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范畴和程度范畴的分析与展望_心理学论文

建立心理学学科门类及学位类别的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门类论文,心理学论文,学位论文,学科论文,类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心理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最近三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院校数量、心理学人才培养数量、专业期刊数量等都有所增长(荆其诚,等,2006),对外交流成绩卓著(张侃,韩布新,2004;杨文登,叶浩生,2009),而且研究成果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限于中国心理学起步迟、专业人才少等历史与现实原因,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与发达国家在整体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1.1 国际视野中的心理学国别参照目标

为了探讨差距并寻求突破口,应先找出国别参照目标。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SCI/SSCI心理学源期刊的计量分析”研究报告(祝银梅,刘霞,苗丽,2005),可以得到专业印证。该文利用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对2004年SCI、SSCI收录的455种心理学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455种心理学期刊来自23个国家,其中美国期刊294种(占64.62%)、英国84种(占18.46%)、德国23种(占5.05%)等。据不完全统计,同时期中国心理学期刊没有一种进入SCI/SSCI/EI。在2003年国际期刊影响因子IF≥3的28种心理学刊物中有26种出版地是美国,1种在英国,1种在瑞士。

据统计到2006年时国内有132个心理学系(荆其诚,等,2006),而同时期美国有1000多个心理学系。如果按照中美人口比例折算,中国应该有6000多个心理学系,美国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机构相当于中国的五十多倍。美国上世纪末八九十年代在美国心理学会与咨询师协会注册的心理学家(实际是各类心理学工作者)就已经达到十几万人,而1985年时中国只有1000多人,到2010年也只有8000多人。以上中美差异表明,美国可以说是国际心理学领域的“发达国家”。另外,英国在心理学学科管理方面与中国有相近之处。因此,本文以美国与英国作为研究的国别参照目标,特别以美国为主。

1.2 心理学发展与学科归属的关系

对于如何使中国心理学赶上发达国家?早在1994年国内就有调查报告指出,“该文通过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45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统计材料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心理学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心理学家数目的增长依赖于经济和社会需求;心理学发展晚于经济发展并服从于S形模型;对于经济实力尚不够强大的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培训心理学家是十分重要的;应重视和加速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傅小兰,荆其诚,1994)。但是,笔者以为心理学繁荣与否,除了与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外,也可能与心理学学科地位及学科成长背景等其他原因有关。

“SCI/SSCI心理学源期刊的计量分析”一文同时提出“3.2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将促使我国学科分类的重新思考”并认为我国以往的学科分类方法对交叉科学的学科归类比较混乱。如1992年11月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第一版),将学科分为5大门类,心理学归入生物学;1994年出版的《科图法》(第三版)则将心理学归入哲学、生物科学类;1999年出版的《中图法》(第四版)将心理学归入哲学、宗教类;2000年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把心理学归入哲学类,而医药卫生类也见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则把心理学划入神经精神医学类。为了解决这一混乱局面,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标准,使学科分类更加完善与规范,以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祝银梅,刘霞,苗丽,2005)。即上文从学科归属角度侧面讨论了中国心理学“落后”现状与学科归属的相关性。

本文“学科门类”不涉及出版与图书管理问题,只从学科与学位管理及教育角度,讨论人才培养中学位授予方面的专业归属问题(为避免概念分歧,将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合并讨论)。中美心理学的发展差距,集中体现在心理学人才培养机构数量、心理学工作者数量、心理学学科地位及在学术刊物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者认为,心理学人才与培养机构多少影响到心理学的发展活力,心理学盛况不同的源头在于教育的差异。在教育方面,把心理学人才培养及心理学学科地位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直接影响到教育经费支出的分配比例、心理学人才培养机构数量与心理学工作者数量多少及专业化程度,同时后者又影响到专业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及国际会议上的表现等现象层面。而心理学学科地位、学科范围、研究视角等又同心理学的学科归属有关。因此,心理学学科归属问题与心理学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解决学科归属可能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1.3 发达国家心理学学科归属与专业设置的启示

