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文教育版)第一卷彩色图片描述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人文教育版)第一卷彩色图片描述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彩图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彩图论文,人教版论文,第一册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阳系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宛如一个大家族。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的太阳是这个大家族的核心,吸引着其它一切成员都围着它公转。已发现的大行星有9颗,按照同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和巨行星三类。其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的共同特征,因而人们将其编为朗朗上口的九大行星歌: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属三类型,类地远日巨行星,齐齐绕日行,同向近圆共面性。

北极极昼

在北极圈以北地区,夏季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悬挂在离地平线不远的半空,整天沿着与地平面几乎平行的圆周反时针方向转圈,不落下去,这种现象叫极昼。从本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极昼时一天24小时内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在北极圈上,夏至日(6月21日)为极昼。随着纬度的增加,极昼日数增多。在北极,自春分日(3月21日)起,太阳开始露出地面,天天这样打转,每天位置升高一点,好像沿着安装在天球面上的螺旋形转梯缓缓上升,到夏至日位置最高(太阳高度角23°27′);过了夏至日,太阳的高度又逐渐的下降,到秋分日(9月23日)降到地平线上。这半年,北极不见日落,总是白天,极昼长达半年。与此相反,在北极圈以北地区,冬季有一段时间,太阳始终不露出地平线,星星一直在漆黑的天空闪烁,这种现象叫极夜。在北极圈上,冬至日(12月22日)为极夜;北极则从秋分日到春分日,长达半年时间都是极夜。

山地景观

山顶白雪皑皑,山坡牛羊成群,山上山下,景观各异。一般把海拔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较陡的隆起地形称为山地。山地景观具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一般而言,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由此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又导致了植被和土壤的变异,形成了山地特殊的垂直景观带。明白这一原理,便不难理解诗人白居易游庐山时写下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句的个中道理了。

平原景观

河流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流淌,两岸田连阡陌,果园飘香,数不清的村落和集镇星星点点地散布其中,好一幅田园风光。平原的海拔一般都在200米以下,由于其宽广低平,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地表形态变化很小。平原是陆地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貌类型。千百年来,富饶的平原一直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平原广布于各个自然带,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如内陆地区的平原一般较干旱;河流中下游形成的平原则面积相当大,是主要的农耕区。

高原景观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顶面比较平缓,四周常形成陡坡。高原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高原地区一般多森林和草原资源,有利于发展农林牧业。即使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由于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草类生产繁茂,培育了毛长耐寒、善于负重爬高的“高原之舟”牦牛和耐寒耐旱的青稞。

热带雨林

赤道地带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春夏秋冬之别,有的只是四时不退的潮湿和闷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里发育了一种特殊的景观带——热带雨林。在茂密的雨林中树种不下四、五千种,组成了高低不同的层次。最高的乔木离地四、五十米。顶部树冠高达七、八十米,蔽日遮天,形如穹顶。最下层的是灌木。还有众多的攀附植物,缠绕在一起,组成了阴暗潮湿的植物王国。走入其间,就如置身迷宫,很容易迷失方向。热带雨林中有许多珍贵的经济树种,如柴檀木、橡胶树、椰子树等。密密的大森林也是天然动物园,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皮厚耐热的大象、河马等在此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近年一些热带雨林地区因过渡的滥砍滥伐而变成不毛之地,已引起世界的关注。

热带草原

“信风劲吹干热来,低压控制雨丰沛,高草蓬蓬衬稀树,角马、斑马、雄狮追”。这是热带草原的生动写照。热带草原带在赤道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分为雨季和干季,两季交替。由于降水减少,树木越来越稀疏,草本植物则发育很好。雨季时,这里是一片绿色的草毯;干季时,草类干枯变黄。热带草原上的乔木孤另另分布,多具有旱生结构。如东非热带草原上的猴面色树,粗大的树干里储有大量的水份,以保证其旱季的正常生长。热带草原也是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乐园。到处可见美丽的羚羊静静地吃着嫩草,相貌丑陋的角马乱窜乱跳,黑白相间的斑马在草原上追逐,凶猛的狮子、猎豹等猛兽虎视眈眈,伺机捕食……每到干季时,动物便成群结队地向有水草处迁移,场面十分壮观。

