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新课程论文,途径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材中编排有大量的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有图形也有文字,有实验结果也有生活现象,有科学史话也有科技热点,等等),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的扉页上印有孟德尔本人和他使用过的手稿的照片,并配有精炼的文字说明,这本身就营造了一种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激起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想知道孟德尔用豌豆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样的结果?想知道为什么还要用8年的时间?为什么还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等等。这种问题情境不仅可以顺利地引入新课,更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处处都用“教材来教”,应该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并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再度开发,以便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二、捕捉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互动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可以说,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种“生成性”的“活”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会“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生成许多教师无法预设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让这种新生成的资源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鲜活的素材”。例如,在讲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回答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如有学生回答:“分别用含有生长素和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只留下中间段)胚芽鞘的形态学上方,然后检测其形态学下方是否含有生长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其中的错误,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对回答者本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能在群体中制造一种质疑、争论的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再组织学生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学生便会自主地解决“实验目的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因变量的检测、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三、通过多种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1.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把学生引入“愤懑”的情境,从而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述“物质的跨膜运输”这部分知识点前,可以向学生演示如图1所示的实验。教法是:先让学生自主预测实验结果,然后再比照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当学生的预期与结果不一致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出问题,并且调动思维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演示实验的方法是分别用一定数量的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然后比较二者的催化效率。当卫生香在含有酶的试管上方猛烈复燃时,学生无不感到惊奇。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就为学生创设了极好的问题情境,他们会思考“同样是催化剂,为什么与Fe[3+]相比,酶的催化效率会这么高呢?是什么原因使得酶具有如此高的催化效率?”等问题。
图1 实验图
2.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开展验证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问或者实验结果与教材结论间的差异,可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利用黑藻观察叶绿体时,学生会发现“叶绿体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的实验现象,这一现象与他们认为的“叶绿体是静止不动的”的前概念是矛盾的,他们的内心会产生诸多疑惑,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由此,教师便可以自然地创设问题情境。
3.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从提出问题到表达交流的多个环节都是完全(部分)开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过程和结果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容易产生矛盾和困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未知。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学生会发现洋葱表皮中某几个紫色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分离,或分离后在清水中不能复原。当学生对这些已经产生的问题情境解读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利用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就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其实验设计能力。
4.趣味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设置或布置富有趣味性的生物小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进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利用塑料可乐瓶、水草、金鱼等材料制作小型生态瓶,并让学生观察其稳定的时间,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成分的作用以及其数量关系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等问题;利用家庭贮藏马铃薯易发芽造成可食性降低的生活事例,设计出用生长素抑制其发芽的实验,以验证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利用鸡蛋膜作为半透膜设计一个渗透装置,来验证细胞吸水的原理;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趣味小实验,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感知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支持学生探索认知,它可以把与学校教育相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例如,在讲述“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历史上4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为学生得出结论创设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推测、探究、交流互动、各抒己见,使教学过程成为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又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分裂过程的演示,可以创设传统的媒介无法达到的动态情境,进而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此外,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源,将他们带入现实工作场景、实验场景,甚至与一流实验室中的研究者、工作现场中的实际工作者进行交流,亦可通过网络与这些人合作来完成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研究项目。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它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有选择地创设问题情境。
标签:创设教学情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