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与实施措施论文_李彩芳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与实施措施论文_李彩芳

广东省珠海市红旗镇三板小学 519090

摘 要:本文围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由此引发了对国内一些教育现状的探讨,并总结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措施,尽力做到让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综合素质 多元评价 学生发展 现状分析 实施措施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家其实很早就开始提倡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并非想象中那样顺畅,而是受到较多人为因素的阻碍,从而也很难通过实施综合评价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素质与智能是多元的,各有所长,作为评价者必须用多元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而作为综合素质的培养者,更应该创造有利的环境、健全的体制去培养和激发人之所长,并使其得以应用、展现。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对这两点的一些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过一个“多元智力理论”,他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我想,这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观点被提出的原因,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现实中已经越来越发现旧的学生评价制度有失偏颇,于是,“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多元评价”等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在一个学段结束后,学校对全体在校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多渠道的测评。它分为六个维度,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公民素养”、“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审美”及“表现能力”。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现下的时代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还必须会为人、会处世、会生活。而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这一切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看国内外关于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现状:

一、国外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

关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问题,各国教育专家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意大利提倡“工艺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其在在娱乐中掌握技能、了解世界;日本实行“科学教育”,重实践,鼓励学生提问,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西兰格外注重“阅读教育”,实行“整体语言教学法”……在这些素质教育推行卓有成效的国家中,又尤以芬兰为首。

芬兰前总理阿霍曾说:“创造新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这个资源并不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把教育放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众多北欧国家中,以世界第一的竞争力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芬兰学生更两度蝉联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评”总分冠军。这一测评显示:“芬兰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能力整体水平高,且没有两极分化现象。”芬兰教育的高质量由此可见一斑。探索其原因,芬兰的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弹性”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学能评价。

芬兰“弹性”课程的弹性主要体现在除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公共科目外,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学生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的选修科目,从最大程度上给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选择的自由,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学生的学能评价则主要分为学年度评价和义务教育终结性评价两种,前者属于阶段性激励评价,后者属于鉴别与选拔性评价。芬兰罗苏高中是芬兰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成功的学校,他们的“不分年级制”世界闻名,现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重要改革。

再看美国,美国的教育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一方面它以评价等级考试和学年平均成绩为主导,既有着严格的考试评分标准,又绝不仅仅以“一考”来定性学生;另一方面美国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部分,并把对自身兴趣的喜爱、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学生在社会上的角色和地位等看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

由于越来越认识到单一评价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并在《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从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从单一分数测评转变为学力与质量的评定,取消百分制转而施行等级制。这些转变说明,我国现阶段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评价的重要性。这些探索与尝试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却仍是不顺利的,或者说还只是浅层次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育部门不放手、不放权给校长自主办学

自主办学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称之为“私塾”,今西方称之为“校本管理”。每所学校所处社会及自然环境不一样,因此校本管理即自主办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学校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充分发挥出自身最优状态。西方一些学者也通过研究说明:“如果改革不能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就是失败的,必须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这所学校具体的生活场景,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人际关系、规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然而在国内,政府教育部门将对教育的各项权利一手抓住,但政府本身在办学资源的分配与供给方面又存在不足,致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政府教育机构终究不是站在教育一线,学生与教师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调整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较低。因此校方有好的教育方法无法实施和推广,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却悬而不决。这一点与芬兰素质教育的“弹性课程”形成了鲜明对比。

2.社会其他因素对学校教育干预大

首先要说的是社会舆论。我一直认为,学校就是学校,它应该被正确的、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引导,而不是被所谓的舆论掣肘。学校属于社会,也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舆论不能过分的指指点点。举个例子,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有严格要求,规定了男生头发长度,也要求女生不得烫发、染发,不达标则需修整至达标方能入校。这项校规让个别男生被拦在校门外,一时舆论哗然,大多是指责学校“不近人情”、“扼杀学生天性”。但自古“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之所以制定校规,就是为了让学生、教师各方面的行为都有一个准则,从而依规则治校。对校规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体现,也是法制化社会的缩影。我们的舆论一边对小至插队、乱停车、闯红绿灯,大至贪腐、暗箱操作等等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口诛笔伐,一边却又觉得学生不守校规的行为可以通融,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自坏根基吗?学校的社会地位特殊,如果连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下的自我管理行为都无法被尊重,那国家何必还花大价钱培养具有专业、优秀素质的教师,直接让所谓“舆论”来办学岂不更省力?

