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儿童的社会取向反应:本质与功能_情绪和情感论文

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及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向论文,本质论文,幼儿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年幼儿童与母亲的视觉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社会性交流模式。在出生第一年,婴儿就在游戏情境中,在母婴互动中,或者在情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看他们的母亲(或是照顾者)。这种早期的视觉交流被研究者称为社会性参照,它是婴幼儿与母亲的情绪交流过程,对婴幼儿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不同研究者对婴幼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各有侧重,对其界定也各有不同[1], 一些研究者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性信息的情绪性社会参照:认为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在情境不确定时,从成人(母亲)面部表情中的获取信息,以适应环境变化时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社会性参照的信息价值,工具性社会参照,认为社会性参照是幼儿对某一情境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对婴幼儿与母亲的视觉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境的不确定性、发出寻求他人帮助的信息和根据信息采取相应行动等三个方面[2]。

以往社会性参照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实际上, 儿童与照顾者间的视觉交流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持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2岁幼儿更有可能在诱发情绪的情境中参照成人的情绪反应。 而他们正在发展的自我调节机能使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比婴儿更少直接寻求成人的支持。所以,他们在应对情绪化的情景时,可能更少表现出与成人身体的接触;而与成人的目光接触既能帮助幼儿独立的解决问题,又能保持一种远距离的联系。在Walden & Baxter(1989)[3] 的研究中,发现,在向幼儿呈现新奇玩具的情境中,13~23个月幼儿和24~40个月表现出比12个月以下婴儿更多的社会性参照,而且,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对照顾者面部的观察,他们似乎更懂得从照顾者的面部表情中搜索与情境有关的信息。

在Cournoyer & Trudel(1991)[4] 的研究中发现,33个月幼儿在没有任何积极反馈的任务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对母亲的社会性参照。研究者还发现,这些社会互动在自我控制迅速发展的孩子中表现突出,暗示这种社会互动在儿童有效自我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Cournoyer 并未将社会性参照与其他形式的社会互动加以区分研究,但研究结果证明,年幼儿童在情绪性情境中会引发与养育者间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进而促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参照的研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儿童与养育着的互动是如何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变化的。

在情绪性情境中幼儿引发的社会性视觉接触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幼儿社会性视觉接触在他们的情绪生活中的功能可能是不同的:解释情境、应付情境或是分享情绪信息,由于其功能不同,幼儿社会性视觉接触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一个广泛的情感信号系统进行的,包括面部表情的和社会互动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能预测这些不同情感领域的相互作用。这种假设与有关婴幼儿的表情和他们对照顾者的视觉接触的文献研究相一致。 例如,Buss and Goldsmith(1998)[5] 发现,对婴幼儿呈现引发害怕的刺激时, 婴儿越是表现出害怕的表情,就更可能看他们的母亲,而呈现引发生气情绪的刺激时,婴儿看母亲可能与降低愤怒的情绪有关。

所以,幼儿向母亲看,除了有获取情绪信息的功能(社会参照)外可能还有吸引照顾者的注意(Dickstein,Thompson,Wsres,Malkin,& Lamb,1984)[6],获得帮助(Braungart Stifter,1991)[7],分享他们的感情经验(Hornick & Gunner,1988)[8] 的功能,并可能与情绪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有关。所以一些学者使用社会朝向(social looking)来描述这种母婴间的视觉交流过程[9]。

本研究将探讨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探讨在不同情境中, 幼儿社会朝向行为及其功能。参照Sarah E.Martin,Keith A Crnic.,Jay Belsky(2003)[9] 的研究,我们将幼儿自发地向母亲看的行为定义为社会朝向(social looking),这种行为是幼儿引发的,而非由成人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所引发。几种情境包括:不确定性情境(面对陌生的环境、新奇玩具)、平静而略为积极的情境(在适应了实验室环境后自由游戏的情境、在实验室吃点心的情境)、诱发消极情绪的情境(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正在吃的点心被拿走)、抗拒诱惑情境(食物抗诱)。借以分析在不同情境中,幼儿社会朝向的功能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在自我控制情境中,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与他们的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关系。2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开始发展, 我们以抗拒诱惑情境考察幼儿自我的控制能力。我们认为,社会朝向在幼儿自我控制中起着重要的支持、调节作用。

