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痰标本前处理优化流程研究论文_孙英

临床痰标本前处理优化流程研究论文_孙英

孙英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河南 郑州 450006)

【关键词】 肺炎;痰标本优化处理法;痰涂片;痰培养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185-02

肺炎是呼吸科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痰涂片及痰培养检查是肺部感染病原菌寻找最直接的方法,是正确、有效、安全的治疗肺部感染的关键[1]。提高混合痰标本合格率直接决定了下一步痰涂片及痰培养合格率及阳性率,从而为临床由经验治疗转向靶向治疗及合理利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避免抗生素滥用诱导的耐药菌出现[2]。笔者对我院患者混合痰标本采用优化后的处理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传统处理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在使用抗生素前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后用力咳出深部痰置于无菌容器内。肉眼筛选脓痰及混合痰,采用棉签搅拌后直接涂片,加等量液化剂到无菌杯中轻轻摇动10s,35~37℃孵育15分钟,然后取10微升均质化痰在5毫升的无菌去离子水中稀释取1微升的痰接种菌苔于血平板、麦康凯及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并划线接种。培养基标号后放置CO2浓度为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18小时后观察菌落,涂片标号进行革兰染色,低倍镜观察20~40个视野,记录鳞状上皮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计算有细胞视野的细胞平均数量。当鳞状上皮≥10/低倍镜(×100)或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比例小于2:1为不合格,对于合格标本油镜观察致病菌数量、染色特征、形态特征,白细胞内吞噬情况。培养后结合涂片情况筛选致病菌[3]。

2.优化处理流程

2.1 物品准备

无菌生理盐水,5毫升一次性医用注射器,一次性玻片,痰标本接种培养基,利器盒。生物安全柜,红外线加热灭菌器,接种环[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方法

在使用抗生素前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后用力咳出深部痰置于无菌容器内,用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按照1:1的比例注入痰杯中振荡10s,用脱去针头的注射器对准脓痰块儿抽吸,至痰块儿卡在注射器头部,用痰杯盖压断痰块后在血平板、麦康凯及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涂抹菌苔接种培养,之后压片(将一块痰块摸置玻片一端用另一玻片盖在痰块儿上,按压后推拉成膜状)备用[5]。

2.3 标本处理

培养基标号后放置CO2浓度为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18小时后观察菌落,涂片标号进行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培养后结合涂片情况筛选致病菌[7]。

2.4 结果

按照优化处理后的标本,涂片判断合格率高,镜下致病菌检出率高,白细胞内吞噬菌检出率高。经培养后阳性养出率高。

2.5 结论

优化处理处理流程有效提高咳出痰的合格率及阳性率可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通过临床痰标本优化处理后在痰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3.讨论

3.1 优化处理方法的优点

传统处理种法,由于痰块儿粘稠度大,在直接挑取时极易滑落,而相对稀薄的上呼吸道成分容易附着在接种环上从而合格率下降,阳性率下降。痰的均质化和稀释可降低痰的粘稠度又不损伤标本内的微生物。但是直接均质化稀释不能减少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干扰。优化的处理方法中无菌生理盐水振荡后包裹在外层的上呼吸道分泌物更加稀薄,脓痰块稍微疏松,用脱掉针头后的注射器对准脓痰块可有效筛选出病理成分,减少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干扰。注射器的抽吸作用可有效控制痰块儿,而传统的棉签接种取材不易将上呼吸道分泌物和痰块有效分离。镜下判断合格度,优化后的标本因为有效筛选了痰块的病理成分,合格率明显提高。加之压片比抹片细胞成分在外力作用下分布均匀,有更利于观察的视野可供选择,细胞成分更加舒展,更利于致病菌寻找及细胞内吞噬菌发现而有助于致病菌判断。

3.2 与传统洗痰法比较

传统洗痰法是将痰块反复用生理盐水洗涤以的到去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干扰及杂菌部分,但单纯洗涤的方法并不容易将痰块和上呼吸道分泌物分离,操作费时费力,不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3.3 与痰消化法比较

痰消化只适合于脓痰,消化后变得相对疏松,粘性减小,利于接种,但每份痰标本消化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另如果标本为混合痰,直接消化则将上呼吸道标本中的细菌成分同时释放,干扰致病菌判断,同时涂片判断合格度时,因为并没有有效改变痰块质量,从而决定标本合格率低。

3.4 优化处理方法的必要性

非气管插管病人及可自主咳痰的病人主要的痰标本类型为咳出痰而非抽出痰,这部分痰标本是肺部疾患留取的标本的主要来源。深部痰在经由上呼吸道时容易携带上呼吸道分泌物,混合痰在自主咳痰的标本中占有很大比例,优化后处理方法有效提高混合痰合格率,压片更利于致病菌的寻找尤其是胞内吞噬菌的发现及判断,从而指导培养后致病菌的确定,对于一些已采取经验用药的标本,即使培养可能会被抑制的致病菌,因为在压片革兰染色中发现致病菌的革兰染色形态亦可以帮助临床评价经验用药的方向性。总而言之这些都无疑可有效帮助临床寻找病原菌,从而针对目标菌的靶向治疗,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避免广谱抗生素频繁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提高甚至超级耐药菌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俊壁.痰及其它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0, 18( 2): 124-125.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广东: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45.

[3] 张秀明,兰海丽,卢兰芬,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与标准操作程序.2010:154-157.

[4] 王惠萱,吕耀,检验结果系统控制质量之一—标本采集、运送及预处理[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3.2(10):49-51.

[5] 王惠萱.临床科与检验科在保证患者检验结果准确性中的互动作用[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5.20(2):75.

[6] 陈文斌,潘祥林,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7] 王辉,任健康,王明贵,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70-278.

论文作者:孙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临床痰标本前处理优化流程研究论文_孙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