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_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_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旅游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并非是个新字眼,一般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或“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注:见《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作者(下同))

“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语, 英文为ecotourism , 是ecologicaltourism的缩写。关于“生态旅游”这个新词语, 似乎世界上还没有大家认可的限定,不同的使用者对它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很相近,只不过是强调的方面不同;有的则区别很大,谈的不是一个内容,甚至出现很大的歧义。

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1990 年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注:见

Elizabeth Boo:Ecotourism,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WWF,Washington,1990。)两年以后,她对该定义进行了一些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注:见Elizabeth Boo: 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WF,Washington,1992。)。比较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前者只从旅游者的角度强调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目的,而后者却突出了这项旅游活动所应当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积极作用。 也许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注:生态旅游学会是由旅游批发商、导游、政府代表、 保护社区代表、环境保护者和开发商等组成的非官方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工作的重点是从发达的社会寻求技术与财政方面的支持,制订环境原则与纲领,保证当地人民的参与,提供交流生态旅游方面信息的渠道。)1992年所做的定义更有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

据此,有人提出,ecotourism的词冠eco应当代表两层意思, 一是eco代表ecology(生态),就是说,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 二是eco代表economy(经济),就是说,从经济的角度来表述。总而言之,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平衡,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但与此同时,必须获得经济收益,而且特别要强调,必须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研究(编者注:此节前,作者还有另一节文字,小标题为“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其中包括“旅游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颇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对特种旅游更感兴趣”。在论述到环境时,作者写到:另一方面,人们提高了自己对人类发展环境的责任,开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考虑如何使其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资源不受到影响,不遭破坏。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个里程碑,《里约宣言》的影响非常深远,各国政府与产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承诺。世界观光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和地球理事会等机构制订的《关于世界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正是代表世界旅游业向人类所做的承诺和其长期奋斗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旅游目的地推出了多种新的旅游形式,虽然名称不一样,表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但都致力于满足现代人的一些新需求,即热爱大自然,愿返璞归真,享受一种新的环境。人们经常把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形式称作自然旅游。而生态旅游就是在这些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外旅游文献上曾经经常提及的自然旅游形式非常多,其中包括:

nature-based tourism(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eco-tourism (生态旅游),nature travel(自然旅游),nature tourism (自然旅游), nature- oriented

tourism (自然导向旅游), wildlife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environment-friendly tourism (环境友好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environmental pilgrimage(环境远征),sustainable tourism (可持续旅游), appropriatetourism (适宜的旅游), altemative tourism (可选择旅游), responsible tourism(负责任的旅游),ethical tourism(讲道德的旅游),soft tourism(tourisme doux)(软旅游)。

从世界各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有这样两种类型,一是欠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旅游是被逼出来的,二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主动开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最初是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其中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非洲的肯尼亚被称作是“自然旅游的前辈”,也是当代生态旅游搞得好的国家之一。其实,肯尼亚最初搞生态旅游也是被逼出来的。肯尼亚以野生动物数量大、品种多而著称。从20世纪之初,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掀起了野蛮的大型动物的狩猎活动,狩猎人员和受益者主要是白人。1977年在肯尼亚人的强烈要求下,政府宣布完全禁猎,1978年宣布野生动物的猎获物和产品交易为非法。于是一些由此而失业的人开始开辟新的旅游形式,提出了“请用照相机来拍摄肯尼亚”的口号。他们以其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的多样性,野生动物,独特的生态系统,迷人的风光以及阳光充足的海滩等)招揽游人。生态旅游由此而生。从1988年开始,旅游业的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的第一大来源,首次超过了咖啡和茶叶的出口,1989年吸引的生态旅游者达65万人次,90年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现在每年生态旅游的收入高达3.5亿美元,据分析,一头大象每年可挣14375美元,它一生可以挣90 万美元。 (注:见Perez Olindo:The Old Man of NatureTourism:Kenya,Nature Tourism,Island Press,Washington D.C.,1991。)

哥斯达黎加是拉丁美洲开展生态旅游颇有成效的国家。这个国家开展生态旅游是从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出发的。为了发展农业而砍伐森林使这个美丽的国家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为改变这一状况,1970年成立了国家公园局,先后建立了34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对森林非破坏性的生态旅游活动。国家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到80年代中期,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的最大来源,取代了传统上的咖啡和香蕉的地位,据调查,大约36 %到这个国家来旅游的人是看中了生态旅游。 (注:见Yanina Rovinski:Private Reserves,Parks,and Ecotourism inCosta Rica,Nature Tourism,Island Press,Washington D.C.,1991。)