另外,我们还将使用新奇玩具的研究范式,考察母亲非信息性的情绪反应(母亲只向拿着玩具的实验员打招呼,不对新奇玩具作任何反应,不看玩具)对幼儿社会朝向反应的影响,幼儿对新奇玩具的反应。我们假设,社会朝向有“获取支持”的功能,它有助于降低幼儿的恐惧感。母亲的非信息性的情绪反应使新奇玩具出现的情绪背景有所不同,母亲对陌生人积极的反应营造了新奇玩具出现的积极情绪氛围,而面临轻度恐惧的新奇玩具情境,幼儿可能表现更多的社会朝向反应。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66对儿童和母亲,儿童年龄范围17~32个月,平均年龄26个月,男孩30名,女孩36名。母亲平均年龄30.78岁。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18%,大专31.1%,大学41%,研究生或以上9.8%。被试均来自非离异家庭。

2.2 实验程序

2.2.1 实验室观察

实验场地和材料: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儿童观察室,房间15m[2],一个方桌,两把椅子,各种玩具(供自由活动使用),两个新奇玩具(共陌生情境使用),小点心和电动玩具(供抗拒诱惑实验使用)。

邀请母亲和孩子到心理系行为观察室进行以下情境的活动。主试为心理系大四年级的女学生,会说流利的上海话,另有两名助手也是四年级女生,主要负责材料准备实验配合。整个过程通过摄像监控系统进行摄录。

实施过程

首先请父母填写协议书,向父母交代实验程序,发放母亲在实验室里填写的问卷(包括背景资料,气质量表,儿童性格问卷和行为问卷)。向母亲交代实验中只是在房间里填写问卷,不能给予孩子任何指导性的示意。

本研究考察在三种情境中,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种情境如下(整个实验过程录像以备处理):

自由玩耍(10分钟):孩子和母亲一起进入有玩具的实验室。孩子自由活动,母亲填写问卷。10分钟后将玩具收拾进玩具箱并拿出实验室。

新奇玩具(10分钟):a、实验员1拿着一个新奇玩具进来,母亲对实验员不予理睬,自顾自填问卷,实验员先自己摆弄玩具1分钟,然后招呼孩子过来玩,2分钟后将玩具拿出房间;b、实验员2拿着另一新奇玩具进来,母亲很开心地与实验员打招呼,实验员先自己摆弄玩具1分钟,然后招呼孩子过来玩,2分钟后将玩具拿走。被试随机分组并采取abba设计。

抗诱(食物)(6分钟):实验员把一个装着点心和饮料的托盘放在桌子上,然后对孩子说,“我要出去一下,等我回来以后你才可以吃”。2分钟后实验员回来,允许幼儿吃点心并表扬其行为,2分钟后(孩子均未吃完食物)收走食物。

每个孩子在实验结束之后均获赠一份小礼品。

2.2.2 实验数据登录

社会性观看反应:记录几种情况下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几种情境为:不确定情境、积极情境、消极情境以及抗拒诱惑情境。不确定情境为:幼儿和母亲刚进入实验室,3分钟内幼儿看母亲的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新奇玩具出现3分钟内幼儿看母亲的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积极情境:食物抗诱情境中,实验员进入房间,允许幼儿进食后的2分钟时间内,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消极情境:正在吃的食物被拿走2分钟内,幼儿看母亲的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 抗诱情境:实验员离开后,到幼儿吃食物前的2分钟内, 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社会性观看反应的次数以3分钟为单位时间(均折合为3分钟内,社会性观看反应的次数)。

探究行为:进入实验室后,幼儿开始玩玩具的时间;新奇玩具情境中,幼儿开始玩玩具的时间。

抗拒诱惑:以幼儿在实验员离开实验室到他们开始进食的时间为抗拒诱惑的行为指标。

由两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按照编码方案对上述录像情境进行记录,评分者信度为0.91。