美国案例: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促进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在2002年4月公布了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编写的《2000版学科专业分类(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2000 Edition)》。CIP最早产生于1980年,后修改于1985年和1990年,CIP-2000是第三次修订的专业分类法说明书。CIP-2000将所有学科门类划分为38个,在专业名称与代码索引中,为了预留新学科位置其编号按照1-60排列。其中心理学编号为42(Series 42.Psychology),教育学编号为13(Series 13.Education),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编号为26(Series 26.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职业健康与临床科学编号为51(Series 51.Health Professions and Related Clinical Sciences)等等。可以看出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并与教育学、生物学、医学等处于并列位置。

在CIP-1990中,心理学学科门类只有12个一级学科,CIP-2000又增加10个一级学科。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原属于教育学目录,后移到心理学目录下,即在现有的CIP-2000中心理学学科门类共有23个一级学科。其专业名称及代码分别是:普通心理学(42.01 Psychology,General)、临床心理学(42.02 Clinical Psychology)、认知与语言心理学(42.03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Psycholinguistics)、社区心理学(42.04 Community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42.05 Comparative Psychology(new))、咨询心理学(42.06 Counseling Psychology)、发展与儿童心理学(42.07 Developmental and Child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42.08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2.09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42.10 Personality Psychology(new))、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物学(42.11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Psychobiology)、社会心理学(42.16 Social Psychology)、学校心理学(42.17 Schoo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42.18 Educational Psychology)、心理计量学与定量心理学(42.19 Psych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Psychology(new))、临床儿童心理学(42.20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new))、环境心理学(42.21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ew))、老年心理学(42.22 Geropsychology(new))、健康心理学(42.23 Health Psychology(new))、心理药理学(42.24 Psychopharmacology(new))、家庭心理学(42.25 Family Psychology(new))、审判心理学(42.26 Forensic Psychology(new))、心理学其他专业(42.99 Psychology,Other),标记有new的为新增专业,以上每个一级学科目前只设置1个同名称的二级学科。美国心理学有1个学科门类、23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等三个学科层级。另外42.12、42.13、42.14、42.15,及42.27至42.98共有76个预留专业的空白编码,心理学一级学科还有继续增加的巨大空间(NCES,2002,PP.II26-27,PP.III142-147)。

英国案例:由大学认证服务处(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UCAS)和高等教育统计处(The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联合制定的通用学科代码系统(The 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JACS)最早产生于2002年,至今共有JACS1.7、JACS2.0、JACS3.0三个版本。其中JACS1.7首次形成于2002-2003年,JACS2.0修订完成于2007-2008年,JACS3.0目前也修订完成并已经公布,计划在2012-2013年使用,学科目录每隔5年修订一次,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学科管理与变革的重视。JACS3.0在心理学上没有变化(HESA,JACS3.0,2012-2013)。

JACS2.0与JACS3.0将所有学科门类划分为24个,在专业名称与代码索引中,按英文字母顺序A-X排列,其中心理学隶属于生物学(C),编号为C800 Psychology,属于一级学科。但是心理学名下有应用心理学(C810 Applied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C82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C830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840 Clinic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850 Cognitive 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C860 Neuropsychology)、心理计量学(C870 Psychometrics)、社会心理学(C880 Social Psychology)、心理学其他专业(C890 Psychology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等9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分别有6个、2个、5个、8个、8个、5个、3个、1个、1个三级学科(合计39,具体名称略),即英国心理学有1个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39个三级学科。英国心理学虽然不是独立学科门类,但二级学科与三级学科数量众多和学科划分精细是其显著特点(JACS2-Full listing,2007-2008; Full JACS.3 listing,2012-2013)。

中国现状: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1997年定稿、2008年修订的《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及代码手册》中学科门类共有12个,在“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代码”中心理学属于理学学科门类,本专科阶段的心理学有心理学(071501)和应用心理学(071502)两个专业。在医学(100000)中有精神医学专业(100308);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心理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研究生阶段的心理学有基础心理学(04020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2)、应用心理学(040203)三个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8),即中国心理学无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2或3个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名称不具体。

