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一体化在农业科技信息工作中的战略转移_农业论文

科技经济一体化在农业科技信息工作中的战略转移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实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农业论文,科技情报论文,经济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以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单一、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开始实施。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任务上面定,经费上级拨,工作中的盲从性往往大于主动性。在目前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科技情报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为保障全国人民丰衣足食,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一、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应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所指的生产力是潜在的,它是仍然处在观念形态的东西。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将它大规模地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物化的智力”,才能变为直接的生产力。

科技情报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情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为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强化“桥梁和纽带”的职能。

发展农业,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据统计,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的成果近5000项,有许多成果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这些宝贵的科技成果只有30%~40%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果应用率达到了60%~80%。中央在《决定》中指出,到本世纪末,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30%左右,只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这说明,我们的大部分科技成果经鉴定后便束之高阁,未加利用。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愿望极为强烈,他们如饥似渴、千方百计地到处寻求科技成果和信息,但由于农业科技市场尚未建立和健全,信息交流尚处无序状态,假冒伪劣信息层出不穷。因此,目前亟待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和信息的主渠道市场,促进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中国农科院及各省(市、自治区)农科院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地,各院的情报信息部门应充分发挥科技信息集散地的优势,利用信息传播媒体,进行农业成果的广泛宣传和推广。除现有成果转化渠道外,还应尽快建立永久开放式的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及信息市场。通过实物信息、文献信息、视听信息等方式将各自的科研成果与实用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农业部门、农技人员、农民采用货真价实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信息市场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科技咨询业、中介服务业、情报信息业的发展。

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拓宽情报信息服务领域

农业情报信息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振兴农村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保障。因此,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需求,拓宽情报信息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农业情报信息市场,提供多样化情报信息产品,是农业情报部门的一项新的、重要的任务。

1.对农业情报刊物应进行结构性调整

省以上农业情报部门大都承担着学术类、检索类、报道类刊物的编辑和出版任务,主要是为本系统或本地区的科研服务,由于发行量小,亏损严重,大多难以维持。而对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村经济、面向乡镇企业的情报信息刊物的投入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各情报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对各自的刊物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大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力度,创办了一批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情报信息刊物。如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近两年创办了《中国乡镇企业信息》、《农牧产品开发》,创办多年的《农业科技通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栏目,增加信息容量,使刊物的实用性和商品性大大增强。同时停办了5种社会效益不明显, 经济效益差的情报刊物,每年减少亏损10余万元。

2.数据库品种应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农业情报数据库建设源于文献检索型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光盘经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及有关单位8 年的建设,于1995年4月研制成功并公开发行。该光盘收录了80 年代以来1000多种中文期刊的27万篇科技文献,是目前我国农业系统最大的综合性科技文献数据库,该库主要为农业科研与教学提供快捷的文献检索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单纯的文献型数据库,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我们在搞好文献型数据库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的品种,如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智能型数据库。目前,不少农业情报部门已开始重视这类数据库的建设。但由于没有综合规化,力量分散,发展缓慢,品种单调,实用价值较差。我们应根据市场及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情报系统整体综合优势,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联合开发和建立市场急需的各类实用数据库,例如“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牧产品信息数据库”、“乡镇企业信息数据库”、“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逐步形成信息产业化、商品化,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情报研究

(1)面向国家和领导决策部门, 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国内外农业科技进展、技术政策及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配合国家农业工作重点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农业宏观战略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机构制定宏观政策与规划提供及时而准确的分析、建议及预测。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是农业情报研究工作的重点,努力争取并圆满完成这类研究课题,对情报研究工作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我国软科学机构林立,软科学课题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优势,大胆参与竞争。以快速、优质、可靠的研究成果来获取各级领导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2)面向农业科技、农业推广和农业教学开展专题性情报研究。根据需求,为有关部门或科研课题,提供特定专题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分析报告,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包括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成果的鉴定与评估等。

(3)面向农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开展横向委托的情报研究。 为大中农场、农牧工商联合公司、乡镇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市场分析、技术改造等研究报告;为农业生产者、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和致富门路;为国内外的投资合作者提供投资环境、市场分析、合作前景等专题研究报告等;为社会各类用户服务,根据其需求提供专题研究报告。这些方面是我们农业情报研究需大力加强和拓展的服务领域。这类研究针对性强,应用价值高,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委托单位或用户根据研究课题的难度和可能产生的效益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4.打破传统封闭的服务模式,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

传统封闭的图书情报服务模式,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封闭式、被动式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开放式、主动式的服务模式。农业科技情报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业。

市场竞争,不仅是资本、技术、人才的竞争,同时也是信息的竞争。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一条信息使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例屡见不鲜,这说明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如饥似渴地寻求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及致富门路,他们发出“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谁能告诉我,上什么项目,生产什么产品”的呼喊。今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实施的“信息扶贫致富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他们说这是雪里送炭,比给多少金钱都好。广大农民对致富信息的强烈期盼和需求,叩开了农业情报信息部门封闭的大门,为我们向市场经济迈进,开展信息服务业,提供了机遇。

农业情报部门,经国家长期投入和支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应认真研究和分析社会需求,充分开发和活化宝贵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发布会、技术交流洽谈、成果展览拍卖、技术咨询中介、技术培训等多种服务形式,将真实可信的情报信息传播到社会、农村及乡镇企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基础工作,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文献资源建设是我们搞好农业情报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文献价格持续上涨,购书经费严重不足,文献收藏量逐年下降,导致文献信息部门整体服务功能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作为全国农业中心图书馆,清醒认识到,无论多么困难也要设法保住农业科技书刊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让“文革”期间书刊断档的悲剧重演。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多方面争取购书经费,不足部分用创收弥补。尽管如此,还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截至到1993年,欠款达70万元。经我们多方奔走和呼吁,终于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农科院的大力支持,1994年增拨购书经费110万元,1995年又增拨购书、购设备及研究经费120万元,从而缓解了书刊购置经费极度紧张的状况。在用好现有经费的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馆藏,增加书刊品种,近年来加强了书刊的交换工作,与40多个国家的170个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 每年都可得到一定数量高价的外文书刊。同时号召和鼓励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捐赠书刊。这些措施使我中心文献资源建设在困境中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情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情报工作手段现代化发展。世界先进国家正在加紧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了信息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信息加工及传递手段还很落后,所以加大情报信息硬件的投入力度,购置必要的计算机、声像、缩微等设备是加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近几年来,我中心自筹资金150万元,购置了有关设备50余台(套), 使我们的情报工作手段有所改善。

信息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计算机、数据库和现代通信技术,联网、入网已成趋势。数据库建设是实现信息网络化的基础工作。近几年来,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我们投入了大批人力和物力,遵照全国统一规划、分工协作、避免重复、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原则,建成了11个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数据量达40余万条,其中“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27万条。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世界三大农业情报数据库(CABI、AGRIS、AGRICOLA)和两套食品及营养数据库(FSTA、FHN)。目前,我中心自建和引进的各种数据库共计16个,数据总量达850 万条,用户利用这些数据库可快速检索到世界上85%左右的农业科技文献,为我国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情报信息保障。

市场竞争,实际上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和造就一批献身于农业情报事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支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情报人员队伍,这是我们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虽然拥有一大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但面对电子信息革命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形势,显得缺乏应变能力。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在职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使之为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科技经济一体化在农业科技信息工作中的战略转移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