2.2.3 数据管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统计:2岁幼儿社会朝向反应的状况

对不同情境中幼儿社会朝向反应做描述统计见表1。结果表明, 在不同情境中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是不同的,在陌生情境中,社会朝向反应最多;积极情境中的社会朝向行为多于消极情境。抗诱情境中幼儿表现出较多的社会朝向反应。单因素方差分析未见社会朝向反应的性别差异。

3.2 幼儿抗拒诱惑行为与社会性观看反应的关系在抗诱情境中,指导母亲不主动干预幼儿的行为,所以幼儿的抗拒诱惑的行为不直接受当时情境中母亲行为的影响。该情境中无社会朝向行为的幼儿有14人,3次以上者为16人,在1—2次者为36人,据此我们将幼儿分为社会朝向水平低、高、中三类。以抗拒诱惑的时间为幼儿抗诱行为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社会朝向反应的幼儿,抗拒诱惑行为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社会朝向反应的幼儿,其抗诱行为差异显著,事后分析(post hoc)结果发现,在两种情境中,无社会朝向行为的幼儿抗诱时间均明显低于有社会朝向反应的幼儿,表现出中等水平的社会朝向的幼儿,在抗拒诱惑任务中表现较佳(差异不显著)。

3.3 母亲对实验员的反应与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的关系

在该实验情境中,情境的主导者是实验员,她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较少,向母亲看的幼儿有30人,未向母亲看的幼儿有36人,所以我们只将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分为有或无两类。卡方分析表明,母亲向实验员打招呼。增加了幼儿看母亲的可能。

为什么母亲向实验员打招呼的情况下,幼儿向母亲看的次数较多?这可能因为母亲向实验员打招呼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也可能是因为在情境不确定状况下,母亲向实验员招呼提供了情境中积极的情绪信息,减弱了情境不确定给幼儿带来的紧张感,而引发了幼儿向母亲看以获取情绪信息的行为。如果前一种假设成立,母亲是否向实验员招呼就不会影响幼儿对新奇玩具的接触行为:开始接触新奇玩具的时间就不应受两种情境的影响而有不同。因为母亲只是向实验员打招呼,并未向幼儿提供有关新异玩具的信息。对两种条件下幼儿开始接触新异玩具的时间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情境幼儿开始接触新奇玩具的时间差异显著(F=5.29,p<0.01)。说明母亲虽未直接提供有关不确定性情境(新奇玩具)的信息,但她对情境的积极反应减弱了紧张感,幼儿借助向母亲看的行为,增加了他们在不确定情境中的信心和对对情境的控制感,进而探究行为有所增加。

4 分析与讨论

4.1 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及其功能分析

社会朝向是学前期的儿童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研究将社会朝向被定义为儿童自发地看妈妈的脸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引发的,可能与幼儿的适应性行为和自我调节有关的社会行为。

整个实验情境指导母亲坐在角落里填写问卷,不主动引发与幼儿的互动。实验中,66名幼儿中有53名幼儿(80%)表现出至少一次的社会朝向反应,说明在引发某种情绪的情境中,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的发生是普遍的。这个结果与Walden & Baxter[10] 的研究结果相似。在他们的研究中,在诱发情绪的情境中,2岁幼儿表现出较高频率的社会朝向反应,尤其是当母亲表现出害怕或积极情绪的情境中时。在本研究中,我们控制了母亲的表情温和、平静,社会朝向反应出现最多的是在幼儿进入实验室最初的3分钟内。这暗示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有获取情绪信息、较低紧张的功能。与抚养者的目光接触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和获取支持的方式,帮助他们能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但在新异玩具情境中,幼儿社会朝向反应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新异玩具并未引起幼儿较强的恐惧反应,另一方面,在新异玩具情境中,研究者是该情境的主导者,她的存在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幼儿可以从实验员处得到相应的情绪信息,较少了从母亲处获得情绪信息的行为。在抗拒诱惑的情境中,幼儿也表现出社会朝向反应,这暗示社会朝向可能具有获得支持和征求意见的功能有关。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分析。