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是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开辟了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先河。每年有上千万的旅游者到国家公园中专门开辟的公共地域旅游,“自然旅游者”的数量与日俱增。欧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生态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们分别制定了保证生态旅游发展的法规、条例和规范,培养出一批从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专业机构和企业。

虽然“生态旅游”这个词语越来越受青睐,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端或各种各样的旅游宣传品中,但这种旅游产品远未到成熟期,从其根本意义上讲,在全球旅游市场上它只占据一个很小的份额,其比重在3—7%之间。(注:见世界旅游组织(WTO)等:《关于旅游业的21 世纪议程》,译文载《旅游学刊》1997年第2—5期。)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生态旅游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本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以广泛地传播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研究也是随着这样的轨迹发展的。

1980年,美国著名旅游学家豪金斯(Hawkins )编著的《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的论文集中收入了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Moulin)的一篇题为《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的论文,这篇论文虽然使用了“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的概念,但它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言的,他使用了“软旅游”的概念,并将“软旅游”定义为“将旅游者与风景、生活方式、氛围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并不破坏它们”,但没有对生态旅游做出一个严格的限定。 (注:见Claude Lucette Moulin:Plan

for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nvolving Participation ofLocal Population and Associations,Tourism

Planning

andDevelopment Issues,ed.By D. Hawkins, George

WashingtonUniversity,Washington,D.C.,1980。)

8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广泛地接受,生态旅游作为满足需求、保护环境二者得兼的一种旅游形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5个国家发展生态旅游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于1990 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注:即Elizabeth

Boo :Ecotourism: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WWF-US,1990。)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主要研究了这些国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政策与管理,特别就自然旅游的发展与保护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从生态旅游发展的角度改进这一地区旅游业规划与管理提出了重要的建议。这个报告对这些地区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1年在米克罗尼亚召开了题为《太平洋地区的生态旅游与小生意》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商业部、经济发展局赞助与组织的,许多政界和商界要人出席。出席这次会议的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提出,在那次会上,“讲生态旅游的银行家多于生态学家,讲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多于生态学家,讲生态旅游的州长多于生态学家,讲生态旅游的官员多于生态学家”,于是,他感到了责任的所在,认为“是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控制生态旅游中语言使用的时候了,将生态学植入生态旅游中去是个急切的任务”。他试图强调,生态旅游和传统上的探索旅游甚至简单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不是一回事。生态旅游的特点是在强调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为保护大自然做贡献。于是在他的文章《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注:见Peter S.Valentine:Ecotourism and NatureConservation,Tourism Management.1993 P107。 )中提出了生态旅游的范围限定:

生态旅游应当仅限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旅游形式:

以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不遭破坏、不降低质量并能够在生态上保持可持续发展;对被利用的自然区域持续不断的保护和管理做出直接贡献;服从于充分并适宜的管理体系。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的生态旅游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的地理与旅游研究工作者也加入到生态旅游研究的行列。但是,在强调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做贡献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不断提醒人们,生态旅游本身不可能拯救正在不断消失的生态系统,有的专家还精辟地指出,“实际上,除非它(生态旅游)经过规划保证使环境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并使当地公众参与,否则它确实会有损于环境和当地人民的利益”(注:见Tensie

Whelan :Ecotourism and its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tureTourism,Island Press,Washington D.C.,1991。)。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有着重要的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从其本质上说是针对大众旅游而提出来的。在旅游吸引物的资源基础、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方式等方面,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都有巨大的差别。大众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者人数众多,旅游线路为大家所熟悉,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旅游经营者往往采取薄利多销的方针。而生态旅游则完全相反,其突出的特点是特殊设计的产品以满足对生态环境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的需求,几乎是全新的产品,经营者以“质量”而不是人数的扩大来增加旅游收入。

