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现代分析--评“中国经济伦理”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现代分析--评“中国经济伦理”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与伦理关系之现代透析——评《中国经济伦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伦理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乃是法制经济”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与伦理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却较少关注。实际上,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和经济与法的关系问题一样,也是社会关系体系中十分重要而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论,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也是伦理经济。正如川岛武宜所说:“商品的等价交换自身就是一个伦理过程,这对人类历史中伦理世界的成立有着根本性意义。”〔1〕 但是社会经济系统与伦理体系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品格是什么?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有什么样的意义?它确乎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的时代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王小锡教授新著《中国经济伦理学》〔2〕大胆回应了这一时代的呼唤, 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宏观把握与个案解剖相配合,对这一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课题展开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研讨,既富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又具有重要的伦理工具价值,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伦理思想体系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迪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概括和研讨;下篇则从建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条件出发,深入探讨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伦理精神,对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伦理文化品格进行了既具有伦理哲学的思辩理性又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的研究,最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企业的伦理文化特质和功用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伦理文化的工具性价值,从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本文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经济现象的伦理分析

《中国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乃是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的边缘性学科,它既注重于“以道德哲学的眼光审视社会经济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同时以独特的视角探讨道德的经济意义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规律,展示理性经济和经济理性的基本状态和基本内容。”(第142页)

关于经济现象的多角度透视,包括伦理审视的问题,首先是由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等经典作家提出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不仅系统分析和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运行机制及其未来命运,而且对这种经济系统的社会文化学乃至人类文化学意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阐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斯·韦伯目光深遂,思想深刻,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把握,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新教伦理之间内在关联的理性思考,对资本主义的伦理形式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论述,颇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意味。《中国经济伦理学》正是沿着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开辟的理论道路,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颇有伦理哲学和伦理文化学意味的概括。它认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及其运行过程的认识和把握已经在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内涵上展开。经济及其运行已不再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改造和物质实现过程,它同时也是人类理性实现和理性完美过程。即是说,经济及其行为过程是物质活动和理性精神的统一体,也是人们科技水平和伦理觉悟的统一体。不包括理性、伦理的经济行为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理解的。”(第127页)

如何理解经济系统的伦理内涵?《中国经济伦理学》从经济与伦理现象的分离和耦合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它看来,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就内涵着政治的、法律的、伦理道德的和其它方面的因素,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论,第一,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中,尤其是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真正成了社会和自然的主宰,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也是在人的自主、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既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又是人的素质提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而论,“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同时又体现不断促进着人的完美性”(第129页)。因而, 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就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伦理问题;经济关系的运行过程同时就是社会伦理机制的实现问题。因此,“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并不是简单地人与物的协调。物是为人所有的,并被人掌握的,因此,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权利关系、地位关系的协调。从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伦理道德关系。”(第129—130页)

第二,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直接目的是物质利益的实现,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显然,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包蕴着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的。因为满足人民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说到底是人格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伦理目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体系中的构成部分,它是生产的直接经济目的的价值基础,比经济目的更为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乃是实现人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的完美人格的机制和手段;伦理目的才是人类生产乃至全部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和精神依归。

第三,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伦理道德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才有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没有进取精神,缺乏道德觉悟,人的行为的着眼点就只能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其行为的指向性就必然是短视的和短期的,人就会对工作和事业缺乏感情和兴趣,也就谈不上推动经济发展”(第130页)。因之, 从社会生产力系统看,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而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第130页 )

从上述理论观点出发,《中国经济伦理学》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本性,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理性经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至今最完美的境界”(第127页), 并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理性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现和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的深刻的推动和制约作用,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其基础性工程和“软件”工程(第147页), 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当代中国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条件下,利益与道德、公平与效率、经济人与道德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理论模式,寻求经济与道德的相互耦合和系统整合的现实途径,读来颇有启发意义。

二、社会伦理的经济意义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伦理学》不仅关注于从伦理的独特视角来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同时也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伦理道德现象的经济意义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规律,以展示经济的理性色彩,奠定理性的经济基础。为此作者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伦理现象的经济意义:

第一,从伦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而论,社会伦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观反映和理性显现。一定社会的伦理品格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应有秩序的理性化形态。因此“道德不是空中楼阁,它根植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设想在一个贫穷的国度里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不能设想当人们还不富裕,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能有持久良好的发展——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的改变确实有赖于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第131—132页)。由于伦理道德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派生性、依附性。“所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在本质上应该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32页)

