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论文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论文

试论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对策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决定着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当前看,农村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教育从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教育正受到传统观念及市场经济体制负面效应的双重困扰,农村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对农村教育困境的思考

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这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实用技术成果又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却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农村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旧的观念和模式,农村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和迟缓。农村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落后,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大行其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许多农村家长要么不送孩子上学,认为书读多了也没有用,反正种田用不着读书;送孩子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升学这一独木桥,跳出“农门”,找到一个铁饭碗。在领导干部心目中,不少人要么根本就不关心教育,要么只注重每年能有多少学生升上大学,升上中专。因而,办好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十分淡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有些人甚至提出“‘全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形成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实用的“三重三轻”恶性局面。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遭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无兴农爱农的思想意识。

由于升学教育没有或者很少为当地经济建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影响了广大农民和当地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二)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效益低下

农村学校90%以上的学生是要留在当地,为当地的建设服务的。如何把农村这一大批力量转化为合理的人才资源,是农村教育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但是,目前农村教育在结构上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在农科教育结合上,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协调配合。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遍教育。据国家教委1993年统计,全国有初中校68415所,职业初中仅有1582所,仅占初中校总数的2.3%。由于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够,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应试教育的“魔圈”困扰着,农村的中小学死死盯着升学率,考不取初中、高中,便没有了出路。这一状况使农村初中成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最困难的阶段。

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虽然从80年代开始,就作了较大调整,并在招生数量上取得较大突破。但在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面临不少困难。其一,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实行农科教结合的配套政策和相应法规不健全。农、科、教各部门没有很好地统筹协调,部门分割依然很严重。职校基地建设、校产实体、勤工俭学在起步、资金、设备、产销渠道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职业中学毕业就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安排。其二,职业中学和技校的办学经费短缺,许多学校设施简陋,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奇缺,学校既没有实验设备,也没有实习基地和厂房,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其三,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源困难。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上职业中学,学生要本人也都向往到普通中学,以便将来升学。万不得已,成绩不够,上不了普通中学,才念职业中学,其中不少人一开始便抱着到职业中学混的思想。有个县职业中学原计划招生100人,实际到校只有16人。某职校教职工33人,而在校学生只有13人。办学效益之低,显而易见。

(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需要

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它规定了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视城乡之差和地域的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施以影响。且课程门类过多,课程中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程,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很少,有的甚至全部取消,课程的开设同中考高考对等起来,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干脆不学。现行的大纲、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编写的,为学生升学服务的,忽视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由于一再教材下放,把原来高中的内容下放到初中,中学的内容下放到小学,导致现行的教材、大纲内容过多过深,要求过高。教师的教法陈旧落后,脱离学生实际,有时考试的要求比教材的要求还高。这种“步步高”的做法,迫使学生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适应不了,两极分化加剧,差生越来越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在教材上没有,在课堂上也不讲授,学生未能掌握,到了节骨眼上干瞪眼。农村学生家长及群众普遍反映,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合同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了帐,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欲干无能,无所适从。他们本应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身无一技之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四)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太差

中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担负着超过世界教育总规模1/5的任务,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村教育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在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收入很低,财政普遍困难,很难顾及教育的需要。而农民收入实在太低,群众集资办学实在困难。一些地方的教育经费只够给教师发工资,其他如办公费、维修费根本没有。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造成农村教育经费紧张,除了财政困难外,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筹措资金的渠道不畅通。例如作为农村教育经费筹措主渠道之一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在征收、管理、使用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方对教育费附加各行其是,多家管理,给农村教育费附加造成渠道不通、监督困难等问题;二是未按规定足额征收,少征、欠征、漏征现象严重;三是在教育费附加的使用上随意性大,侵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把教育经费挪用来作应急资金,有的用来支付计划生育费用、购买小轿车、办乡镇企业、吃喝招待等,还有的用教育费附加抵拨正常的国拨教育经费。

