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高职论文,本科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8-0015-08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期,培养了大量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非常重要贡献。国务院2014年6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如果把高职院校自主授予学位比喻成终点,那么我们离终点还有多远?国外是怎么样的?我们已经有哪些探索与实践?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哈洛德·福切克就曾预言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大学教育类型包括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四种典型类型,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高职教育。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技术类高职本科与高等学术本科具有同等的学位授予权。我国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校试点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国际上的高职本科相当。高职本科本质上是一种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先导,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在本科层次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层次,早已形成共识。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背景下,国内各省市高职本科的探索不断加快,2015年浙江省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适应浙江经济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的启示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新兴先进制造业,专科层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而直接催生了高职本科这一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到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世界经济日益繁荣,市场竞争全球化。掌握新兴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各国新兴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同时也迫使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原有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得到快速发展,数量上迅速扩张,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结构和类型方面发生质变。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信息密集型产业引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使得信息化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井喷。2000年以后,在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上,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1908年,德国组建二年制高等专科学校(FH),随着德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一线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7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渐渐将原有三年制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改变成四年制应用科技大学(德文仍然是FH,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现在在德国产业一线,有七成左右工程师毕业于这类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真空”由职业学院填补,一般只有三年,推动了整个德国高职层次多样化及整体实力的提升。德国政府于1997年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承认了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的等值性,FH是与UNI同处于一个层面的教学机构。FH强调技术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与UNI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有显著差别。1992年以来,德国不断推进产、学、研的有效衔接,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载体,应用科技大学与区域内企业开展多方位科技创新合作,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形成和成熟,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中国台湾,也已构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9年制义务教育后,分成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两个平行系列。普通教育系列主要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包括高级中学、普通大学本科及研究所,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技术与职业教育系列主要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阶段教育后,也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直至博士。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国际标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似于5B(即实用型、技术型),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职业类教育,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5A(即学术型、理论型)一模一样。国外高职本科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大力支持,高校全力投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普通本科错位发展,具有同等的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权利,强调服务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递进层次,这些层次结构完整、上下贯通、相互协调。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历程表明,人才是技术革命的关键,高职教育由弱变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变为多元,从学历终结转为学历贯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根本走向,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

      二、国内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探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规模占据半壁江山,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阶段。按照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我国高职院校是没有学士授予权的,只能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这就使得高职教育仍然是一种“断头”教育。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最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密切联系,必须培养升级版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四年制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本科办学模式

      近年来各省市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有价值、可借鉴的经验与办法。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改制转型。一种是由本科院校及其所属的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开办,招生批次为本科,颁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注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字样,比如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等。这种模式目前处境比较尴尬,规模有限。另一种是将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2000年以后升格为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有益探索,有利于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同质化及就业难问题。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用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不够,学校的学历导向、学科模式、研究氛围、深造情结使得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偏低,最关键的是本科院校改革动力不足,条件受限,在师资、实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2.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3+2”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目前试点最常用方式,招生规模也比较大,分工也比较明确,指学生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取得专科文凭后,再经过对口普通本科入学资格考核,进入本科院校再学习2年,毕业后由本科院校颁发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与专升本类似,但是衔接得比较好,生源直接来自高考第二批次普高生,生源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经验积累而言,作用有限,假如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很容易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冲突,仅仅是进一步接受学历教育,丧失职业化特点。

      3.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由高职院校与合作本科院校联合举办4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本科院校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注册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四年的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均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可以享受两个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但不能转为本科院校其他院系专业。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在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在不改变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满足了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而且在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也非常巧妙地绕过了高职院校短期无法升本,从而无法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障碍。

      (二)部分省市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现状

      2010年云南省,2011年河北省,2012年江苏省、天津市、贵州省、广东省,2013年四川省、福建省,2014年海南省,2015年北京市、浙江省陆续启动高职本科试点,高等职业本科层次联合培养进入加快探索与试点期。

      1.江苏省。江苏省率先进行了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加大试点“3+2”分段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项目,2012年推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江苏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或者联合办学的专业为3年制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或是本科院校目前尚未开设的专业,选择了物联网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在江苏省公办本科第二批次开展招生,每个试点专业招生规模控制在60-120人之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四年,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院校负责。

      2.四川省。依据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四川省采取的是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三方联合培养的方式,企业的参与为工学结合、就业等提供可靠保障。而且明确试点项目为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着力探索本科教育的新类型和职业教育的新层次。试点院校包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专科院校、四川理工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生源为高中毕业生,在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录取。联合制定招生简章和人才培养方案,协商课程设置、师资、实训等内容。

