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经典模式述评_创业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经典模型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模型论文,创业机会论文,建构主义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0年,Shane和Venkataraman在美国《管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创业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前景》的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价与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主张,强调从创业机会的角度去探索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并且归纳了创业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①。此后,Shane又多次撰文指出了区分创业和其他学科的两个特征因素:一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人—机会关系(Eckharclt和Shane,2003);二是这种关系的内在新奇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特征。Shane和Venkataraman的这些观点对创业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那以后,创业研究主要围绕创业机会的发现、识别和开发利用这个主题展开。

虽然创业机会已经被作为创业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但是,关于机会来源的问题,学术界分歧一直很大,存在发现观和创造观(或生成观)两种不同的机会观点。持发现观的学者认为,机会是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有待警觉的创业者去发现(Kirzner,1997;Shane和Venkataraman,2000;Shane,2012);而主张创造观(或生成观)的学者则坚持诠释学和建构主义立场(Johannisson,2000;Gartner,2001),并不认为存在所谓的“唯一、固定不变的客观机会”,而是认为创业机会存在于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及其所处情境的关系之中,是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在创业过程的互动中社会建构的(Sarasvathy,2003;Alvarez和Barney,2007)。本文首先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创业机会研究中的应用,然后介绍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机会研究的经典模型,最后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剖析建构主义创业机会研究的特点。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创业机会观

(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兴起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发端于早期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20世纪40年代后,建构主义在社会学领域逐渐形成一种思潮,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建构主义倾向。舒茨的学生伯格和卢克曼1966年出版了《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了建构主义一词,提出社会现实是由人类建构的。他们所说的“现实的社会建构”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互动不断地创造共同现实的过程。这里的“共同现实”就是被人们经验地认为客观上真实与主观上有意义的现实。

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人自身及其生活的世界均由社会关系建构”(Nicholas,1997)。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行动(社会行动)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本质上是有意义的。这样,要理解某一特定的社会行动,就必须把握构成该行动的意义。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首先主张要严格区分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并且批判了实证主义分析把两者等同起来的做法。根据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观点,社会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它不是客观给定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也不同于自然客体,社会世界中的人必然对有意义的需求和理解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世界是人为建构的人工物,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规范、道德、知识等紧密关联,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有目的的行为主体互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此外,建构主义还认为,由于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社会世界研究常常难以排除价值判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因此,与实证主义不同,建构主义是一种通过理解和诠释来分析、了解社会世界的重要研究方法。

(二)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及其应用

建构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根据这种世界观,每个人在寻求对自身的生活和工作世界的理解时,会对自己经历的某些事物建构自己的主观意义。个体建构的主观意义是多重的,而且是变化的,研究者必须去探寻不同观点的复杂性,而不是把它们局限在少数几种类别和观念上。这样,研究的目的就极大地依赖于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观点。这些主观意义通常是通过社会和历史的对话形成的。换句话说,主观意义并非只是单纯的个人印记,而是通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习俗的生活情境中互动形成的,因此是社会建构的。建构主义研究者非常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十分关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背景,认识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会形塑其阐释,影响其立场,并且认同个人、文化和历史的经验是阐释源泉的观点。也就是说,研究者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对所发现的事物进行阐释的,并且试图对他者的世界建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元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Von Glasersfeld、Shackle、Weick和Giddens的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第三部分的模型分析都与这些理论有关。Von Glasersfeld(1981)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有两条重要原理:(1)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2)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基于这两条原理形成了一种观念:在经验世界中,以可生成概念作为标准是对客观主义者发现真理概念的一种补充。换句话说,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在Von Glasersfeld(1981)之前,Shackle(1979)就指出,虽然未来是不可知的,但大部分行动主体表现得仿佛他们已经想象出一个真实的未来:采取行动创造预想的未来。Shackle还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实践,就是通过富有想象力地解释世界,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来建构现实。个体行动者必须在具有可行性的想象的未来集(实在集)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会因他们的选择而发生变化,并影响他们的行动(Shackle,1979)。把这种观点应用于创业机会研究,就意味着一个机会想法可能使创业者感知到一个合意且具有可行性的想象中的未来(Stevenson等,1990)。创业者采取行动并影响其他行动主体关于现实的愿景,然后自己又产生新的认知(Shackle,1979)。Shackle还指出,在对具有可行性的想象的未来集(实在集)进行取舍时,“任何的舍弃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舍弃者造成某些方面的损失”。

