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学习是周恩来新教育的开端_周恩来论文

在东北学习是周恩来新教育的开端_周恩来论文

东北求学是周恩来接受新式教育的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周恩来到东北后思想上发生的转变,除了受这里的环境影响,更有其教育上的主导作用。

(一)比较正规的西方新式教育,为周恩来进行了最初的新文化启蒙。1910年春天,周恩来到东北后首先进入铁岭银冈学堂,这是他一生中进入的第一所学校。在此之前,他在家乡淮安接受的完全是家族式的私塾教育。银冈学堂前身即辽北著名的银冈书院。1904年,书院引入西学,成为新式学堂。既教授中国传统的经书文化,也介绍西方的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主要仿效西方;开设的科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古文、珠算、手工等。从念家塾到求学于新式学校,周围的一切对周恩来来说充满新鲜和好奇。他学习非常勤奋,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教学方式,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1910年秋天,周恩来转入奉天第六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刚刚开办的新式学校,“校舍之宏,人才之盛”令周恩来兴奋不已。除了银冈学堂开设的科目外,这里还多了英文、格致、修身、体操课。周恩来对所有的学科都认真学习,从而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为后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良师的培养。周恩来的少年时代,受到了不止一位良师的教诲,令他终生难忘,在他的思想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在铁岭银冈学堂,周恩来的班主任张兆芬是位工作勤奋、富有新思想的人。历史教师姓王,是孙中山的积极拥护者,据说是同盟会员。他们在课堂上除教授学业外,还向学生们宣传反帝救国思想,这两位老师对周恩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诱导作用。

在奉天第六高等小学堂,周恩来遇到了同样富有正义感的进步教师高亦吾。当他发现周恩来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思想敏锐具有远大抱负之后,经常指导他看一些革命书籍,如《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扬州十日记》等。周恩来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民族危机的情况和反清革命的道理,使他的朴素的爱国救民的感情不断得以升华。多少年后,他对高老师的女儿说:“高老师的帮助,为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良师是永远值得尊敬的啊!”

(三)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种新学说、新思想的熏陶。东北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地域,在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之后,慢慢地在觉醒。铁岭银冈学堂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编写乡土教材,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切切不要忘记国耻家恨;教学生演唱爱国歌曲《何日醒》、《快猛醒》等,这是周恩来接触最早的爱国革命歌曲;组织学生演出唱本《辽东梦》、《东市哭》,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号召人们“快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此外,为了加强文化教育,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们的思想进步,学校还特别注意介绍西方文明,一些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频频传入”。如介绍地理知识的《瀛环志略》、宣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理论著作《盛世危言》、全面介绍西方文化的《西学启蒙》(十六种),还有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的《汤氏危言》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周恩来抓紧每一寸光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在沈阳求学期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以及《苏报》都是他经常阅读的报刊。他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革,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自订《盛京日报》,“关于人生生活、时事政务要项,必标点特记,持久不懈”。开明的教育方式,进步的教育内容,积极的诱导倾向,对周恩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标签:;  ;  ;  ;  

在东北学习是周恩来新教育的开端_周恩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