      3.深圳市。深圳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队,2012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深圳大学联合招收300名高职本科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生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理科类毕业生。其中,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这与其他试点省份一致。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毕业并颁发高职本科毕业证书,而且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这比其他试点省份明确,因为部分其他试点省份为了满足学生后续发展需求,往往直接发放合作本科毕业证书,淡化高职痕迹。深圳市先行一步设立保障措施,《关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专业毕业生待遇问题的复函》指出,取得四年制高职本科高职毕业证书的学生,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公务员报考等方面学历资格享受与普通本科学生相同待遇。

      2015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试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共7年)试验项目,打造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

      纵观现有联合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学生生源一般为高校所在省份普通高中,不跨区域招生,学生就读期间不允许转专业。特点在于在合作本科院校的协助下,由高职院校探索“高职本科”这种新类型、新层次、新形式的人才培养。能够让高职院校自主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进行充分的探索、思考、总结和提升,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三、浙江四年制高职试点模式分析

      浙江省从2015年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

      (一)浙江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意义

      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中后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来源于资本投入或者技术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逐渐融合,对高端技术技能型职业人力资本提出新的要求。浙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正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弯、从制造向智造升级,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跨越,互联网发达的浙江正迎来转型升级良好的历史机遇,迅速成为全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领跑者。浙江经济逐渐转向依靠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浙江互联网金融走在全国前列,正全力打造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发生剧烈变化,要求更高。三年制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已经难以适应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的技术人才深受社会欢迎。为适应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是必然趋势,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可以促进浙江高等教育生态平衡,探索和构建浙江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浙江四年制高职试点特色

      1.以专业为试点遴选主要标准。目前很多省份都在开展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模式不尽相同,遴选形式主要有四种,见表1。

      

      2015年四年制高职试点过程中,浙江省20所高职院校近40个专业申报,最终经过审核遴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等6个专业入选。见表2。

      浙江遴选的试点院校主要是国家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专业是浙江省产业升级急需、行业岗位技术含量高,适合长学制培养的应用型专业,集中在制造业和互联网。试点专业在高职院校都有相近的品牌专业,有很好的历史沉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专业中理工类专业四个,另外两个金融工程、物流管理分别属于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结构全面与合理。专业属于本科专业目录,但均增加了明确的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浙江省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分布与其他省市过分侧重理工类专业相比,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文理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以联合培养推进校校合作。浙江试点以“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发放本科文凭、高职院校办学”为指导原则。以尝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试点目标,以办学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与本科院校有很强互补性的高职院校为办学主体。合作培养除了合作申报、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始终贯彻合作这一理念,实现本科知识教育和高职应用技术技能培养优势的有机结合。浙江省以试点为起点,鼓励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校沟通,校际资源共享。在具体合作层面,借助教师互聘、访问学者、会议研讨等形式,探索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融合,师资培训合作、教学科研合作,最终实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3.以四年制高职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在我国,一般三年制代表专科,四年长学制代表本科。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在文件中并未直接采用本科表述,强调四年制高职,界分了类型,为以后高职院校自主授予专业学士学位留下了空间。因为在我国现行的学位培养体系中,学士这一层级的学位没有专业学位,仅有统一的学术学位,对由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参照的是非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对达到学士学术水平的本科毕业生,可由学校就近向本系统、本地区的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推荐。就学位授予的方式来看,浙江省与其他试点省市一致,都由合作本科院校负责授予,这也构成目前各省市自主探索的底线。与其他试点省市生源来源于普通高中不同,浙江省四年制高职试点生源为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有利于构建中职、高职衔接体系,始终保持职业化特色,保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依据现有法规和制度,本质上并未突破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但它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和路径,使职业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经验借鉴。

      4.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学科主要是指学术的分类,是专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是按科学领域和知识体系划分的,而专业主要是按照社会分工和岗位分工设置的。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更多地关心学科,符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强调对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专业或专业大类,进而组织相关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可以说,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标志,学科是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浙江高职院校试点四年制,淡化学科意识,人才培养直接面向职业岗位,不像普通本科那样宽口径、重基础,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推动高职院校加快由单一的专业(群)建设向学科专业建设有效融合。四年制高职对人才培养提出更新、更高、更全的要求,有利于推进专业融合,交叉性专业甚至需要跨专业、跨系部整合力量,共建基础教育平台,共享学科资源及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的整体性、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基础教学的稳定性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教属性和职业属性并举。同时浙江四年制高职教育,不完全照搬本科学科本位模式,侧重培养专业业务能力强又具有一定职业迁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设计

      发展互联网金融近四年来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也为中国金融业缩小与西方金融业的差距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当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代表性学校,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四年制新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配备、课程理实一体化等方面都及时调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一)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专业改革