综上所述,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与专业设置跟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五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在本专科阶段属于理学而研究生阶段属于教育学,归属不固定;第二,心理学不属于一个学科门类,仅仅处于一级学科,学科地位低下;第三,心理学只有2个或3个二级学科或专业,与美国心理学学科门类下有23个一级学科和英国一级学科的心理学下有9个二级学科相比,显得心理学下设专业数量太少;第四,只有一级和二级共2个学科层级,二级学科下没有更具体的三级学科专业目录,与英国3个学科层级且有39个三级学科专业相比显得“粗放”;第五,专业划分笼统抽象而不具体。如“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种名称过于宽泛,不利于培养精细化与专业化人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与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当然这种学科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并不完全是制约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全部原因,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另外,高等院校自身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式等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与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有关(闵正威,李泽锋,2008)。

学科归属不固定、学科地位低下、下设专业数量少、专业层级少、专业名称笼统抽象等五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心理学学科管理中的主要特征,相当于管理学上的“粗放经营”状态。要达到“精细化管理”,可以向统一学科归属、提升学科地位、增加专业数量、增加专业层级、细化专业名称的方向发展。本文讨论统一学科归属与提升学科地位问题,其他问题有待专门机构与专家系统研究确定。

通过国际范围内的学科设置比较,折射出中国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途径可能存在问题。心理学属于理学与教育学究竟有何利弊,有待进一步地分析与讨论。

2 分析与讨论

2.1 心理学在现有学科归属中的局限性

2.1.1 心理学在现有学科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在中国当前的专业设置中,心理学在本科阶段的学位按照理学授予,而硕士研究生以上则按照教育学授予,那么心理学究竟属于哪一类别?心理学早已宣告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中国取得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的地位,这同心理学日益增长的庞大体系和社会需要极不相称。

心理学隶属于理学体现了对心理现象物质基础和实验研究方法的承认,确立了通过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途径,使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心理学隶属于教育学体现了通过教育活动发展人的心理潜能和改善心智水平的实践方向,具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特点。目前科学主义心理学从理学知识与技术中寻找研究方法,而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让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体现出心理学具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实践应用功能。理学是心理学的“源”,教育学是心理学的“流”,这一设想似乎是合理的,但从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视野来讨论时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 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局限于理学学科

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的研究常常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猜测性和经验性,冯特提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思想使心理学成为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实验学科,心理学开始具有“科学性”,即在冯特时代或科学主义心理学家眼里把心理学隶属于理学是合理的。

从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看,除了理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动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可以成为研究心理现象与规律的有用工具外,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也都有助于心理学研究。把心理学隶属于理学虽然具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所谓“科学性”,反映了人的自然性。但人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与人的社会性有关的教育、管理、法学等社会学科也是探测心理世界的一种重要视角。可以说,现有学位类别体系中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为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提供方便,不能因为理学是心理研究特别是脑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就把心理学简单地隶属于理学范围。

2.1.3 心理学应用领域不局限于教育学等学科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育学要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为心理学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等一批教育心理学家的介入使教育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场所与应用领域,通过教育途径使人的心智水平获得发展并由此衍生出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领域,这是至今心理学与教育学关系密切并可以隶属于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初在管理学的逐渐科学化进程中,管理活动开始关注人的研究,并为心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即管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场所与应用领域。同理,从其他学科视角也产生了与心理有关的众多边缘学科。让心理学隶属于教育学使教育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同时也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通过教育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可以丰富心理学知识与体系。从心理学应用领域来说,心理学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学,还可以在管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大显身手,并衍生出众多的心理学分支。新的边缘学科与分支领域的大量出现,使教育学已经无法包容心理学的全部应用领域,不能因为教育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把心理学简单地隶属于教育学范围。

从理论上讲,心理学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学科与实践领域。从现实性上说,心理学属于教育学也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分布、活跃程度和人才培养格局等,特别使师范院校成为中国心理学领军人才集中与人才培养的大本营。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中国心理学与教育学科外的其他学科结合不紧密、心理学服务于教育之外其他实践领域的意识不浓厚等所致,并与心理学在教育学科之外其他领域的研究不活跃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有限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硕博阶段的心理学归属于教育学后,使培养出的高级人才大多数留在师范院校有关。心理学学科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心理学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的分布格局。