Weick(1969和1979)基于社会文化演进模型(Campbell,1965和1970),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Weick(1969和1979)认为,个体(包括组织管理者)会通过有选择地关注行动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环境演变过程中,把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保留下来。因此,个体建构的环境会影响他们的未来行动,包括肯定或者改变先前环境的行动。这一完整的循环过程伴随着个体认知焦点的变化,因此,个体能够明白当下什么最重要。同样,组织管理者和创业者会就机会想法的可行性形成自己的信念,然后把这些信念反映在行动中。创业者很可能在自己的相关信念得到证实之前就相信自己能够把它们变为现实,因此会坚定地通过行动来开发自己认定的机会。

Giddens(1979和1984)把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当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并且认为社会不是给定的客观现实,而是由社会成员通过行动创造的;创造社会必然需要专门的技能,行动者不能自由选择如何创造社会,而是受限于他们无法选择的历史位置;(社会)结构具有约束行动和促成行动(为其提供资源)的双重作用,社会学考察的焦点就是结构化问题,即通过行动构成结构而行动又被结构性地构成的过程(Waters,1998)。在他著名的结构化理论中,Giddens(1984)阐述了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社会结构具有控制社会行动的作用,同时行动者又有修改社会结构的自由。此外,他还阐明了社会结构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行动者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采取行动改变社会结构以获取资源。尽管Giddens(1984)并没有直接论述创业和创业者,但创业研究仍然可以从他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启示,因为获取资源被认为是创业的关键(Alvarez和Barney,2004)。因此,按照Giddens(1984)的建构主义逻辑来理解创业,就必须考虑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和形塑创业者的行动以及创业者又如何重新定义、修改或者创造社会结构(Jack和Anderson,2002)。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

建构主义不是一种阐释如何确定创业机会和采取创业行动的实在理论,而是一种主张如何从主体间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创业机会如何生成和创业行动有何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它对创业机会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本质意蕴。首先,以社会建构认识论取代主客二分法。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没有独立于创业者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和创业机会两者不可分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有关于机会的知识和认知图式都是社会建构的,而且是植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人际协商、对话的结果,是在人际社会交往过程中建构的。其次,创业机会是社会建构的。建构主义创业机会观认为,机会生成既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又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建构的过程。机会和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既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个人建构的,更不是精神创造的,而是“共同建构的”,是社会以话语体系为媒介完成的建构。最后,机会的本体论预设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主客二分思维中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创业者是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机会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创业者—机会耦合关系主要是由创业者通过思想、话语和行动建构的,而不是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创业者的身份和利益是由社会主体按照共同的规范和观念建构的,是在历时、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和生成的,而不是客观给定的。创业者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身份及相应的对象关系所决定的。创业者在以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明显不同于非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创业者社会性地建构机会、创建新企业,同时也在社会性地建构自己。机会和新企业在被建构的同时也被创业者赋予了目的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我历练、成长和超越。因此,建构主义创业机会研究把创业者创业这种既成就自己又成就事业的递归过程视为一种解释学循环。

三、建构主义创业机会研究典型模型评介

目前,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研究创业机会的文献虽然为数较少,但却代表了一种研究趋势,并且极具开创性,对未来的创业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节主要评介六个经典的建构主义创业机会研究模型。

(一)Jack-Anderson模型

Jack和Anderson(2002)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化理论和嵌入性机制理论,建立了一个表达创业者和社会结构之间动态关系的概念化模型(参见图1)。Jack和Anderson首次将结构化理论引入创业研究领域,用它来探索创业者(能动者)和情境(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创业视为一种嵌入社会经济过程的行为。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阐述了结构和能动二重性,认为结构制约并形塑社会行动,同时能动者在受结构制约的同时又通过互动来再造制约他们的结构。

