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与个性化: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杰谈“腾飞计划”_科学论文

多样化与个性化: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杰谈“腾飞计划”_科学论文

多样化、个性化: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谈“翱翔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副主任论文,教委论文,科学家论文,身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北京进入高中新课程。高中课改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也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之初,北京就开始考虑能否在现有的框架之下,充分利用首都现有的资源做出创新。于是,就有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拓之举——“翱翔计划”。经过近一年的酝酿,2008年上半年,“翱翔计划”启动。

三年多过去了,“翱翔计划”进展如何,为基础教育领域又提供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走访了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教委罗洁副主任。

为学有余力、具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开放学习空间

记者:为青少年专门设立科技创新学院,这在全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当属创举。请问在三年前,北京市推出“翱翔计划”有着怎样的考虑?

罗洁:教育的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事业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多层次的人力资源。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更是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已经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为此,需要首都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回答——为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高校科研实验室,获得“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体验,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多方酝酿调研,在2008年3月建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了“翱翔计划”,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资源,突破现有培养模式,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精神的熏陶

记者:通过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学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翱翔计划”正在穿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边界,打通学科领域体系,实现教育与科技资源共享、学校与学校通力合作、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您认为这些是否体现了“翱翔计划”的特点?

罗洁: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有的常规培养模式,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探索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是“依托”,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不是另起炉灶、凭空而生,它是以高中课程改革为依托,是高中课改的补充和延伸,它与高中课改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突破”,特殊人才的培养必须搭建特殊的平台;三是“熏陶”,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和环境,熏陶我们的学生,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他们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过程。

刚才你提到的几方面,我还想概括来讲:第一,“翱翔计划”很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员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精神的熏陶。许多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以后,他们会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都已经忘记了。学校更重要的功能是给学生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在学习过程中的熏陶体验,这就是造成自学成才的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熏陶是尤为重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能够选拔出适合教育的儿童,还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此,“翱翔计划”为实验室、导师、学校等制定的任何工作性指标和要求,都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并让孩子们从中受益。

第二,“翱翔计划”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研兴趣比培养科学素养更重要。我们强调学生从自我的内在兴趣出发进行科学探索,从而启发他们原创的本能。正如我拜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首席顾问王绶琯院士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科学研究就是从兴趣开始的,小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跑去看天文望远镜。有兴趣才能热爱,有热爱才能创新。所以,培养兴趣比培养科学素养更重要。”

第三,“翱翔计划”不与升学挂钩,它不是考试、不是竞赛,它就是要挖掘学有余力的高中生的创新潜质。我认为,如果学生的目的是要升大学、考大学、考好大学,那没有必要参加“翱翔计划”。正是这样一种定位,使得孩子们报名很踊跃,体验很深刻。曾经许多专家、校长、老师在听了学生高学术含量的答辩后,建议我们将“翱翔计划”与高校选拔人才相结合,但我说“您千万不要”。以我做过校长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各种竞赛或是特长生,只要一跟考试挂钩,就可能被功利化。我们还应坚持去探索一条有别于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之路。

第四,“翱翔计划”是多方面力量共同支撑起来的一项育人方式的创新举措。虽然“翱翔计划”日常的工作主要是由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翱翔计划”的许多工作是由北京教科院承担的,但它同时还得到了市教委基教处、高教处、科研处、区县教委、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是科技、教育、行政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合作和无私奉献才使得“翱翔计划”能够滚动和深入,从而探索更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共同为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各自的力量。

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记者:“翱翔计划”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有什么特色?

罗洁:首先是制度设计。市教委依托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借助“翱翔计划”专项,在全市建立20所基地校,先后启动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数学六个学科领域,面向全市高中选拔优秀学员。并且基于此,建立了行政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统筹安排、由市教委提供政策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推进机制。

其次是教学特色。“翱翔计划”依托高中课程改革,结合高中教育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以实验室研究型课程培养、基地申报校过渡性课程培养为核心的“翱翔计划”课程,并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源校指导教师的“三导师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

翱翔学员在基地申报校课程设置中,通过过渡性课程学习实现学科拓展,并在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导师指导下借助科研现场资源进行体验式学习。翱翔学员“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个人探究、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完成研究任务,撰写研究论文,参加论文答辩,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等一系列环节。

这种链条式的翱翔学员培养方式,把高中学校教学空间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科研现场,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科学的态度、方法及素养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记者:您刚才提到“过渡性课程”,“翱翔计划”还有什么类型的课程?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学生的发展?

