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论文_韩颖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论文_韩颖

韩颖 大连职工大学应用语言系116000

摘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禅意 画意

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

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在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 。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

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恬淡的情绪风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 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只有明月为伴, 沉浸在寂的快乐当中。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

又如《辛夷坞》,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其中展示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绝无人迹的地方, 在寂静的山涧里, 缤纷美丽的芙蓉花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在空寂中生生灭灭,来去自由, 得之于自然, 又回归到自然,这样正是禅意。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态融化于诗中,王维的山水诗就体现了本心清净的情绪风格。

其二,意境上的“空”“静”“闲”

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空山”这个意象,形成了以“空”为中心,再向上下左右四方伸延的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单向演进的结构,因而王维的山水诗有一种“空朦旷寂”而又“灵动之至”的美学效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积雨山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淄”(《积雨辋川庄作》)。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因此,悟空对中国的禅僧和禅学诗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心与静寂”,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另一方面是“静因心寂”,做到人虽在尘世,但心如止水。“空”和“静”是参禅的最终境界,王维的山林诗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空静的佛家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王维信佛,尤爱《维摩诘经》。其中的“无生”观念对他影响较深。“观世间苦,而不悲生死。”《辛夷坞》一诗就艺术地表现了这种 “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而“生死”、“老苦”正是佛教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王维作于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直至晚年,他在《秋夜独坐》中还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无生”正是佛教“不生不灭”而得以解脱的大自在“涅槃”的圆满境界。还有被称为“随缘禅机”的作品: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诗人讲述自己中年之后更爱好佛理,近来隐居中南山。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有合意之人,便与之谈笑。这才是真正寄逸兴与山水,胸中无所滞碍,随缘、随遇、与世无争。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王维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

二、画意

王维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描写自然景物,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有丰富的诗情,也有浓郁的画意。

如《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描绘了一个乐于田园的隐者形象,含雨的红桃、带烟的绿柳,可谓自然之美景,可是,隐者却不为之喜;花落满园,春光暗逝,可谓自然之衰景,可是隐者不为之悲。桃红柳绿,花落莺啼,都以其自然形态生存着,无心的“山客”带着其“自性”生活在这些自然风物之中,物各具其性,而物都染佛性。在幽寂的环境中,“我”、自然、禅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好一幅美丽画卷。诗人看似对境无心,其实却心融外物,通过描绘寂静中的禅趣,揭示自然事物的内在精神。诗中那闲淡清幽的意境画面映入眼帘。

再如《山居秋瞑》这首诗更好的印证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东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三联为我们描述了秋日山中雨后美景,而最后一联则表明了心志,此联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表现了作者不满社会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要求洁身自好的精神以及强烈的隐居的愿望。诗中有构图美、意境美和色彩之美,景色清雅使人胸怀宁静、深邃,又令人向往、留恋。此诗是王维以高超的诗人、画家、音乐家的才能,将情和景融为一体,达到一定高度。

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以最简介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融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又如《终南业别》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王维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时常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在自然美的艺术形象中寄托着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和变幻无常的境界,从而把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

总之,王维的山水之禅意、画意的诠释远不止这些。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王维山水诗在禅风的轻佛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徜徉于优美山水、高远天地之间飘然洒脱的文人雅士,丰神秀雅,其内心雍容丰满、超脱笃定。其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禁为其娴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禅境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见到的“那人”,犹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上心有妙语的破颜一笑。这时,诗的意境实际上是表现为禅境。

参考文献

[1] 高文:《全唐诗简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 赵殿成:《王右丞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卷三,卷七,卷十三。

[3]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0~229页。

[6] 《旧唐书?王维传》

[7]《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着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版

[8]《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着中华书局 2001版

[9]《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着中华书局 2001版

[10]《全唐诗》 第四册 中华书局

[11]《旧唐书》 中华书局

论文作者:韩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  ;  ;  ;  ;  ;  ;  ;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论文_韩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