Jack和Anderson以嵌入性作为条件来研究创业者能动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构建了一个由四部分组成的创业机会模型。第一部分表示受特定结构约束的创业者,第四部分表示最终形成的结构,既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又表示下一个循环过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的“结构”并不是Giddens所说的一般结构,而是由特定情境中的机会、结构和情境(规则)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表示嵌入在特定条件中的机会、结构和情境(规则)。由于嵌入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创业者比较熟悉自己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结构和情境,因此,这里的结构和情境分别表示创业者所熟悉的结构和情境(规则),而机会则是特定情境中的机会。第三部分的“能动”表示嵌入在特定条件中的结构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反映创业者在结构的作用下又能动地作用于结构(参见图1)。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13]。

图1 Jack-Anderson模型

嵌入性条件下的结构与能动关系不同于一般条件下的结构与能动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业者比较熟悉自己所处(即嵌入性条件下)的结构和情境,但未必熟悉一般条件下的一般结构和情境;二是创业者在嵌入性条件下采取的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本地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特点。

嵌入性作为能动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中介条件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在创业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嵌入性是一种机制,创业者作为能动的行为人通过这种机制与结构发生关系,通常更容易获得合法性和创业所需的资源。

Jack-Anderson模型运用结构化理论,以嵌入性作为作用机制,研究时空条件下能动和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这个模型中,他们俩从分析创业者的行动入手,通过四个组成部分反映了创业者在特定时空条件下通过创业来动态建构自身身份的过程以及创业机会的生成和识别机理。尽管他们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创业过程中结构与能动关系的模型比较简单,但对于创业机会研究却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Chiasson-Saunders模型

在创业机会研究中,机会识别观关注商业和社会结构对创业活动的制约作用,而机会生成观则强调创业者通过行动来创造机会的能动性。与这种二分法相比,结构化理论解决了结构和能动之间的二分问题,认为商业和社会结构对行动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根据结构化理论,可以把机会识别和生成看作是相互关联的递归过程。

结构二重性是结构化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Giddens认为,结构二重性是指行动者在受到结构制约的同时,通过互动再造制约他们的结构。因此,结构兼具使动性和制约性(参见图2)。图2说明结构和能动是通过中间模态发生联系的,凸显了能动产生作用的三个必要因素:交往、权力运作和道德关系,而这三个要素又对应于结构的三个特性:意义、支配和合法。

Barley和Tolbert(1997)在Giddens强调的结构二重性的基础上,采用脚本集取代中间模态提出了结构化制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脚本是指导行动主体的行为准则和模式(Barley,1986)。在特定的结构情境下,行动主体评估脚本的三个标准是合法(legitimization)、意义(signification)和支配(domination)。这里的合法是指争取赢得结构(规则)对行动的认可;意义是指在合法的前提下,必须使自己有目的的行动具有意义;支配是指在结构的约束下尽可能多地获得和控制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

Chiasson和Saunders(2005)用Barley和Tolbert的结构化制度模型来阐释创业活动的意义,认为创业机会可被重新构想为结构指导下的脚本②选择、修改和实施,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创业机会研究概念化模型(参见图3)。Chiasson和Saunders(2005)把脚本分为常规脚本和非常规脚本。常规脚本是指合法、能胜任且无风险的脚本,但不一定满足支配(具有竞争优势)条件;而非常规脚本则是指从长远来看能够胜任且满足支配条件,但有风险的脚本。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12]。