在诱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情境中,前者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朝向反应。这可能是因为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互动,提高了幼儿与其抚养者“分享”积极情绪经历的可能性。这一假设与Walden [10] 的结果相似:积极情绪有助于社会互动,而消极情绪可能会降低幼儿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使幼儿表现出回避或反抗,以控制消极情绪的唤起。这说明2 岁幼儿已开始发展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包括对消极情绪反应的抑制和对积极情绪反应的表达。这也是幼儿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开始发展的标志:18—24个月的幼儿会表现出难为情或者尴尬,他们对垂下眼皮、低下头、双手捂住脸等(Laura Berk,2002)[11];而母亲倾向于对幼儿积极的情感表达作积极敏感的反应,而对幼儿消极的情感表达较少强化[3]。

在抗拒诱惑的情境中,母亲不主动给幼儿指导和控制。有52名幼儿表现了社会朝向反应。且有社会朝向反应的幼儿表现了较长时间的抗拒诱惑,向母亲看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幼儿抗拒诱惑、延缓满足。其原因可能是:2 岁幼儿正在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但需要外界的支持与强化,向母亲看提供了这种支持,母亲的存在可能也成为幼儿自我控制的社会助长因素;另一方面,母亲也可能成为实验员的代理人,对幼儿抗拒诱惑起到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而向母亲看可能与征求意见、获得信息等有关。总之,在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境中,向母亲看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控制行为,社会朝向反应有获得支持的功能。

本研究66名幼儿,30名男孩,研究中未发现社会朝向行为的性别差异,但已有研究(如Brody & Hall,1993)[9] 表明,两性在情绪的社会化中有很大的差异,女孩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倾向于与他人分享她们的情感经历,因此她们在引发情绪的环境中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朝向反应。而本实验未见这种性别差异。这暗示情绪表达方式和加工过程是社会化的结果,在发展的早期,这种差异非常小,而随着幼儿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有选择地强化了幼儿的情绪过程,而造成了两性差异。

总之,对2岁幼儿来说,社会朝向是一种非语言的情绪交流与处理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与母亲分享积极的情绪,并从母亲处获得支持以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4.2 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对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社会朝向行为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结果表明,2岁男童遇到情绪事件时,会出现社会朝向反应, 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有与母亲情绪分享和获得支持的功能。但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检验这些结果,并对社会朝向反应的本质和功能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应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朝向反应。本研究只研究了2 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学前阶段幼儿社会朝向反应有何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预示情绪社会化进程,尤其是社会朝向反应的性别差异何时呈现可能有利于揭示儿童情绪过程的性别差异产生的机制;在不同情境中,社会朝向反应的变化则可能预示着儿童情绪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

同时,家庭因素可能是影响社会朝向反应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虽未见父母教养模式与幼儿社会朝向反应的关系,但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家庭情感氛围等都可能会对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产生影响。已有研究(Sarah E.Martin,Keith A.Crnic,&.Jay Belsky,2003)[9] 表明, 积极的家庭情绪表达和消极的家庭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朝向反应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家庭情绪表达与在消极情绪事件中儿童较低频率地与母亲进行眼神交流是相关联的;而在消极情绪家庭中成长可以预测男孩们在消极情绪事件中会有较高的社会观望的频率。

此外,父母对幼儿情绪表达的反应方式可能也是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并未测量母亲对其儿子社会朝向的反应。母亲的反馈(如,以情感表达,言语互动或形体安慰等形式)的个体差异可能也会影响儿童进一步使用社会朝向的程度和作为情感交流与控制机制的社会朝向的使用。

5 结论

在诱发情绪的情境中,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与他们的抚养者分享积极的情绪经历、获得支持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幼儿与抚养者的目光交流减少了幼儿与母亲的身体接触,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积极情境中,幼儿借助社会朝向行为与母亲分享情绪经历,而在情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社会朝向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在抗拒诱惑的情境中,社会朝向的功能则可能与获得支持、自我控制有关。社会朝向是一种情绪交流的过程,母亲的对情境的反应会由于其情绪信息作用而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标签:;  ;  ;  ;  ;  ;  ;  

2岁儿童的社会取向反应:本质与功能_情绪和情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