第二,经济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第137页)。在坚持伦理的经济物质制约性的同时, 又十分注重伦理作为实践理性的工具性价值。因之,在作者看来,伦理道德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工具手段。“伦理道德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政策、法规必不可少,但在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伦理道德与政策、法规相比,前者意义更重大。这是因为,单凭政策和法规手段还不能从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上为完善市场经济新秩序提供坚强的保证,对于社会腐败现象来说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第146页)。 因此必须“通过对逻辑和事实力量的宣传教育,逐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责任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目标和手段上的共识,在真正实现由内心自觉基础上,共同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局面。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举。”(第147页)。

伦理道德的上述经济意义,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作为实践理性的伦理道德,其经济功能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中国经济伦理学》侧重在企业伦理层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什么特别注重企业伦理的研究呢?德国学者格贝尔在划分经济伦理学的类型时认为,“根据经济范畴的三分法,经济伦理学也被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探讨的是‘正确的’经济秩序问题,即对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作伦理上的评判。微观层次探讨的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的正确行为(管理者伦理学、消费伦理学)。中观层次探讨的是企业方面的道德行为(企业伦理学)”。基于这种对经济伦理学的类型划分,《中国经济伦理学》认为,“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基本经济手段或目标。因此,研究经济伦理学应该从研究企业伦理入手,从而为经济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第150页)。进一步论之, 企业伦理在整个经济伦理体系中之所以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企业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是现代经济关系体系中的“网上纽结”,基本的经济交往关系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伦理道德的经济分析首先是企业伦理的经济分析,此外,企业伦理本身又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企业外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二是企业内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企业外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就是社会的经济伦理中的主要问题,而企业内部的伦理关系则是微观伦理的重要内容。因之,企业伦理是研究宏观伦理和微观伦理问题的中介。如何理解企业伦理的经济意义呢?在《中国经济伦理学》看来,企业伦理即企业道德,它是指在企业活动中完善企业员工素质和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范。它的经济意义在于:首先,企业伦理作为企业协调内外部关系的规范体系和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其实质乃是调整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其次,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道德规范的体现是与企业的内在特质、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其目标和功能紧密联系,由它所决定的;再次,企业伦理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既内涵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又指导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三,作为工具性实践理性的经济伦理

从应用伦理学的层面来看,社会伦理道德现象不仅是经济理性的,道德提炼和经济运行机理的主观把握,而且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它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或操作性。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体系,而且还是一种工具系统;不仅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而且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对社会经济的顺利运作和高效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关于经济伦理的工具价值,《中国经济伦理学》除了从经济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理念的角度进行了伦理哲学的分析探讨以外,主要是从企业伦理这一中观层面上来展开论述的。它的理论框架具有两个明显的理论特色:

其一,从企业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层面上论证企业伦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功能,认为“企业伦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作为‘无形的手’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说,企业伦理是企业之灵魂,是企业发展之动力。“我们始终认为,企业的伦理形象、道德面貌是企业扩大知名度的直接介绍信;企业的道德素质和职员的道德觉悟是企业发展的看不见的助推力。企业伦理不佳就象人浑身乏力一样,企业发展没有耐力、没有后劲”(第153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伦理、 企业精神乃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企业的信誉和诚意,使企业能获得广大消费者和合作者的信任与赞许,从而产生直接的竞争优势和物质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风貌,使企业将经济建设与全面实现职工的生存价值高度统一起来,从而激发职工高昂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经济生产的高效率。“所以,道德能使金钱增值,道德与赚钱并不矛盾”(第153—154页)。为此,它进一步具体探讨了企业管理伦理、企业促销伦理等企业伦理分支领域的基本观念和功能意义。

其二,《中国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性之一是它的个案分析。它不仅从理论上一般分析伦理的经济功能,而且在大量的个案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三个具有不同伦理精神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伦理的经济功能的企业进行个案分析,即“以人为本”的臧盛东经营伦理思想及其经济价值,“以诚为本”的李扬企业管理伦理思想和“以德为本”的陈广安企业伦理思想。通过个案分析,《中国经济伦理学》得出下列重要结论:“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示了一个基本定律,即企业建设、企业管理一味地强调物质力量和科技因素是片面的企业发展观,只有注重职工的素质培养,重视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企业的极强的生命力”(第223页)

应该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问题进行系统探讨,是理论上的一种尝试。《中国经济伦理学》作为这种理论尝试的成果,尽管是初步的,但无疑是成功的,这不是说它没有任何的瑕疵,相反在我们看来,与它具有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一样,它的缺憾也是明显的,诸如作为一个完整科学体系的经济伦理学的逻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某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读来颇有启迪意义也就足够了。

注释:

(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36页。

(2)该书由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文中引该书只注页码。

标签:;  ;  ;  ;  ;  ;  ;  ;  ;  ;  

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现代分析--评“中国经济伦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