图2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模型

图3中,向下的箭头a表示两层意思:一是结构约束行动;二是创业者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下采取行动,因而了解其中的规则、资源和机会信息,并且按照合法、意义、支配三个标准对结构进行编码形成第一个脚本集(其中的脚本都是结构约束下的常规脚本)。向下的箭头b也蕴含两层意思:一是结构约束行动;二是创业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从脚本集中选择并实施特定的脚本。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创业者是凭感觉选择和实施特定的脚本,但从逻辑上看,创业者的行动通常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所以,创业者在实施特定脚本的过程中可能会修改脚本,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无意识地复制脚本而造成复制误差;另一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偏离既有规则,有意识地修改既有的常规脚本,从而有可能形成非常规脚本。向上的箭头c表示两种修改脚本集的情况。首先,创业者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修改脚本,都会形成新的脚本,新脚本加入脚本集或取代被舍弃的脚本并形成新的脚本集。这样,新脚本集就包含了非常规脚本。其次,情境是否发生变化对于创业者复制或者修改常规脚本至关重要。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业者比较容易修改脚本;而在情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修改脚本就比较困难。向上的箭头d意味着对新脚本集中的非常规脚本进行客观化和外化。如果非常规脚本能够适应情境变化,那么就能得到客观化和外化,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得到认可。此时的非常规脚本就能变成常规脚本,形塑和改变结构,从而实现结构再造,而结构和能动之间的关系进入第二个时段

Chiasson-Saunders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创业者熟悉特定产业的特征或者结构,能够发现产业中有关机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规则、资源和机会信息进行编码并形成创业行动脚本集(a)。然后,创业者在结构的约束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和实施特定脚本(b),由于机会信息嵌入在不同的脚本中,因此,从脚本集中选择和实施特定的脚本,也就是识别和开发机会。这就是柯兹纳意义上的机会发现观(a和b)。由于创业者的行动通常都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而且情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实施特定脚本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发现新的意义并修改常规脚本,从而形成新的脚本集(c)。再后,创业者将非常规脚本客观化和外化(d),转化为常规脚本,并使之被广为认同,最终改变结构。在Chiasson和Saunders模型中,创业机会被认为既依赖于识别(a和b)又取决于形成(c和d),机会发现观和生成观在(i=1,2,3,…)单元中实现了融合,有见识、在行动中不断进行反思性调控的创业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便会选择和形塑合法的、有支配力和竞争力的脚本。

(三)Seo-Creed模型

Seo-Creed模型(2002)采用建构主义观点对制度创业过程进行了辩证分析。他们俩借鉴了Benson(1997)的辩证分析框架,把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总体性(totality)、矛盾(contradiction)和实践(praxis)串联起来,为制度安排产生、维系和变迁的长期持续过程建立了一个辩证的分析模型(参见图4)。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23]。

图4 Seo-Creed模型

根据Seo-Creed模型,首先,社会建构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关系产生和再生的社会过程。社会模式是随着由利益和权力驱动的社会互动逐渐建构而成的,最终,一整套制度安排会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并不断再生。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化过程。其次,联系和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总体性指社会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都是多层次、多部门的总体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社会结构相互关联、渗透。总体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特定社会结构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往往具有内在联系,但又松散耦合,甚至是自治的。随着社会建构的持续和再生,社会结构之间的松散耦合最终会导致不兼容的制度安排生成多样化的制度创业机会。再次,已有的社会安排之间或内部的种种割裂和分歧会导致制度矛盾。持续不断的社会建构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并且在社会系统之间和社会系统内部不断产生冲突,形成张力,这在一定条件下会重塑行动主体的意识。最后,变革意识会引导众多行动主体参与制度变革实践,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形成社会互动,在重构社会安排的同时也会对自身进行重构。在Seo-Creed模型中,社会建构、总体性、制度矛盾和实践四个基本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辨析社会生活基本特征的整体。Seo-Creed模型为解决结构(制度)和能动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该模型通过实践过程指出了行动主体与结构(制度)和他者的能动性互动会引发制度矛盾,生成制度创业机会,最终导致制度变迁;另一方面,行动主体的能动意识和行为不仅受制于现行制度安排,而且在制度矛盾和制度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建构:这两个方面形成一个辩证的循环过程。

虽然Seo-Creed模型的重点并不在于讨论创业机会问题,但它把制度创业过程中的机会、创业实践、制度矛盾、创业者身份等因素整合在一个辩证分析框架中,比较清晰地描绘了机会生成、创业者历练成长、制度变迁的社会建构过程,对于拓展创业机会研究情境不无启示意义。

