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踝足固定装置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研究论文_于,莹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1

摘要:目的 对自制踝足固定装置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一与神经外科二收治的40例脑卒中下肢瘫痪病人分别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接受神经外科常规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踝足固定装置进行干预。检测2组病人治疗护理1周、2周后的下肢运动功能(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踝关节活动度(ROM)、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FIM量表)。结果 实验组的NIHSS评分、FIM评分、FMA量表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在干预后第1周、第2周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踝足固定装置运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康复训练中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病人踝关节活动范围与下肢运动动能障碍状况,缓解病人的脑卒中严重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踝足固定装置;急性脑出血;下肢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范围

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200多万脑卒中的病例,脑卒中会严重病人的下肢功能,出现足下垂、足内翻,影响患者的步行功能[1]。脑卒中后下肢瘫痪的治疗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脑出血所导致下肢功能障碍会使病人出现异常步态,造成行走不稳,增加跌倒的可能性。跌倒会易导致脑出血病人大脑的二次出血、梗死等,不仅会增加病人经济分担,还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以往临床医护工作针对脑出血病人的足下垂、足内翻情况大多给予简单的功能位摆放护理,目前临床已借助被褥、方枕、防足足下垂硬板鞋等方式矫正,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保持功能位;此外,多功能踝足固定装置具有体型笨重且制作复杂的不足,不适合广泛运用[2-3]。本研究将笔者自制的踝足固定装置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过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神经外科一与神经外科二2017.01-2017.06期间收治的40例脑卒中下肢瘫痪病人分别纳入对照组(n=20)与实验组(n=20)。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4];经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年龄在40-90岁;脑卒中初次发病所导致下肢瘫痪者;就诊前无踝关节功能障碍者。排除:有精神疾患、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较好配合康复训练者;入院2周意识不清无法配合者;因病情变化而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者。对照组20例,男/女为13/7,年龄45-79岁,平均(58.56±9.45)岁;病变部位:10例为基底核,4例桥脑,3例脑叶,2例小脑,1例脑干。观察组20例,男/女为14/6,年龄46-80岁,平均(58.64±9.37)岁;病变部位:11例为基底核,3例桥脑,2例脑叶,3例小脑,1例脑干。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外科对症治疗,例如:以药物降压、控制脑水肿为主治疗脑出血;出血量大的病人则运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的方法治疗;通过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式对处于脑梗塞超早期者(发病6h内)进行治疗,处于早期者(发病48h内)则给予抗凝、降纤、溶栓等治疗。在施予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的主要部位为运动疗法,包括踝关节功能位保持、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坐位平衡训练,2次/d,30min/次。

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外科治疗与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自制踝足固定装置来实现保持患者正常功能位的目标,除了康复训练期间,其他时候患者均应坚持穿戴踝足固定装置。

1.2.2自制踝足固定装置

1.2.2.1材料与制作方法

宽皮筋、牵引绳、松紧扣;取两根宽皮筋,长20厘米*宽10厘米,两根宽皮筋之间以30厘米牵引绳及松紧扣来调节长度。

1.2.2.2使用方法

首先安置好病人的体位,根据病人足底及踝关节的长度调节牵引绳的长度。例如让患者处于平卧位或者坐位,将一根宽皮筋缠绕于病人踝部,牵引绳及松紧口置于足踝部上方以便于调节,另一宽皮筋缠绕于足部中前部位;根据患者足下垂的情况调节松紧扣,使病人踝关节维持背屈位。

1.3观察指标

以治疗护理干预1周、2周为观察点,评定以下指标。(1)下肢运动功能:借助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量表内容主要包括踝关节背屈、膝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内收、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跟腱反射等17项;无法完成测定项计为0分,部分完成计为1分,充分完成计为2分;总得分最高为34分,得分与下肢运动功能成正比。(2)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量角器测量病变侧踝关节情况,将背屈角度、趾曲角度分别为以正值、负值的形式记录。(3)脑卒中严重程度: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修订的卒中量表(NIHSS)评估。运用标准化的语言对脑卒中病人的功能缺陷进行描述与评定,计分0-42分,得分与功能缺陷程度成正比。(4)日常生活能力:借助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量表主要包括运动性ADL和认知性ADL两部分,共13项,采用1-7分进行评价;总得分18-126分,总计分越高表明依赖性越小、独立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FIM、FAM、踝关节ROM

治疗护理前,两组的NIHSS、FIM、FAM量表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ROM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1周、2周后,两组上述量表的评分及ROM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P<0.05。

3.结论

以往的观点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瘫痪的病人在康复早期应优先选择运动康复训练、不宜穿戴踝足固定装置,若疗效不显著则可考虑踝足固定装置[5]。但临床实践表明,早期即开始使用固定装置能使卧床时的不合理体位摆放造成的踝关节无用被部分甚至完全地矫正。有研究报道,脑出血病人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后会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的表现,早期即运用踝足固定装置能够提高关节稳定性、有效预防足部畸形及降低误用、失用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中期应用可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对矫正足下垂、足内翻具有积极意义[6-7]。

近年来,对于预防足下垂的装置、工具的研究并不少见,例如防足下垂硬板鞋、足下垂支架等,但它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8]。针对目前常用预防足下垂装置的不足,笔者自主研发了一款踝足固定装置,该装置合理地将生物学、生物力学、杠杆力学原理结合运用,以调节牵引绳长度的方式使踝关节维持功能位,从而达到改善病人踝关节控制能力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1周、2周后NIHSS量表评分、FMA评分、FIM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制踝足固定装置能减轻脑卒中病人的卒中严重程度,改善下肢功能障碍与踝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自制踝足固定装置不仅具有省时、省力、操作方便等优势,还能有效预防和矫正足下垂、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踝关节活动范围,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荣积峰,吴毅,顾玲.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足内翻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49(2):45-47.

[2]李威,程攀,许立俊,等.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232-235.

[3]王金宇,吴玉芬,陈梅,等.可调式多功能踝足矫形器在早期脑损伤足下垂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1):851-85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5]唐朝正,丁政,陈昌成,等.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踝关节控制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4):276-279.

[6]李威,陈政,章荣,等.自制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2):152-153.

[7]刘凤杰,刘磊,周普成.早期踝背屈训练结合简易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4):335-336.

[8]李励,庞洪波,段峰.脑卒中后足下垂康复新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6):669-672.

论文作者:于,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自制踝足固定装置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研究论文_于,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