罗洁:对“翱翔计划”的学员,我们主要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进行培养的。开设“翱翔计划”选修课程,旨在开发相关领域的北京市高中、高校课程资源,一方面通过对学员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加深培养,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翱翔计划”实验培养方案,并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科学兴趣,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增强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翱翔计划”学员实现又好又快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基地申报校在相关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基地优势。

在高中,高二第一、二学期共四个学段开设“翱翔计划”选修课程,原则上每个学段至少开设一个模块,每周至少安排2学时;选修课的开设要有效利用研究性学习、国家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课时,也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采取集中加分散的形式,合理安排课时。

每学期开学前要完成本学期两个模块的课程方案设计,并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选修模块的特点和侧重点,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校内外优秀师资队伍,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实施选修课程。

“翱翔计划”选修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制定了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需结合北京市高中课改的基本要求,贯彻高中课改的基本精神,在本领域已有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要有所拓展,以有利于创造性地实施高中课改。

第二,需结合学员所开展的“翱翔计划”实验研究课题,选择学员开展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利于学员顺利完成课题实验。

第三,需结合基地申报校学科基地发展目标和规划,整合各方力量,精选内容,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为建成市级学科基地打下坚实基础,以利于基地申报校最终形成学科基地。

第四,需结合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差异及其所选择的方向、课题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个性化内容,以利于学员的个性化特色发展。

第五,需结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适当提高难度,增加挑战性和创新性,以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研究兴趣。

“翱翔计划”选修课程由相关科目内的选修模块组成,选修模块包括与相关科目相协调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对于选修模块,原则上不建议编写教材。对各个学校,我们建议按照以下类型开发选修课程:

(1)过渡性课程——旨在为学员弥补部分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员可以顺利开展所选课题的研究。

(2)基础素养课程——旨在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3)考察实践课程——由基地申报校与高校实验室联合开发,让学员能够在实验室基地(或其他科研基地)集中进行考察和动手操作,作为学员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补充。

(4)专业拓展课程——旨在深化与拓展已有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员从更深、更广的维度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学科素养。

从课程设置方面,你可以看到,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学习、学什么和怎么学?什么是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我们如何开展有效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这些观念是贯穿我们课程设置的全过程的。

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及个人兴趣为学生提供选择

记者: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的学习潜质是要通过相当长的学习过程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又是如何发现有培养潜质的人才呢?

罗洁:的确,我们不能用揠苗助长的方式选拔学员,更不能将“翱翔计划”附着上功利的影子。在学员的发现方面,我们一般采取学校推荐的方式,而且审批了部分示范高中校成为“翱翔计划”基地学校,侧重信息技术、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向,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组织落实“翱翔计划”实地研修课程,并负责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另外,挑选40~50个北京高校重点实验室(从事放射性、化学物质、剧毒化合物、病毒等具有危险性研究的实验室除外)参与实施“翱翔计划”。每个实验室拟接收2~4名学员。为了不搞特殊化,我们还将“翱翔计划”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自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至高二年级末,共分3个阶段实施,共计15学分。原则上,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学习3学时,每月安排一次专家报告,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相关领域的学习;学员采取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员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及个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

“翱翔计划”学员由示范高中校推荐,由项目领导小组认定。学员采取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为保证学术水平,实验室指导教师建议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建议由基地学校指定),学员学习结束后,学员、指导教师要做好评价总结工作。

在基地校的产生方面,我们有严格的程序,选择部分前期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为坚实基础的学校进入“翱翔计划”首批基地校。基地校主要职责是配合高校实验室实施研修课程,同时依据学科特点和学员需求,设计提供选修课程。

为了突破纸笔测验的局限,我们还尝试对学生进行面试。像2010级学员的筛选,我们邀请了高校的学者与一线特级教师专门召开面试评审标准会议,既讨论面试的工作流程,也从教育、科技、心理学等角度研究确定了2010级学员面试评审工作方案。

克服功利化倾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要

记者:从“翱翔计划”的成果来看,许多高中生的研究领域已经步入学科研究领域层面,他们是怎样进行这些学科专业学习的呢?

罗洁: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科学家与教育家的着眼点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家,更在意的是学员做完科研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收获,而不是是否解决了某些尖端问题。因为学科领域的研究突破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兴趣、学习动力是我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遣队,其实各个基地学校面对的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学习培养方面,我们的总体规划是形成以生源推荐校、基地申报校、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链条,以导师制下的师徒结对为主要培养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载体,以研修时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主要方式,以参与的表现和业绩水平为评估标准的灵活有效的培养体制。

第一,以推荐校、基地校、实验室为培养链条,第一批学员由示范高中校推荐,基地校过渡,实验室重点培养。

第二,以师徒结对为主要培养形式,采取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实验室里的学习由实验室导师全程指导,做到让学员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第三,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载体,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自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至高二年级末,分3个阶段实施,共计15个学分。

第四,以研修时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实验室的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周末和假期进行学习。

第五,以学员参与上述课程的表现和业绩水平作为评估标准,更多地关注学员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体验,以学员参与科研的水平为参考,不急于要求学员取得什么科研成果,给学员比较宽松的学习、实验环境。

第六,学院还将根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定期组织科学家报告会。帮助学员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认识,确立自身专业志向,学习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标签:;  ;  ;  ;  

多样化与个性化: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杰谈“腾飞计划”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