(四)Rae模型

Rae的创业学习模型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提出的,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采用叙事分析法讲述了英国创意媒体产业三个创业者的人生故事。

根据Rae的创业学习模型,创业是一个基于机会创造、认知和行动三者内在联系的过程,并且把创新以及决策制定和实施结合在一起。这与Shane和Venkataraman对创业的理解是一致的。Rae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来审视创业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突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知晓、实践和理解三个环节组成,能使创业者具备不同于常人的行为能力。通过学习,创业者在互动和经历中建构意义,发现或生成机会,并创造新的现实。

Rae的模型由三大主题和11个次级主题组成(参见图5)。具体而言,第一大主题是个人和社会身份变化,指创业身份形成,包括早期生活和家庭经历、受教育和从业经历以及社会关系,并且包括创业者的未来抱负。一个人想成为创业者,就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个人和社会身份,以此来表明自己是谁、想做什么,并让社会认可。这个大主题下的四个次级主题分别是目前和未来身份之间的张力、实践身份、家庭的作用和叙事性身份建构。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18]。

图5 Rae模型

第二大主题是情境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嵌入社区、行业和个人关系网络就可以共同建构意义,创业者从情境经历和关系中产生识别机会的直觉和能力。第二大主题下的三个次级主题分别是行业学习、通过文化共享来识别机会、创业行动和实践。

第三大主题是共同建构企业,意指企业并非由创业者个人创建,而是与他人共同创建的。创业者的理想和抱负是通过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来实现的,其中包括顾客、投资者、合伙人和员工。第三大主题下的四个次级主题分别是“企业是共同利益和信念联合体”,“共同建构的意义、结构和实践”、“随时间改变角色”和“融入外部关系网络”。

Rae将社会建构方法引入创业学习模型,为创业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机会发现观中,创业者相对于普通人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拥有与机会相关的知识储备;二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机会发现观解释的是事后现象,但并不能在事前清楚地解释创业者是用他们的特殊知识和个人特质来开发机会,还是在开发机会的过程中变得与众不同。机会创造观认为机会并不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而是创业者通过行动创造出来的。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产业属性是不可知的,变化难以预测。因此,创业者通常首先假设一个可能存在的机会,然后努力开发这个假设的机会,通过试错来检验和修正假设,直到假设与实际大致相符。创业就是按以下方式来创造机会:不断与环境和他人交互,验证假设并持续学习以创造机会。创业者可能在创造观所描述的环境中开始行动,在不确定条件下,一边学习一边创造机会。但是,随着机会信息的不断增多,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就可能变为发现观所描述的环境,不确定性变成风险性,机会就变成客观存在。这个过程是创业者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人生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在创业的互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行动与知识创造相伴而行。创业者不是被动地适应周围环境,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以及自身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就连他们的个人特质也是在开发机会的创业过程中历练而成的,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在Rae的模型中,创业者的理想、抱负和身份实际上正是在创业过程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通过不断学习、演进、升华而最终实现的。

(五)Wood-McKinley模型

Wood和McKinley(2010)汲取了Weick(1969和1979)、Shackle(1979)、Von Glasersfeld(1981)和Giddens(1984)等学者的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客观实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Weick,1979;Giddens,1984),一种由人类思想和行为互动建构而成的社会现实(Roy,2001)。建构主义学者将行动者定义为积极的、有目的和创造性的主体,假定行动者采取的行动并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条件、客体和事件做出的反应,而是认为行动者往往是在受到外部刺激,然后解释外部刺激并赋予其特定意义以后再采取行动(Gaglio,1997),主张用有关在主观世界中检验想法可行性的观点来取代关于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真理的观点(Von Glasersfeld,1981;Weick,1995)。Wood和McKinley(2010)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来研究创业机会,把创业机会视为主观现象,认为机会是创业者努力和行动的结果,是在创业者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社会建构的。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Wood和McKinley(2010)提出了一个关于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的概念化理论模型(参见图6),认为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可分为机会想法概念化、机会想法客观化和开发机会创建新企业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33]。