教育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同时,心理学也可以教育学为基础,二者是互利互惠、互为基础的相对独立体系。教育学不能隶属于心理学,心理学也不能隶属于教育学。

因此,心理学应该既不属于理学也不属于教育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

2.2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可能性

2.2.1 管理学与艺术学的增补案例

1980年12月15日—18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最早规定了由十个学科门类组成的新中国第一个学位体系,军事院校的军事学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单列,即当时实际有11个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

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在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形成了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纳入军事学学科门类,增加管理学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下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心理学下设3个二级学科,心理学专业隶属于教育学且可以授予教育学与理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1997年设立管理学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后,使中国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增加到12个,正式形成了中国现代学位系统的雏形。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颁布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加艺术学为新的学科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编号为13),以下涉及学科门类体系时按照2011年版学科目录中的13个学科门类讨论。最新学科目录从2012年起施行。艺术学原来是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2011年上升成为艺术学科门类,使文学与艺术学并列。原来艺术学下的八个二级学科调整为五个一级学科。

这说明,学科地位、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科门类与一级学科数量在总体上是增加的,一级学科可以上升为学科门类,二级学科可以上升为一级学科,也可合并或取消。根据学科发展情况与社会需要及时建立新的学科门类、学位类别与专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管理学和艺术学先后在1997年与2011年上升为独立学科门类,那么心理学是否具有这种可能性?心理学应该不排除有增补为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的可能性。

2.2.2 心理学学科地位的特殊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世界的学问,在任何学科领域都可能涉及人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服务领域几乎遍及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所有学科,这就要求心理学必须有一个不隶属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的独立地位,即心理学只属于心理学自身的学科类别。如果要真正达到学科成熟就应该拥有属于心理学自己的独立学位授予权与学位名称。另外,医学主要关注身体健康,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健康,二者具有可比性。心理学和医学一样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学科,具有独立的可能性。

2.3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学科新体系中的系统性

如果心理学从理学或教育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出现时,在未来一个阶段内中国学科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应该有14个大类。在学位体系中按照先后顺序编号,新增的管理学为12,艺术学为13,那么心理学应该是14。从学科的逻辑关系上讲,心理学独立后如何处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系统性,也是本土心理学及理论心理学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便于讨论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及相互联系,不妨先建立独立后的中国心理学与其他学位类别的学科关系系统模型图,如图1。

图1 心理学与其他学位类别的学科关系系统模型

在图1未来学科关系系统模型中,十四个学科门类之间根据学科相近性形成内在贯通的逻辑联系,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学科循环系统。该图左边的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等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右边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属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群,下边的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等既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也属于交叉科学。根据心理学属于理学与教育学的现有关系出发,说明了心理学是沟通文理科之间的一种桥梁。文理科不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二元世界,而是通过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联系起来的一个内在融合与统一的大学科体系。并列的十四个独立学科之间可以衍生出广泛的相互联系,椭圆图形内部每一条线段代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可以源于其余十三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学科,同时,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也可以跟几乎所有学科建立联系,并形成边缘学科,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前景。虽然目前我们并没有做到每一个边缘学科的全面进步,但这种模型所指向的理论前景是值得乐观的。另外,图1心理学与理学和哲学相邻也直观地说明,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两种研究方法的互补可能是未来心理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两种途径。

如果用社会建构论观点来分析,“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建构论视知识起源于各种关系’(Raskin,2008,P.16)。知识不是通过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动、协商和建构出来的。”(叶浩生,2009)按照这种观点,心理学科的知识应该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下建构的结果,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所建构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不同的。当把心理学放在开放的全部学科背景下进行社会建构时,所形成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应该更开放、多元而丰富。因此,要形成本土化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就必须让心理学在独立的前提下与更多的学科门类参与自由建构,扩大学科背景。

