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颜敏

颜敏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给予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92例缺氧缺血性脑并新生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临床上所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6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循证组和常规组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前后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结果:循证组的护理有效率45例(97.83%)显著高于常规组38例(82.61%),两组护理前的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护理后循证组的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给予循证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儿的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

【关键词】循证护理;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目前,临床上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而言,不仅需要给予对症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更加利于患儿运动和智力的发育[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许可,抽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9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临床上所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6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其中,循证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最大日龄为15d,最小日龄为1d,平均年龄(6.24±0.85)日;最小胎龄为36周,最大胎龄为42周,平均胎龄为(38.2±2.1)周;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最大日龄为16d,最小日龄为1d,平均年龄(6.47±1.04)日;最小胎龄为36周,最大胎龄为42周,平均胎龄为(39.7±2.5)周。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胎龄等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得出P﹥0.05表示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患病程度,制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和指导。

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模式。①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准确评估各个护理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全面评估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患病程度,通过文献资料和数据库进行检索,进而找出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全新的理论和护理经验的指导下,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进而按照循证护理方案,为患儿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②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儿、患儿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患病程度,告知患儿家长有关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护理服务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而帮助患儿以及患儿家长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从根本上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依从性;③刺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于患儿听觉和视力等感官的刺激,在患儿的视线内,悬挂彩色的玩偶和贴纸,定期在患儿病房内播放动听悠扬的儿歌,每天分别播放两次,并且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检查患儿听力障碍的改善情况,继而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为患儿提供脊椎和皮肤等护理,每天分为两次,每次持续15~20min;④出院指导。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以及患儿家长提供出院指导,进而确保患儿出院后可以继续接受护理指导和干预。同时,叮嘱患儿定期接受运动神经功能的检查。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循证组和常规组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前后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的数据,经过利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的核验,各组数据经过计算后P<0.05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组的护理有效率

循证组的护理有效率45例(97.83%)显著高于常规组38例(82.61%),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的护理有效率比对[n(%)]

3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现窒息后导致其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发生脑损伤[3]。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旦发生,若未采取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大部分患儿而言,即便接受治疗和护理,也将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4-5]。因此,临床上不仅需要给予对症的治疗,同时,还需要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指导和干预。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将以往的护理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明确的将临床研究结果和结论应用到其中,进而为护理方案的实施提供更为可靠和真实的护理依据,更加利于解决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和措施,进而为缺氧缺血性新生儿提供更为全面而又有效的护理服务。经过本次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循证组的护理有效率45例(97.83%)显著高于常规组38例(82.61%),循证组的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通过教育循证护理模式,不仅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方案,针对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和数据库,进而使得护理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而又完善的护理指导,不仅能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6]。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进患儿运动和智力的发育,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岚. 循证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发育及康复情况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0):112-114.

[2]岳彩芹.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20):265-266.

[3]何静, 区风英.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2):172-173.

[4]王海凤, 杨雪琦, 韩峰.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24):3799-3801.

[5]赵友谊, 张晓兰, 丁敏,等. 循证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6):841-843.

[6]董娇红, 董亚玲, 朱小丽.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探讨[J]. 医学信息, 2016, 29(12):189-190.

论文作者:颜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颜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