图6 Wood-McKinley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第一阶段,创业者在熟悉和理解当前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的认知评价,产生机会想法。此时的机会是创业者的一种主观构想,机会是否可行并不确定,必须经历客观化成为现实的机会才有意义。第二阶段是机会想法客观化,这里的机会想法客观化是指创业者努力使自己的机会想法具有客观实在的属性,即创业者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机会想法成为外在于自己主观世界的客观事实的过程。粗略地说,就是创业者开始现实地考虑自己的机会想法能不能付诸实施、当前有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开发机会、自己能否承受开发机会的风险等问题。因此,机会想法客观化就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意义建构或者说社会实在建构是受情境和他者影响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的。因此,创业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常常要与有见识的同行和亲友等进行沟通、交流,旨在修正自己的机会想法,提高它们的可行性,或者就机会想法的可行性与他们达成共识。一般而言,共识水平越高,机会想法客观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概念化的机会经过社会建构过程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机会得到客观化,二是机会被舍弃。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舍弃,有些想法严重脱离实际,创业者根本无力开发,或者开发风险太大,创业者无力承受,最终只能彻底放弃;另一种是暂时搁置,有些想法限于现有条件而无法付诸实施,创业者只能暂时把它们搁置起来,等到具备条件以后再说。后一种情况就相当于图6中“机会舍弃”方框下方箭头所指的路径。对于客观化的机会,创业者就会考虑通过哪些渠道、采取什么行动、分几个阶段来加以开发,这就是为机会开发做准备、做规划的阶段,对应图6中“客观化渠道、创业行为”这个方框。

最后,创业者进入开发机会建立新企业阶段以后,就要筹措各种创业所需的资源。能否适时获得资源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和声誉相关。因此,扩展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商业声誉是吸引他人合作和投资开发机会的重要途径。人是有限理性的,环境是变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机会开发过程中,创业者常常会因为一些业已客观化的机会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变得不可开发或者不值得开发而不得不舍弃。这个阶段的舍弃不同于第二阶段的机会舍弃。第三阶段,创业者舍弃机会以后会进行错误归因,为日后开发客观化机会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是一个经过开发实践、反思进而重新开始机会概念化的过程,对应于图6中右边“机会舍弃”方框下方箭头所指的路径。

(六)Nielsen-Lassen模型

创业者身份建构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Nielsen和Lassen(2012)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关于身份的论述对效果逻辑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提出了一个创业者身份建构模型(参见图7)。

效果逻辑理论是一个强调即兴行为和变化的理论,它打破了既有的市场、机会等传统假设,对主导创业研究领域的因果逻辑创业模型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效果逻辑理论主要关注创业者在环境高度不确定、目标不明确、既有手段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根据效果逻辑理论,创业者总是从既有手段(包括身份)出发,努力去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特质、偏好和能力(即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即解决“我知道什么”的问题),理清自己的人脉关系(即解决“我认识谁”的问题),进而开始创业历程(过程)。Nielsen和Lassen(2012)在深刻剖析效果逻辑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Sarasvathy创建的效果逻辑理论中,创业者的身份是给定的,创业先决条件相对比较稳定。虽然效果逻辑理论隐含“创业者会遇到新人,获得新的机会和新的资源,身份会在创业过程中发生改变”(Sarasvathy和Dew,2005)这一观点,但实际上,该理论并没有阐明创业者的身份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随着手段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更。

Nielsen和Lassen(2012)采用Weick对身份所下的定义,认为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我的确认(Weick,1995)。在建构主义看来,身份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意义多重性,是从日常生活的行动和互动中持续产生的(Down和Reveley,2004)。身份不仅仅是个体对自己的定义,而且也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互动中历史、文化地建构的,包括期望、角色、惯例和意义建构,它是一个持续的变化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Nielsen和Lassen(2012)提出了一个创业者身份建构模型(参见图7),认为创业者的身份建构过程包括五个相互依存的子过程,并且指出创业者的身份和创业行动是在创业过程中同时发生、动态互构的。

