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自然教育探索论文_ 杨添驿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自然教育探索论文_ 杨添驿

摘要】西方自然教育萌发于古希腊,发端于文艺复兴,在卢梭时期引起思想革命。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在材料投放上,要因地制宜,使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与物产,环保简朴,采用低结构半成品材料,以活动性质为导向,不同区域投放不同层次种类的材料。 在区域指导上,首先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然的环境,做好观察,做到以幼儿兴趣为导向,适时指导。

【关键词】区域活动 自然教育

一、自然教育的内涵

“自然”这一词源最早出自拉丁文,在拉丁文的意思是诞生、生长,在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已经萌发出了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的思想。 [1]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将自然教育进行系统论述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杜威看重经验,认为经验与自然环境不可分离,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得反馈,从而形成经验。

自然教育视角下区域活动的组织, 目的就是在于唤醒幼儿内在的潜力与天赋, 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 在自然教育的理念下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二、自然教育视角下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使用当地资源丰富材料投放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特色不尽相同,使用当地资源投放至区域活动,有利于直接培养幼儿对生活地域的感情,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 比如某乡镇幼儿园,利用当地的农村资源,将羊毛和玉米粒作为美术区的活动材料, 幼儿可以通过手指触摸感受羊毛与玉米粒不同的质感, 利用羊毛粘在纸板上做云朵,用晒干的玉米粒做土地和石板路。 这样的游戏材料立足于乡土文化为根基,是幼儿最贴近自然的玩具。

(二)环保简朴,低结构的玩具激发更大创造

自然教育下的区域材料投放相比于其他成品玩具更加的环保,在处理好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贴近自然的玩具更加的健康,家长和老师不用担心油漆、塑料对幼儿身体的伤害。 越是自然的材料越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比如在浙江安吉,利用当地特产的竹子作为户外区域活动的材料,幼儿可以利用竹子爬高、搭积木、走平衡木等等,玩法多样。

(三)活动性质为导向,不同区域下的自然材料投放

在不同区域所投放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数量,层次,需结合材料特性,以及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性质来决定。 材料是幼儿连接游戏与现实的桥梁。 比如在户外区域中适合放置大型的装置诸如农作物种植区,植物攀爬区,沙水池等需要幼儿发展四肢与大肌肉的活动。 室内美工区、娃娃家则适合投放一些适合幼儿精细活动的材料如玉米粒,草编织等。

三、自然教育视角下教师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一)轻松自然的环境是幼儿幸福游戏的前提

轻松自然的环境是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游戏的前提, 孩子在舒适的环境内没有心理负担,自然能听从内心的声音,从而选择自己兴趣的游戏。 许多紧张的环境是由于教师的焦急心切造成的。 许多教师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孩子的游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着急,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把任务完成,随之而来的就是指责,那么轻松的自然的环境受到破坏,幼儿更不能发挥自己游戏的天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等待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特质,它代表了教师对幼儿的信任与信心,越俎代庖则会揠苗助长。

(二)观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

自然教育是让幼儿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 每个孩子要成长成自己独特的样子,但自然教育不等于放任自流,其仍然需要外在的引导。 有教师把区域活动当成“放羊”,把区域游戏当做课后的自由活动,让幼儿自己游戏,教师自己忙一些事情。 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表现的是真实的自己,游戏的行为真实反映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对教师来说,是极好的观察时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分为集体观察与个别观察,集体观察的观察对象多,比较笼统,适合教师检查区域游戏的整体效果,投放的材料是否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求;个别观察指对个别儿童进行游戏行为的记录与观察,客观进行记录,形成对该幼儿发展水平的印象, 从而得出该幼儿已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为后续指导做准备。

(三)适时指导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何时介入指导, 首先教师要判断幼儿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是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还是需要教师介入点拨,若是需要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机进行介入。有平行介入法;垂直介入法;角色介入法等。[2]具体使用哪种方法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情景中判断选择, 自然教育下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环境为前提,做到以幼儿兴趣为导向的指导。

三、多样、环保的自然材料,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材料物化着目标。《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利用废旧环保物品和自然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我园本着贴近幼 儿生活,就地取材的原则。将自然物搬进课堂。为幼儿提供一 个可看、可想、可探索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探索提供适合的物 质保障。

在活动中,与孩子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物品都成了孩子们课堂中的教具与学具。也是我园“自然小百科”的主要内容。如:孩子们很有创意地运用废报纸制作成望远镜、小飞机以及各种粘贴画。这些作品虽不算精美,但是孩子的宝贝,孩子们在“废变宝”中,感受到成功。枯草和枯枝在冬天的田野里随处可见,老师与孩子们将这些材料收集来,制作成艺术画,开展 “ 做鸟窝”等活动,使幼儿在用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物的价值所在。此外,我们还结合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收集与利用各种材 料。如在“制作稻草人”活动中,幼儿看到地里有很多稻草人,因此,也想为自己班级的菜园增加稻草人看护蔬菜。因此,孩子们 在家里带来稻草、草绳、葫芦,旧衣服、竹竿等物品。自己制作稻 草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合作,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自 然物的利用,充分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激发了幼儿想象 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孩子们在揭开这些物品背后故事的同时,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教师通过利用各种自然物,巧妙地开展教育活动。既拓宽 了教师的思路,培养了教师设计与组织能力。同时,树立了教 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及结合幼儿生活开展教育的课程观。

四、常态、轻松的自然互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和班级要形成和谐、温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感到安全、轻松和愉快。”良好的精神环境对幼儿 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注重幼儿良好心理氛 围的创设。首先,我们提出教师常态、自然的授课方式。引导教 师工作自然常态,为幼儿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和谐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提倡教师穿着大方、举止自然。以轻松的 语调、会心的笑容面对孩子。其次,我们鼓励课堂常态,不刻意 去设计组织观摩课。而更多地关注在真实的工作中发现真实 的问题。久而久之,使教师少去了摆样子的浮躁、而能够静下 心来分析课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一次园内骨干教师做 客。教师制作了很多教具。并采用了分组指导的策略。在大家 讨论这节活动时,我首先肯定了教师为这节活动做出的努力与教师大胆的尝试。但同时,我也指出:“目前,我园每班两名教师的情况下,课前准备过多会牵扯教师相当多的精力,不现 实。同时,我们在分组中,两名教师指导 4 组,在孩子没有分组活动经验的情况下,也达不到。最终,我们达成共识:教具尽量 就地取材,或稍作加工。分组要从基础逐渐过渡,让孩子的经 验逐步积累。通过这样的引导,使教师慢慢从从重形式向种孩 子发展上靠拢。同时孩子在教师营造的自然氛围里,良好的人 格特征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 2012(1):1-11.

[2]刘秀娟. 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J]. 成功: 教育, 2008(7):176-176.

论文作者: 杨添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自然教育探索论文_ 杨添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