其次是分数。虽然我国已基本取消百分制,但其“余毒未消”。对学校与教师来说,办学及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升学与考试。升学率在评价一间学校的优与劣中占了极大比重。有些地区,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仍有大部分学校在按学生单元考、段考成绩进行校内排名,并以此作为学生分班、教师评定的标准,甚至是教师去留的依据。对家长来说,分数制已深入人心,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对孩子的优或良的评价,而更关心“到底拿了多少分”;并不在意体育、品德有没有进步,而更注重语文、数学有没有上90分。有些分数不如期许的孩子还会被家长斥责。对学生来说,只要“高考”制度不改,方式不变,那“分分分”始终还将是他们的“命根”。也难怪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挺身而出,在自己的博客里怒喊“打倒衡水中学”。他认为:“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它极大地败坏了本该有的良好的教育生态。”如此有因有果,素质教育推行又怎能顺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怎能深入呢?

再次是政府单位政绩。政府教育部门要政绩,自然就是要多举行活动,让辖区内多出几个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学校。要被评定自然就要有评估。学校的等级是一天天一月月由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而水到渠成的,对它的评估也是学校对自身努力过程的一个展现、一次整理。然而为了配合教育部门政绩而进行的活动、评估却非如此。试想,几年的教育教学资料一个月内完成,它不仅对学校是种负担,更甚者不得不造假。作为学校自身,其实非常不愿意接受这种摊派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甚至有些学校也为了“政绩”,肆意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活动,组织比赛单位常常都是拉着“全国”的旗号,而且组织者常常是非教育行政部门。于是,我们也就常常看到或听到某某学校荣获全国一等奖,说实在的,只有我们内行人才知道奖项的“含金量”。教育需要静下心来、潜下力去慢慢做,有些学校虽然没有任何“高大上”的各种奖项,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扎实,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得特别好,而这样的学校又往往得不到政府部门或领导的“青睐”。

3.部分学校、教师没有积极实施

一项教育改革要深入,说到底还是得一线教师积极配合。然而看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情况,显然是很不够的。我们的教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属于没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也不懂如何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因在于其自身专业和综合素质本就不高,又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正规培训。而学校要培训一个这样的教师,时间长,收效少,因此也没有多花心思。另一部分是不愿实施。他们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也知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因为觉得麻烦,又没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多数都只是浅层次的“意思”一下,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形成系统的具有深刻影响的培训与评价。尤其是临考前,很多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都爱占用学生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来为学生进行复习,更有甚者课表上的图、音、体等综合学科课程完全是虚设。一学期下来,综合学科的课程学生没能上几节,只求眼下能取得高分,而不为学生的长远打算。这种情况即使在学习较轻松的小学一、二年级也常常出现,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说实在的,这是违反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了,学校就这样轻易违法了,教师就这样轻易违法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也就在如此肆意中错失了,学生错失的不是一节课,而极有可能是赖以终生发展的基石。

从上述国内外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教育还存在偏颇,在素质教育及评价方面还落后于国外。正如加德纳所说:“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因为智力的维度是多面的、可以组合的。有个典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若是刘邦识人不清,让萧何领兵,让韩信谋划,让张良管粮草,不止屈才,说不定还会惨败。同样,作为评价者,我们应该平和地接受学生的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心中多放一把标尺,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们的潜能并创造机会让其发光。

从教多年,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也有一点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并将这些心得体会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初步在我校推行。下面就是我在校内开展学生综合性评价的几点措施:

一、形成丰富的评价主体圈

在旧的教育理念中,评价者只有教师,一句评语可以决定一切,被评价者消极被动。而综合评价则强调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教师要评,家长、同学、朋友甚至邻居都可以一起参与评价。若只有师评生,两点一线,枯燥片面;让评价主体形成一个圈,立体评价,则会丰富很多。而只有评价者多元了,被评价者多元的方面才能得以展示。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学校是另一个样”,这也从侧面说明评价者单一是多么片面,对被评价者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我校,我建立了学生立体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学生每天“七个一”综合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一是每天写一次日记;二是每天读一次课外书;三是每天阳光体育1小时;四是每天做一次眼保健操;五是每天做一次家务劳动;六是每天参加校园志愿者活动;七是每天读一句国学经典名句和一句常用英语口语。在评价体系里,家长、学生、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并在评价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二、建立立体的评价方式

往常对学生的考核,多是着重于课本知识,几乎没有将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纳入其中,这也是非常片面的。就拿我所教的语文学科举例,一份试卷考核的不过就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但语文学科四大要素为“听、说、读、写”,一个卷面分数就把学生们的其他特长都掩盖了,并以此定性本学期语文有没有学好,这岂不是管中窥豹吗?我们常说教育不能简单粗暴,但其实这就是一种“简单粗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打击。针对这一点,我办学的做法是:一是坚决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严格严肃教师授课行为,专课专上;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有“生活整理课程”、“止语修身课程”、“阳光体育课程”。根据农村学生不爱干净整洁的情况而开设每天十分钟的”生活整理课程”,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会整理桌椅、整理书包、整理衣着、修剪指甲、扎好辫子等等的生活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高境界的生活和学习,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生活学习好习惯,在“阳光体育课程”中组织学生尽情开放、释放激情;而在“止语修身课程”中全校师生静默一片,全身心静下来阅读书籍和练习书法。总之,立体的评价方式既有针对国家课程的评价又有校本课程的补充评价。

三、鼓励“得童心”的评价结果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教育也一样,只有“得童心”,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然而以往的评价结果主要是用于甄别和选拔,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不多。考试是对学生一个学习阶段的总结,它应该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汇报表演”。表演前他们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表演时他们应该是愉悦的,表演后他们应该是富有成就感的,即使有失误也不应形成阴影。因此,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结果,还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这些过程与结果能不能对学生产生激励和促进。在我校,每个学期的散学典礼都是学生的欢乐盛典,学校设立的学生奖项有“最美孝心少年”、“最美读书少年”、“最美勤劳少年”、“最美礼仪少年”、“成绩优秀奖”、“成绩进步奖”、“十佳毕业生”、“十佳学生”等等,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收获奖项。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个孩子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要让孩子感受到,只要心中有光明的底色,在困难的时候就永不绝望。

四、设置特色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实现形式是“一标多本”,国家给予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限,让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依靠自身的条件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种本土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校本课程。

从芬兰的“弹性课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教学的鲜活气息,我觉得这种“鲜活”正与中国的“水文化”是暗合的。上善若水,因为它有活力,能最大程度适应环境,能滋润万物,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如此,不能千篇一律、全国一致。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厚重,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基础课程之外设置校本课程必能让我们的教育百花齐放、眼界大开。

例如在我校,我把“孝”作为重点,传达给我的同事和学生。因为我认为“孝”是种责任感,一个孩子必须先学会“孝”才会对自己、对家庭有责任感,唯此才能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培养下最终拥有自我培养能力。“自我培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能伴随一个孩子成长、成家、立业、待人、接物;是能自己成就自己的能力,它能伴随一个孩子终身。这种对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我知道很多学校也开设了京剧、昆曲、泥塑等特色课程,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一大进步。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这一点的重要性其实不用多说。教育说到底还是必须靠一线的教师去完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然而调查显示:全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68.43%,而且有的地方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当一名教师最起码的资格;教师普遍只关心和高考有关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很少有科研方面的训练,对怎样搞科研、怎样指导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多给予教师们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并予以鼓励,加强教师培训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身处教学一线,很幸运地能与我的同事们和孩子们一起不断成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要心怀慈悲,心存善念,用耐心和真情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发展。虽然现阶段国内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体制也有待完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的教育有朝一日也能绽放耀目光彩。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作者) 沈致龙(译者) 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瞿葆奎 张济正 等 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林东富 朱于新 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1,下。

论文作者:李彩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与实施措施论文_李彩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