性认识不深刻。他们不顾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和中国的具体国情,顽固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教条主义的所谓“原则”,否认对世界形势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作进一步认识的必要性,反对改革开放,反对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必然促成的社会转型实践。这种主张虽然表面上坚持社会主义,其实只是在字句上的、形式上模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实际上并不是坚持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而是假马克思主义、假社会主义。
与此相反,有些人正确地强调中国必须实现社会转型却常常忽略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现实性。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水平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应该从社会主义退出,实行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这种观点的历史观基础其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机械唯物主义。这种貌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实际上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严重歪曲。其结果之一就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对真理、道德、正义及一切信仰都发生了怀疑。这就是我国社会某些人的所谓“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的认识根源在客观上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实践起点低、目标高的历史处境,主观上是思想方法错误、意志品质薄弱,其实质上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貌似截然相反实则两极相通。
思想问题只能由思想渠道来解决。社会主义高目标与低起点的巨大落差和差距在我国的确有其事实根据。我们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的驼鸟政策,否则只能是欲盖弥彰而且贻误解决问题的有利战机。所以,关键的问题只在于在这个差距中间架起一道坚实宽阔的桥梁。这个通道或桥梁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一就是把社会主义目标与社会转型需要有机地结合到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中,使之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理论体系,以笔者之见,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经过一个半世纪多时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曲折渐进的坎坷和磨难,经过五十多年社会主义探索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人民终于基本上看清了自己的历史处境和可以争取的历史目标。认识上的这种进步成果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关于我国当代社会历史处境的正确判定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最重要理论成就之一,是把握和解决了社会主义目标的远大性与当前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这样一个现实矛盾。正像我们上面已经讨论到的,中国无疑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原本属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弊端,即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社会职业结构仍以农业人口居绝大多数、社会制度体系(这里主要指社会体制)不能有效动员和最大限度利用社会既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正像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的,传统的“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对社会资源起到了控制作用,却没有起到有效动员、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这种具有严重缺陷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必须予以改革并通过改革转变为具有现代社会结构性质的新型社会结构、新型社会关系体系。关于这一点恰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可以看到,虽然党的十五大报告并没有使用社会转型这个词语,但是这并不表明它否认社会转型的历史意义,并未妨碍它实事求是地、全面、科学地概括社会转型的实际内容,没有妨碍它把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有机结合的科学创举。重要的问题不是语词,而是内容。从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已经把我们所说的社会转型的内容包含在内了。笔者把这些内容按一般社会转型理论习惯的方式加以表述,认为这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实现工业化;(三)实现市场化;(四)教育科技文化较高度发展;(五)缩小地区发展差别;(六)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八)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家们所说的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比如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出路、教育科技文化发展,这里差不多已经全部涵盖在内了。所以可以说,至少在内容上,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分析包含了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反过来说,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已经被吸收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成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内容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社会转型观
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经非常自觉非常系统地抓住并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远大目标与社会转型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巨大而又十分关键的历史成就,应该说这种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上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理论中的社会转型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观。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史上的杰出思想成果,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学风。大体上说,这种思想成果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抓住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理论瓶颈问题,即社会主义长期目标、终极信仰与中国尚未真正彻底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这个矛盾问题。
第二,它用把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目标的远大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低起点的矛盾。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它将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弊端,实现社会历史的更高发展。中国人民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点很低,甚至于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社会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历史任务。这种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障碍。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进行社会转型这两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社会水平上。
第三,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道路。这个道路的最重要特色,其一是坚持社会转型的社会主义性质,其二是坚持社会转型实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关于社会转型的社会主义性质,应该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转型道路的首要特色。中国人民在自己的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虽然西方各帝国主义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已经实现了社会转型,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方式需要特殊的国际国内条件,是社会转型先发国家的合理选择,而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后发国家、贫穷国家、传统包袱特别沉重的国家则并不合适。因此,选择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道路不但是中国社会诸种条件的必然产物,而且也符合人类经历了资本主义历史之后要求避免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痛苦”的认识规律和社会意志。这种对社会转型后发国家人民而言痛苦程度较小的社会转型之路,对整个社会历史来说也必然是最节约成本的社会转型之路。比如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应该实现工业化但同时要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应该实现市场化但同时要尽量缩短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等)、应该实现民主化但同时要尽量避免社会剧烈动荡、应该实现精神文化现代化但同时要尽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从而避免各种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的精神危机现象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转型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和要求的。
关于社会转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显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道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应该说,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基本的国情。此外还应该注意到中国社会转型的其他特殊条件。一是不发达,二是目前仍是农业大国,三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有科学技术、教育水平差,四是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治集中程度过高的政治体制等,五是地区差距较大,六是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方面既是我国社会转型的起点,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国情特点。另外,党的十五大报告特别提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问题,笔者以为这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特殊动力。有海内外全体中华后裔的协同努力,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事业完成的条件更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提到了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我以为这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和理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国情复杂的国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社会转型时必须同时关注地区发展平衡问题,否则,极度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致命危险,这是社会转型的一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当代中国和世界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的创造性的、科学的结合,必须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当代中国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极“左”错误。邓小平理论就是同极“左”思想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由此,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道路。为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在思想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违背和攻击社会主义原则,又积极支持社会转型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干扰和破坏社会转型实践。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这种社会转型立场,我们可以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转型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现实中,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实践内容,因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中国突破传统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摆脱旧式的社会主义的模式,建立现代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体系,最终促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整个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如果我们注意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作为考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历史尺度,相应地把“五形态理论”作为微观尺度,再根据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社会摆脱“前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从一个典型的、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程度的封建主义社会因而具有最顽固的传统社会习性的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这种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高效的社会发展机制、高度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健康并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是实现这种成功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实现这种社会转型的根本思想保证。
这就是说,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是互相交叉、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成功的社会转型,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发展;反之,没有社会主义原则和制度,中国的社会转型将不可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将缺乏可靠的保证,也就不可能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把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两者统一起来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的历史继承和最新发展。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