资料来源:本文参考文献[17]。

图7 Nielsen-Lassen模型

在该模型中,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的起点是基于机会的创业行动。从初次创业行动起,初创者就开始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初创行动也会改变创业者的生活。在行动过程中,初创者会不断地对(创业)行动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行自我拷问,这对应图7中的第一个方框。紧接着,初创者会不断自我追问:我现在已经是创业者了吗?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创业吗?这相当于图7中的第二个方框。于是,初创者会通过与他人和制度(话语)体系进行互动来弄清楚自己现在是否已经是一个创业者了,即对身份的初次确认。与此同时,初创者借助于由不同意义线索构成的反馈机制,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话语交流来证实自己的创业者身份已经生成,并且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创业者身份是怎样形成的、创业者身份包括哪些内容、自己现在是否已经是创业者了、创业是否就是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这对应图7中的第三个方框。意义线索是指初创者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获得的反馈,其中包括积极的反馈和消极的反馈,如初创者的创业行为得到他人的褒奖或者指责。对于初创者来说,意义线索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他识别环境中是否出现了新的机会线索、哪些人是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和合作者,这对应图7中的第四个方框。在创业过程中,初创者会不断地追问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创业者,已经取得哪些创业绩效,这对应图7中的第五个方框。这种行动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追问会形塑创业者的身份并引发进一步的创业行动,这就重新回到了第一个方框,于是第二轮创业行动又开始了。因此,创业可被看作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新机会不断生成,创业者不断积累知识、经验、资源、手段、财富和人脉关系等,他们的想法和信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得到历练、成长,不断建构或变更自己的身份,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事业。

四、模型比较与特点分析

(一)模型比较

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上建构主义机会研究经典模型的内涵、创新要点,总结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机会研究模型所具有的特征,以下从研究指向、理论基础、分析策略、创新要点四个维度对上述六个经典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参见表1)。

Jack-Anderson模型首次将结构化理论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他们俩以嵌入性机制作为分析策略,给出了地方性时空情境下创业者能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借此表达创业者身份建构、创业机会生成与识别在结构化过程中是怎样进行的。

Chiasson和Saunders在结构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脚本集替代中间模态,在创业机会研究领域重新构建了结构化理论模型。将创业机会构想为结构指导下的脚本选择、修改和实施,这样就把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转化成了脚本的选择和实施。他们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创业机会研究结构化模型中,把创业机会的发现观和生成观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之成为该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模型。

Seo-Creed模型基于制度理论、实践辩证法和社会建构理论,采用辨证的过程分析法来分析制度创业问题,认为制度矛盾会引发实践变革,进而导致制度变迁,而新建构的制度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再次引发制度创业的实践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创业者的社会互动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建构,制度变迁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并不断生成新的制度创业机会,同时创业者也得到了历练、成长,进而进一步推动制度变迁。

Rae的模型借鉴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分析方法,采用了叙事分析的研究策略,并且引入社会建构方法来研究创业学习问题。该模型涉及社会建构论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对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持批判立场,二是认为知识具有历史和文化特性,三是社会化过程产生知识,四是知识和社会行动相伴而行。Rae认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使用的分类和概念都具有历史和文化特性。知识在特定情境下形成,创业活动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境中,创业者的知识积累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具体情境。在特定情境中,创业者通过与他人交往、互动以及学习来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提升个人素质,在创业过程中既发现又创造机会,然后开发机会创建企业,同时又成就自我。

Wood-McKinley模型综合运用了结构化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和意义建构理论,把创业机会视为一种主观现象,并且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与他人通过社会行动共同建构的结果。作者将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分为概念化、客观化和开发三个阶段,特别阐明了机会生成、开发过程中时间、时机、资源和情境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有些概念化机会想法脱离实际,根本无法付诸实施,只能放弃;另一些机会想法的客观化和开发是有条件的,受到制度或者资源的约束,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能暂时搁置,等条件成熟后再说。

