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文_郭玉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文_郭玉双

(绵阳市三台县云同乡学校,621100)

摘要: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自我发现

一、要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

1、要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的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新课部分时,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2、要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

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二、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两种意识:

1、“探究”是每个学生的能及之事。多元的智慧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慧特性是多元的。为此,认知的方式也各显其特点。基于上述两种基本观点和意识,我认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使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接受教学;与此同时要尽量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换而言之,就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其乐探、善探。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再让学生用两个三角形拼摆。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生的能及之事,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探究,老师只要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指导,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协作者、促进者,这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这道理学生也就明白了。学生也从数学活动的事实中,学到了数学方法。一次我拿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提出谁能算出它的体积,结果有不少的学生都把这个小石块浸没在圆柱体或长方体的容器里。然后取出,水减少的体积就是这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的小石块转化成圆柱体或长方体。

2、“探究”是学生内心潜在的一种要求。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以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欲望,这种欲望和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是s=ah÷2,能否用s=(a÷2)×h或s=a×(h÷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老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1、沿三角形底的中点和其中一条腰的中点连线剪开,然后以被剪开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上边方向旋转180°,与被剪开腰的另一半重合,就成为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等高,底是这个三角形一半的平行四边形;同样沿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剪开,然后以其中的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底边方向旋转180°,也成为一个底边与这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上述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也成立。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的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锥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学生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可以看成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倡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实现个体的丰富多彩的智慧的提高,乃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论文作者:郭玉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文_郭玉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