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太差,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极差。据统计在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以上。由于经费短缺而导致的另一致命问题是教师待遇太差。据统计,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在12个行业中居倒数第二,远远低于全国总平均水平。工资以外的收入在12个行业中倒数第一。加上近年在全国各地很多地区出现了长期拖欠教师工资的状况,教师的生活相当困难。

这些无情的现实对教师心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些教师脱离本职工作“下海”,其余教师纷纷效仿,有些教师千方百计调往城镇或在干脆改行,造成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

(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辍学与重读现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1978年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为2144万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后,至1990年,共辍学流失601.6万人,约占总人数的28%。这些辍学流失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造成农村学生大量流失的原因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及学校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还有学生家庭方面的。

近几年,由于农村教育结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实际,必修课程太多(例如现行初中课程,仅必修课就达13科之多),多数学科要求过高,很多学生跟不上,上课坐飞机,听课茫茫然,学习上的包袱越背越重,于是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辍学流失。

在学生家庭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家长目光短浅,为追逐金钱,不让孩子上学,留在家里当帮手,或送到工厂当童工。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也造成了贫困地区大量的失学儿童。近年来,由于学习费用大幅上涨,给学生家庭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岁担。有些地方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压力部分地被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们还要应付集资办学、摊派和分担教师酬劳等费用。许多家庭因供不起孩子读书,不得已让孩子辍学。

农村学校在存在大量学生失学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高重读率现象。由于办学质量太低,有的学校差生面太大,大造成大量的学生留级,有的一留再留,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多年来,不少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和收取更多的补习费,大量招收补习生。有的在决定学生升留级时,真正留级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差的学生,而是把成绩好的学生留级重读,作为下一届升学考试的“种子选手”。

重读挤占了农村学校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办学资源,直接损害了正规学生的权益。有的学校为腾出教室、师资办补习班,把原来的班合并,一个教室上百号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教师根本无法在教室内走动巡视,更别奢谈开展因材施教了。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有的地方规定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得报考重点高中,或不得报考中师中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有些学校一方面大量招收补习生,另一方面,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一大批成绩较差、升学无望的学生放弃统考,提前回家,好让补习生冒名顶替报考。这样便又造成了一批学生的辍学流失。

二、农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将严重地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摆脱农村教育的困境,缩短农村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形成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农村教育改革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但在有些人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看来,抓教育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其政绩,所以说起来重要,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那么重要了。例如在经费的分配使用上采取“一生产,二财贸,剩多剩少给文教”的政策,根本没有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所以必须大力宣传学习《教育法》,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和严肃性。要认识到农村人口资源的充分开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要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扶贫,通过“治贫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这一根本途径。作为领导,对教育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关心、过问,而必须努力把握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保证在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教育的方向必须是为农村发展服务。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严重脱离现实环境,农村教育更是缺乏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为使教育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的体制。要打破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高度集中这样一个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要改变那种认为教育只是教育部门管的传统观念,农业部门、科技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把农村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改变单靠国家办学的观念,把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私人办学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教育。在教育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扩大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材,按劳取酬,努力提高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教育转移到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六十多年前说过:“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陶先生这些话,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认清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农村教育必须适应广大农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百分之八九十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如何为他们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加强就业前的技术、职业训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要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上,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离农教育”为“兴农教育”,要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每一个青壮年农民能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献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教育,克服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的陈腐观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教育学生树立扎根农村和建设农村的思想。

(三)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和提高。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语文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化学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

2.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组织学生学习农村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如结合学校及当地的种植、养殖实际,开设“果树栽培与嫁接”、“淡水养鱼”、“杂交水稻的栽培”、“蔬菜的种植”等劳动技术专业课。

学生参加适量劳动,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兴农爱农的思想。勤工俭学活动还可为学校创收一定的办学资金。

3.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活动课程要根本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回乡生产能直接发挥作用。

4.建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方面要依据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受到良好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整体性特点,使农村教育各科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类别性,并使之统一起来。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文化课和技术职业课并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的特点。选修课的开设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选修课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如外语、财会、种植、养殖、食品,市场知识等。