      互联网技术正快速介入经济金融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生活习惯。在全球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行业的出现也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最新趋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着力打造航空型的专业结构,包括金融投资保险类专业为龙头(核心),财会、经贸类专业为主体(主干),人文艺术类专业和计算信息类专业为支撑,每一个专业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跨境电商、互联网营销、互联网信息安全等行业需求对学院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院以互联网金融四年制人才培养试点为突破口,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经济金融类专业的转型、信息类专业的改造并使之与学院整体信息化推进和发展同步,将互联网融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各专业拥抱互联网。

      (二)错位培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高职本科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岗位,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三年制高职相比,四年制高职优势在于“高端”,可以将抽象的工程设计转为物质实体或者付诸实践,还具备一定的管理、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也具有灵活应变、反应能力强、现场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以互联网金融专业为例,以浙江打造万亿级金融产业、建设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打造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为契机,以满足浙江经济发展需要为基本原则,以错位培养和错位就业为显著特征,彰显特色人才培养。错位培养表现在与普通本科学理性教育错位,将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错位就业表现在主要面向一些新的职业岗位,比如互联网与金融的复合型的岗位。

      (三)优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四年制高职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满足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选修课学分占比50%以上。公共课程由基础文化课程、基础通用课程构成,重点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服务学生多方位、综合发展,能有效满足不同职业类似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徙能力,所以必须考虑多种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四年制高职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重视课堂教育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四年制高职本科,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特色亮点,应构建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一体的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实践类课程占比超过60%。

      

      传统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市场资源和人脉关系,而互联网金融更注重开放的思维、高速的节奏与一致的团队价值观。互联网金融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强调产品优先、简约实用,让金融产品本身的快捷、便利说服客户,增加客户的黏性,所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金融产品设计上,依托大数据开展客户营销。课程设置体现互联网金融融合创新的特点,强调计算机、数学、金融知识的培养,建立金融产品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APP开发与应用、风险管理相应课程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托互联网,我国正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阶段。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创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类课程,专业课程应能体现专业最新业务创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银行、P2P网贷、众筹、创业指导等。另外,任何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都要以健全的法律与法规为前提,所以设置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监管方面的课程也是必需的,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

      (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改变了金融,也迅速改变了教育,要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创新中,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课堂教学。可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一,案例导向教学法,选取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结合实际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合作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感为中心,明确学生能力多元化的目标,在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三,模拟教学法,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实训软件,模拟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投融资平台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业务技能。其四,泛在式学习,将网络碎片化资源收集处理和教学资源开发同步,以翻转课堂为手段,推进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融合。其五,小班教学,浙江试点模式明确提出小班化教学,这是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的有利条件,课堂中可采用对称型、周边型、扇形等座位形式,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六,分层教学,对同一课程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授课辅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职业取向选择学习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五)师资队伍提升,专兼结合

      教师是高校强校之本,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着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职业技能证书,注重教师企业行业工作实践经历。互联网金融是一项全新的服务模式,教师需要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学习能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三个方面加强互联网金融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培养二到三名专业带头人乃至学科带头人,组建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高校的高水平领导团队;二是构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团队,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力军,接受知识快,创新能力强,鼓励教师通过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进修等途径取得第二职称,并在四年制人才培养中发挥先锋作用。三是利用校企合作,从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技术人员或高级主管担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利用校校合作,从本科院校引进专业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中,形成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发展展望

      在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专科教育,现阶段联合培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并不是真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本科教育。当前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是自下而上推进的,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教育部目前还没有下发具体的管理政策,在法治政府和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各省市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先行试点,试点后的推广阶段将面临现行规章制度的约束,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继续面临尴尬处境。

      在实践层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依靠技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供给方面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扩散性,这种供给的改革必须加快进程。当前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重点,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与应用型本科转型有什么差别?如何彰显特色和优势?毕业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体系?怎么样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特别是毕业生能否会受到行业、企业的认同等等,都是四年制高职本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学生由高职院校全程培养,接受高职院校的文化熏陶和培养方式,但由合作本科院校来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可以看出,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称的,高职院校虽有热情,但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而且错位培养专业本身就与本科院校不一致,学位课程的理解和设置很容易产生偏差,高教性和职教性协调不好,就不能实现错位竞争,很可能人才培养重复本科院校套路,改革举步维艰,这样也就失去试点探索的意义,也不利于后期的进一步推广。当然在过渡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高职本科也是权宜之计,这种模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使职业教育的“断头桥”找到新起点,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不能有效突破瓶颈,不应是高职教育学生层次上移的主流模式。

      从发展趋势看,兴起的四年制高职教育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高职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与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相结合的产物,未来的发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专科层次,也应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这是一定的。目前我国还未实行“专业学位”制度,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抓紧实行“专业学位”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端技术人才培养通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方向、是学生职业发展的诉求,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需要政府部门抓紧时间、精密谋划、科学布局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梯次、类别和结构,真正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世界一流的现代职教体系。

标签:;  ;  ;  ;  ;  ;  ;  ;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