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关于农村地区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现状的理论思考论文_陈震,徐慧,赵亮

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关于农村地区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现状的理论思考论文_陈震,徐慧,赵亮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风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和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是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繁荣振兴农村文化,换发乡风文明新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规律和途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应对农村文化建设新情况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

二、农村地区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现状

1、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与脱贫攻坚弘扬时代新风相背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要素流动的较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精神世界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铺张浪费严重,奢靡之风抬头。很多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盲目攀比,认为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为老人送终必须体现孝心,得体面大方、讲究排场,不论是烟酒还是宴席,规模和标准都在不断升高。厚葬现象存在,价值观念偏离。“人情宴”名目繁多,社会反响较大。

2、陈规陋习与新时代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相偏离

婚事彩礼过高,“剩男”问题凸显。通过调查对比发现,本地彩礼的攀升和外地彩礼的哄抬,产生了大量“剩男”,催生了“结不起婚”的社会现象,“高价彩礼”“要房要车”也是造成部分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陈规革新困难,封建迷信行为管控缺位。近些年,通过乡贤推动、榜样带头,在改变过去的陈规陋习方面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一些固有的陋习变更革新非常困难。

3、文化活动贫乏与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相脱节

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的困境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娱乐活动方式单一、组织欠缺规模化、地方曲艺文化逐渐衰落、缺乏文化活动带头人、农村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匮乏等等。农村民俗文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生活淡化民俗文化。农村社会中传统的生活民俗被现代化科技和现代化物质所取代。连最具中国传统民俗涵义的春节,也变得越来越物质和现代化,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社会民俗风情。保护民俗文化意识淡薄。农村社会正处于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转型期,农村传统价值观和城市文明价值观交锋,造成当前农村文化价值多元化。农民由于自身文化认知局限,难以在多元化价值观交织的文化氛围下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于是,就不理智地崇尚流行、现代文化,疏离农村传统的民俗文化。一些农村在建设新农村中,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而不是一种传统文化瑰宝来保护和传承。这样一种庸俗化的民俗文化开发模式导致农村民俗的沦落。

4、少数农村道德滑坡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相脱节

当前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困境体现在:传统美德弱化。少数农村居民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继承传统优良的美德,部分农村居民认为道德不重要,利益财富才是自己所需要的。少数农民的人生价值观在金钱面前发生了扭曲,他们在农村当中的为人处事都是以功利化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这样一种人生价值利益化的诉求不仅无助于农民思想境界的提高,更阻碍了农村社会和谐、文明、淳朴氛围的形成。

三、形成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交易规则对乡土社会交往规则的冲击

婚礼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的问题让农民陷入怨声载道又身不由己的无赖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通过发展产业和外出务工等方式让一些农村和农民富裕起来了,但市场交易规则对乡土社会原有的交往规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农村的文化风貌、农民的精神世界正处于重建的历史关口。

(二)基层组织管理缺位和乡贤作用发挥失力

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工作还未适应农村实际形势,部分基层组织过分注重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顾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例如农村组织召开会议研究的事宜一般都是有关经济方面的,较少有涉及如何发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题会议。农村基层组织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动上也较少真正落实有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政策。现代乡贤利用自身优势及声望,以身作则,来影响、感染周边的人的力度远远不够。相反,村级权力灰色化甚至黑色化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村霸问题比较突出。

(三)文化多元化冲击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格格不入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村社会风气呈现多元化,但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财富的有效积累,反而使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优秀农村民俗文化的受众对象缺失和专业技能人才的缺乏为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滋生打开了缺口。比如:不赡养老人的不孝之风,大操大办的人情之风,建庙问神的迷信之风,执迷不悟的赌博之风等,与农村原本的勤俭家风、朴实民风和文明乡风格格不入。

(四)新时代淳朴民风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

部分农村相关部门对农民思想道德的引导教育工作也做的不到位。部分基层领导不注重农村村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有些基层也缺乏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不注重创建适合于农民的思想道德创建活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由于没有较好的文化知识积淀作为学习能力的工具,农民的整体素质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提高,没有好的素质个人基础,思想道德建设就难以展开。

四、新时代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及对策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指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战斗堡垒,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移风易俗中的主导作用。选拔一批政治性强、文化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的党员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一线。

(二)构建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整治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修订完善章程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接地气、易操作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建设、革除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抵制封建迷信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之中,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执行。

(三)激发干部群众和民间组织的强大合力

抓住关键少数,将农村老党员、退休干部和教师等人员纳入乡贤范围,登记备案,统一管理,由民宗、民政、文明办等部门进行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方面的培训,帮助提高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督促村干部、基层党员、致富能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四)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承载服务能力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建设差距。加强文化共享、文化惠民工程力度,实现文化广场、文化站、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使用。

论文作者:陈震,徐慧,赵亮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关于农村地区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现状的理论思考论文_陈震,徐慧,赵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