(四)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1.调整普通教育的办学结构。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提高普及程度、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实现农村教育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必须实行初中生一律划片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初中。这样,学校就可放开手脚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整体改革,集中精力在德智体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初中教育要按照为当地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初中教育不仅要重视升学预备教育,而且要重视就业预备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要适当收缩农村普通高中的布局,一个县集中力量办好一至二所重点高中,将部分设置在各乡镇的普高撤并或逐步改办为职业高中、综合高中,以提高办学效益。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为振兴当地经济和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职业技术学校应办成具有“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实验、技术咨询、经营服务”多种功能的实体。要改变教育部门独家办学模式,实行教育部门主管,产业部门参与的联合办学体制,广泛吸引业务部门、乡镇企业、集体单位联合办学,以便解决师资、经费、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等办学困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效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农民发家致富的需要灵活确定学制,灵活设置专业,灵活招收学生。既办二年或三年时间的长学制班,也要积极举办时间短、见效快的各种实用技术短训班,实行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招生要扩大范围,既招应届生,也招往届毕业的在乡青年,把那些真正愿意学习专业技术的农村青年吸引到学校来。农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要面向农民的家庭经营,真正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同农民生产经营结合起来。

3.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从业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成人教育能否办好,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抓紧扫盲工作,特别是抓好青壮年文盲的扫盲工作。通过举办文化补习班、出板报、放广播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成为扫盲教育的“小先生”,努力提高扫盲工作的效果。②普及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成人教育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采取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多搞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回乡初高中毕业生掌握几套实用技术。③培养农民科技致富的意识,强化科技致富的宣传,唤起农民对科技投入的热情,增强吸引力。

(五)加强“三教统筹”,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服务功能

实行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要通过对农村教育的统筹管理,促进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良性循环。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把农村的各类教育事业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使其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在领导体制上,要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使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系统各部门密切配合起来,形成分工负责,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在教育体系上,加强“三教”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建立教育对象覆盖农村全体青少年和广大劳动者的“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在管理工作上,对人财物实行统一筹措,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整体效益。

发挥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功能,最为有效的形式是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要抓住“经济振兴——人才需求——教育发展”这条主线,以人才培训和科技推广为重点,把区域性的教育发展规划同科技推广体系结合起来,把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结合起来。

实施农科教结合的战略方针,关键在县,重点在乡,落实在村。建设农科教结合的县、乡、村三级依托点十分必要。县级农科教结合,依托农村职业中学、农民中专和农村广播电视学校来实施,形成由县政府统筹“丰收”、“星火”、“燎原”三项计划,由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协调,主管部门办学,各方支持的局面。乡镇成、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在原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础上,将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集于一身,同农业技术推广相衔接,并把扫盲与普及科技知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大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乡镇中学要把普教与职教融为一体,发挥一校多功能的作用。在村一级,建立农科教结合体,把村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科技活动室融为一体,承担起培训人才、普及与推广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农民文体活动的任务。

(六)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要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广开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两个增长”,并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乡(镇)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发展教育。

2.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费附加管理体制和征收办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列入目标管理、加强审计、监督,以确保农村教育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对教育费附加的管理使用,应采用“乡征、县管、乡用”的办法,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置“农村教育费附加”专户,认真核算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以任何借口挪用截留教育费附加。各乡(镇)每年要把教育费附加的征收项目、征收标准、征收款额、分配使用情况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

3.切实加强学校收费的管理,大力扶持和发展校办产业。严禁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以学生为赚钱对象,巧立名目增加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应按有关规定减免学杂费。加速校办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校办企业的利润及其他创收,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

4.继续鼓励和提倡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矛盾,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是适合国情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许多乡村,人民喊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集资捐款,献工献料,表现出巨大的办学积极性。对于按照群众自愿量力原则,经当地政府同意和人大审议批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集资,不能视为摊派。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集资工作的统筹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一事业的开展。此外,各地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教育基金,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收稿日期:1995—06—16

标签:;  ;  ;  ;  ;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