在创业过程研究中,创业者的身份建构一直是研究盲点。Sarasvathy所创建的效果逻辑理论虽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但仍然认为创业者身份是给定的,创业先决条件相对比较稳定。Nielsen-Lassen模型借助于社会建构理论和意义建构理论有关身份的论述,对效果逻辑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认为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身份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意义多重性,是在日常行动和互动中持续产生、建构的。该模型首次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创业者既成就自己又成就事业的创业过程。

(二)建构主义机会研究特点分析

通过对六个经典模型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建构主义创业机会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创业机会和企业是社会共同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总是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建构社会现实。创业机会和企业是社会共同建构的产物。具体而言,这个社会共同建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创业者是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能动者。第二,创业者在建构创业机会和创业企业的过程中伴随着与他者的互动和交流。第三,创业者在社会性地建构创业机会和企业的过程中受到嵌入特定情境的规则和资源的影响,Jack-Anderson模型中的嵌入性机制和Chiasson-Saunders模型中的结构指导下的脚本集,都表示创业者通常是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创业活动,因此能够发现特定产业或者结构中存在的机会信息。

2.创业机会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建构主义创业学者认为,创业机会存在于创业者、利益相关者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在Chiasson-Saunders模型中,创业者能否熟悉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能否产生有关机会的想法、能否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能否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创业所必需的资源、能否为新企业获得合法性等等,都会影响创业机会的生成,也就是说,创业者、利益相关者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创业机会的生成。

3.创业机会和创业者身份是在创业过程中生成、建构的。在Chiasson-Saunders模型中,创业机会是在历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并且形成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循环,后一循环都会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机会。Nielsen和Lassen(2012)所提出的创业者身份建构模型强调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身份。在这种开放的、持续的循环过程中,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眼界不断扩大、知识水平也不断提升,创业企业不断成长,创业者的财富越积越多,自身得到历练和成长,并且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身份。

4.注重分析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是指持续不断的阐释活动的集合(Weick,1995)。人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对特定的对象进行阐释,而对特定对象的理解又是由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的先前知识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对特定对象的阐释也互不相同。意义建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在自己所熟识的情境中“读取”不同的重要意义来认识现实的(Morgan等,1987),一种意义的建构受到特定情境和他者的影响,是基于一定社会共识的社会建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在Wood-McKinley模型中,创业者要对机会想法的可行性进行意义建构,但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又受到特定情境以及有见识的同行和亲友的影响;而在Nielsen-Lassen模型中,创业者不断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意义建构。可见,这两个模型都十分强调创业者身份意义建构不仅仅是个体对自我的确认,而且也是历史地、文化地,通过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的互动来确立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

五、结语

17世纪,笛卡尔用“我思”的巨斧,将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一劈两开。从此,人类社会便沿着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大师的思路轨迹发展演进:生命与机器被分离开来,工业化洞天石扉,现代化高歌猛进。主体性作为现代精神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人与人对立的诸多恶果。现代性确立后,人们不断对主体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对主客二分思维的解构与超越,将人从与他人和世界的对立中超度出来,实现了对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构。创业学界把建构主义范式用于创业机会研究,为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划界,注重现实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客观给定的实在和状态;注重主体间性,而不是主客二分;注重互动和共同的社会建构,而不是单个创业者的行为;注重“机会关系”和“关系的创业者”,而不是客观的机会和“本质的创业者”;注重创业过程中的机会生成性以及创业者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而不是客观给定的机会和创业者……凡此种种,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主客二分正在退场,主体间性和“关系的创业者”已经登场,创业研究这场大戏新的一幕已经开始。

注释:

①Shane和Venkataraman(2000)在《创业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前景》一文中归纳了创业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三组问题:(1)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机会为何、何时、如何产生;(2)为何是那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创业机会,他们何时、如何开发所发现的机会;(3)他们为何、何时、如何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发创业机会。

②结构指导下的脚本是指创业者在熟悉特定产业的特征或者结构,发现产业中存在的各种机会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则、资源和机会的信息进行编码所形成的创业行动脚本。

标签:;  ;  ;  ;  ;  ;  ;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经典模式述评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