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写作教学中爱你并不容易,这是不容易的我想参加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_高中语文论文

要说在写作教学中爱你并不容易,这是不容易的我想参加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_高中语文论文

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参会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不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第四届论文,参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在泰安举行了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围绕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7位老师执教了公开课,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今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及为此作出的探索。

从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及操作层面看,突出表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写作的对话性特点

统观这7节公开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了写作的对话性教学,在“聊”中把脉学生的思维,激活其生活积累,进而引领、打开其思路,让他们得以实现心灵的自由歌唱。如济南的袁老师和学生一块探讨“朋友”这一话题,先是安排了“我的交友足迹”这一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自由地言说;然后探讨断交及交友的原则,引领学生对“朋友”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袁老师正是通过对话,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言语水平的反省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即使是面对一个平常的话题,只要联系生活就有说不完、写不尽的内容。再如泰安的刘老师设计了学生自改作文这一教学环节,他先让学生分别读出修改前、修改后的作文,然后进行对比,说出修改的效果。教师设置学生对自己文章的修改研磨以及同学之间互评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弥补和自我提高的对话过程,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王栋生《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拓展了思路,培植了情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突出了写作的情感性特点

作文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而写作教学同样要突出情感性。这表现在教师身上,一是饱含热情、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投入,再就是切合学生写作状态的课堂设计。从7节公开课来看,执教者大多注意了这两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激活他们表达自我的内驱力。如济宁的王老师讲“写出人物心理”时,播放了一段有关《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视频材料,意在唤醒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欲望;潍坊的王老师讲“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时,对经典文段进行了鉴赏评析,意在激发学生取法乎上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打开思路,激活想象,表达自我对父母亲情的生命感悟。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需要过多的外在理论的官讲,更多的应是引领、启发学生进行反复的读写历练,从而培养一种习惯,训练一种思维,完善一种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秩序,目前还处于摸索甚至迷茫阶段。因此,人们常常发出“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就比如这次研讨会上的几个课例,在让我们有所借鉴的同时,也感到一些缺憾。

一、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倾向

这次课堂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执教者为纠正教风、文风付出的努力,但急于求成的理性指导依然盛行,违背写作规律的做法时有出现,表现出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雷同化的倾向。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王老师的“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一课,与其说是一节写作训练课,不如说是一节阅读鉴赏课、写作技法指导课。整节课他用了一多半的时间进行阅读鉴赏,然后归纳出细节描写的四种方法,最后布置了两个细节描写练习。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写合一,注重观察,从身边的人与事写起,导向很好,但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决所有问题。在四种方法中,抓住一点,比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调动积累,启发想象,引领学生对生活进行高度细化和深度体验,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里的“观察”,并不是仅仅用眼看,还要用心悟,然后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细节描写作为一种技法是为表现主题、表达自我服务的,而不是用技法役使心灵去操作!

再如刘老师的散文写作指导课——“情到真处,我言我心”。他先讲了有关散文抒情的相关知识,然后师生共同鉴赏2007年山东省优秀高考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总结出写作规律:“1.抒情要围绕文章中心展开。2.要抒发真情实感。3.抒情要有凭借。4.可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才不显突兀空洞。5.抒情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实现。修辞,可以作以下的分类: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排比——增强语气。”接着让学生以“母亲”或“父亲”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不少于150字。最后,刘老师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散文写作最主要的就是以自己为主”“写作要向心灵深处去观察”“多读优秀文章”“多动手创作”“让自己在学习锻炼中成长”等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这样的写作教学,除了记住几个概念外,学生真正的动情点在哪里?

散文就是生活,应流淌着生命的气息,这正如写作课堂应是真善美的合一,既需要人性自然袒露的真——教学的切入,又需要合目的的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需要渐入佳境的美——教学的回响,任何画蛇添足、本末倒置的技法教学都是苍白的。对此,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我们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当然,作为写作教学,要有法可循,但这个“法”,更多的应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交给学生一些写作的“由头”,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引渡”出来。这一点袁老师做得很好。整节课他很少有技法的灌输,而是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拓宽他们的生活视野,引领学生怀着真实、真诚的心灵来解读“朋友”留给他们的生命履痕,整个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多预设,少灵动,教学评价存在单一化倾向

洪宗礼先生早年就提出,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活”,即要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因为写作是—个人生命状态的自然袒露。教师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应体现出足够的教学机智,不仅要智慧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从容地、诗意地表达,还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引领,让自己的评价语如石击水,摇荡心灵,真正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统观这7节课,教师预设太多,缺少灵动的风致,教学评语干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部就班,有引人入彀之嫌。大部分教师精密地设计了教学中的每一个流程,诸如“习作比较”“名作探幽”“即时训练”等栏目,有的教师使用幻灯片达15张之多,令学生目酸心累。教学模式大多是先读后写,先方法引入后依法而写。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应有更好的教学模式呢?写作要有个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不是也应该灵动一些呢?从训练话题上看,执教的7位老师中至少有5位指导学生写亲情友情,这是一个从小学就开始写起的永恒的话题,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应有更多的话题需要学生关注呢?生活万花筒,心灵大世界,我们能不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的成长呢?

2.评语单调,有词穷之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课堂评价语应具有激励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袁老师对学生的评语,有整合,有提升,可激活思维、唤醒体验,不失为好的课例。写作教学中学生表达的不可预设性,也对教师的即兴评价水平提出了挑战。这也是这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即评语单调,如“好,请坐”“非常棒”“写得不错”等,缺少信息,缺乏评价语应达到的生成效果。有的教师则干脆不评价,或重复学生的评价然后按照自己的进程讲下去。像这样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激励的做法,既漠视了教师的首席地位,又影响了课堂目标的达成。

另外,课堂除了学生缺少自由的生成外,教师也缺乏自我生成的勇气。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训练目标缺乏亲身体验,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授课;与学生进行心灵碰撞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7位执教者中只有1位写了“下水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写作意识及写作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标签:;  ;  ;  

要说在写作教学中爱你并不容易,这是不容易的我想参加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