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共同点在于大自然属于这两种旅游形式的资源基础,但是,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而前者,更强调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例如,狩猎旅游可以是一种自然旅游,但它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而观鸟旅游则是一种生态旅游,其前提是鸟类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或干扰。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所以也称之为特种兴趣旅游,但是,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可持续旅游绝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值得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正像生态旅游这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样,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刚刚开始。学术界所探讨的问题很多,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的界定。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如果这个概念还在提出的初期,只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或只限于学术界的探讨,其影响似乎并不严重。但是,现在这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一些地方甚至把它作为制订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如果其概念仍然含混不清,那将会对实践产生误导,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堪忧的是,有人提出“狭义生态旅游”和“广义生态旅游”的说法,将“广义生态旅游”定义为“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或带有生态旅游色彩的旅游”,实际上抽掉了“生态旅游”的核心,否定了生态旅游的实质,其结果很可能发展成仅仅是带有“生态旅游”包装的假“生态旅游”,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还是一种经营管理旅游的方法。生态旅游是一种特种形式的旅游,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似乎是没有疑义的了,但由于一些专家在制订规划中强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强调了生态平衡,于是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规划方法,甚至作为旅游业管理经营的方法,出现了生态旅游规划法,生态旅游的规划程序。按这个逻辑去推断,世界上的所有旅游形式都将变成“生态旅游”。实际上是混淆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把生态旅游置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或扩展到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很可能会对生态旅游的概念造成新的混乱。

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是仅限于自然环境,还是也包括文化社会环境。如上面所述,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生态旅游最初只限定为到自然区域的旅游。由于人们对生态学的概念向社会生态学的概念扩展,于是,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逐渐向包括自然和社会两种生态环境的方向扩展。所以,现在在谈论生态旅游时,不再局限在一些自然区域,也往往包括那些社会文化环境独特区域。虽然,这两类资源在形态上有很大区别,但它们有其共同之处——它们都属于人类的宝贵遗产,它们都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它们又都比较脆弱,需要人们努力去保护。因此,原来只针对自然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同样也适应于特殊文化社会区域。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的解决。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却是实践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旅游资源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同,开展生态旅游的受益部门的受益程度不同,所以各自为政,各执其词,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就出现矛盾。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都可能对生态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但同时,特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时难以兼得。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思变求富的心情强烈,希望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获得最快、最大的经济收益的要求迫切,与此同时,能够投入作为基础建设、基础保护措施的资金不足,人才与技术都比较缺乏,政策不当,开发不当,其危害程度更大。特殊的民族文化区域更是如此。旅游者希望更多地接触当地居民,品尝“原汁原味”,而当地居民要“告别原始”,实现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催化剂”,为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求而保护和为自身的发展而破坏也将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表演文化”以假乱真者在所难免。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应持慎重态度(注:编者注:此节前,作者还有另一节文字,小标题为“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包括“首先,需要有一支高素质、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其二,需要有懂旅游而且更懂环境保护的开发商”,“其三,需要有对环境保护抱有诚意的经营商”,“其四,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其五,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人们都在关注环境的质量,同样也在关注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科学工作者也开始探讨生态旅游的问题。90年代初,一些介绍生态旅游的文章不断见诸于报端,1995年,召开了一次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研讨会,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曾在几年前就确定1999年中国旅游业的主题是“生态环境游”(注:国家旅游局最初公布的1999年旅游宣传促销的主题为“生态旅游年”,后来正式命名为“生态环境旅游”,强调“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提出受到了旅游业界的普遍重视,当然,也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最近《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 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章的作者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而不应当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获得经济收益”。文中引用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破坏,有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其形势令人忧虑。因此,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开展应当持认真、谨慎的态度。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但同时中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环境污染、生态遭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仅存的尚未被破坏的地方实在是珍稀资源,必须加倍呵护;追求外延扩大还是大多数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想,虽然在大众旅游业发展初期这并不为错,但绝不能用这样的思路发展生态旅游;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发展生态旅游条件非常好的地方,由于对自身资源尚无认识,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鉴于此,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持慎重态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哄而起。应当看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比一般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资源的特点选好试点,在专家的帮助下做好规划,重点培育,在实践中取得经验,最后再加以推广。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宣传,提高认识,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在继续发展大众旅游的同时,逐渐开展生态旅游。而绝不应当是相反。应当相信,尽管特种旅游非常走俏,但大众旅游仍然是世界旅游大军的骨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继续如此。

本稿收到日期:1998年9月1日

标签:;  ;  ;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_生态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