2.4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社会性

中国心理学家时刻关注着心理学对和谐社会的贡献问题(张侃,杨玉芳,等,2007)。当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时,中国心理学界也意识到围绕“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这个光荣使命与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张厚粲,张侃,等,2010)。其实,对于所有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实验、调查、教学、咨询、普及等,何尝不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而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心理学这门学科必须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心理学应用领域本来可以深入到社会所有角落,但如果心理学一直处于理学、教育学等个别领域的话,则很难使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触及社会各个角落,也难以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和实现人的全面幸福与尊严。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心理学大发展的时代,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是心理学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心理学社会功能的逐渐增强,心理学的广阔前景需要有强大而独立自由的学术地位,现实迫切需要把心理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门类。因此,让心理学上升为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不仅是心理学学科的自身需要,也是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人类对心理世界深入探索的必然要求。

3 建议与展望

3.1 改进现有学科与专业目录

2011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心理学仍然属于教育学,允许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二章“学科门类的设置与调整”第六条规定:“学科门类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需调整(包括增设、更名、撤销,下同),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统计分类的要求提出调整方案;(二)广泛征求学位授予单位和专家意见;(三)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同教育部批准后,编制成学科门类目录。”(2009年2月25日)。这说明根据学科发展与现实需要,增加新的学科门类在制度上是允许的,同时心理学界的广泛呼吁也是必要的。

如果将来心理学需要申请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的话,首先需要通过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或学术刊物进行倡议与初步论证,并通过心理学的专业协会与学位授予单位等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提出申请,以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在下一次改进学科目录时予以考虑。另一方面,在未来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时,争取让二者得到统一,并进一步细化学科目录。使中国心理学学科归属不固定及专业划分过于笼统而粗放的问题得到解决,最终形成心理学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组成的三级学科结构体系。

3.2 增加心理学专业与扩大人才培养途径

心理学独立后,不仅学科自身获得了发展动力,培养大量,心理学人才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会加强。高等院校从现有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出发,在各自权限范围内申请心理学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也可以自主地增加众多自设专业,不仅在制度上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高等院校有权根据自身学术力量灵活处理新学科与新专业的设置,细化心理学学科与专业。心理学专业可以在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中的任何院校设立,特别是一批独立的“心理学学院”、“心理学大学”等也可能会涌现出来。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与院校审批将会更加自由,这将为心理学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则扩大了心理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心理学的真正繁荣有可能出现。

3.3 扩大心理学研究的学科范围

目前研究心理学的人主要站在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的角度考察心理现象,心理学独立后建议从全部学科门类的多元化视角看待心理现象。心理科学的全面成熟与学科繁荣需要借助于所有学科的支持与融合。研究心理学的人不一定是来自个别学科领域,任何学科领域的人都有资格融合到心理学研究大军中来。

建立心理学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在深层次的学科发展上体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全面成熟,并有条件与众多学科建立广泛联系,并进行学科整合。这将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与学科群的建设,让研究者的专业领域、研究方法和心理学的服务范围从理学和教育学等个别领域向全部学科领域实现理论超越,也使新的心理学流派或原创理论的出现成为可能。

3.4 深化心理学边缘学科的研究

随着心理学学科视野、学科背景、学科关系与应用范围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研究方法、自身体系、学科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土化心理学体系。心理学独立后无论是增加新的边缘学科或将原有的边缘学科进一步深化,都能使心理学成为拥有众多边缘学科的大家族,并推动若干边缘学科与应用领域深入发展。心理学发展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推动,同时心理学也要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服务。

广泛的学科整合既扩大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也扩大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形成许多新的应用心理学领域。在实践中也可以为心理学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积极功能创造条件,极大地推动心理学发展,进一步发挥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功能。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不仅体现了其学科成熟性与独立性的要求和心理学进一步科学化的时代需要,也是社会对心理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心理学在未来独立后的学科大背景中必然会成为一个异常活跃而广阔的学术领域。不妨假设,建立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有可能使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前进一大步,并成为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标签:;  ;  ;  ;  ;  ;  ;  ;  

建立心理范畴和程度范畴的分析与展望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