热带沙漠

热浪滚滚,飞沙走石,大漠落日圆,黄沙系云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的西部和中部,是一片黄砂弥漫的荒凉之地——热带沙漠,全球的绝对最高气温和降水最少记录都诞生在这里。沙漠分为石漠(岩漠)、砾漠(戈壁)和沙质荒漠三种类型。沙质荒漠的分布面积最大,有高大的固定沙丘,也有较低的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流动,一年可移动数米。热带沙漠看似一片荒芜,但并非不毛之地,青青的绿洲是沙漠中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不时传来驼铃声,只见一队队商旅,牵着骆驼、驼着货物、往返在古老的商路上……

温带草原

在温带大陆的内部地区,降水稀少且分配不匀,温度较低而变化大,这些地区分布着广大的草原。温带草原最显著的特点是遍地草本植物而没有树木,但草本植物的种类却非常复杂多样,有的高,有的矮,可以分出4~5层。许多植物都具有旱生的特点,有的叶子狭窄,有的长满茸毛,有的根系发达,以适应干旱的环境。温带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牧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千古传诵。如今,温带草原牧民世代相传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半游牧生活逐渐为定居生活所代替。草木植物又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在一些地区形成了肥沃的黑土。黑土地带盛产大麦、小麦、玉米、向日葵等。

温带阔叶林

温带草原的东西两侧降水较丰沛的地区,是温带阔叶林(夏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它多为乔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每逢夏季,温暖湿润,树木生长迅速,枝叶茂盛;而一到秋季,天气转凉,树木便纷纷落叶,林内一片凋零。林中藤本、附生植物十分少见。温带阔叶林中除不少乔木可作建筑和工业用材外,还是苹果、梨、桃、李、柿、栗、葡萄等温带落叶果树的原产地。

亚寒带针叶林

在北半球的亚寒带地区,绵延着一片广阔的林海。为了适应当地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树木叶子缩为针状,表皮细胞壁很厚,角质层发达,具有很强的抗寒抗旱结构,故名针叶林(俄罗斯又称它为泰加林)。针叶林的树种比较单一,高大的乔木层常常只有一、二个树种。针叶林带每年有半年积雪,积雪厚达半米。一到冬季,这里成了一片茫茫的林海雪原,只有换上毛茸茸冬装的狐、貂、熊、松鼠等耐寒动物在林中嬉戏。针叶林大多数树种都是质地坚实的优良木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苔原

在靠近极地而未被冰川覆盖的广大寒带地区,各月气温都很低,降水也很少,土壤冻结,不利于树木和草类的生长,地表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地毯”——苔原植被。苔原的特征是植物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种类比较单一。由于夏季短促,大部分植物都具有多年生的特征,而且是常绿的,它们的叶片都具有卷缩、有茸毛等耐旱的生态,许多植物紧贴着地面呈垫状或匐伏状生长,茎上长满不定根,将自己固定于地面,以适应强风。苔藓和地衣是驯鹿的优良食料,这里也就成了驯鹿的故乡。近年,在苔原地带的某些地区试种马铃薯、萝卜、大麦、黑麦等已获得成功。

冰原

千里冰封的格陵兰岛和南北极地是暴风雪的故乡。在这片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里,缺乏土层和养料,几乎没有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在南极唯一的常住居民便是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企鹅,它们在这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中生活得悠然自得。在北极则生活着北极熊,但一到夏季,不少鸟类和海豹也会常到这里繁殖和活动。冰原地带迄今还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但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富有发展潜力的地带之一。

种植水稻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各大洲都有种植,但亚洲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90%以上。由于亚洲居民大多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它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稻谷生产国,东南亚则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区。种植水稻是一项化费许多劳动力的农活,每逢春末夏初的插秧季节,水田在稻农的手中,很快成了绿油油一片;到了秋后的收获季节,绿色幻成了金灿灿一片。由于稻谷大部分产于发展中国家,故从育秧一直到收割的许多生产环节,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开采矿产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壳经过无数次剧烈的运动,生成了各种矿产。地球上已发现的矿产种类有200多种,目前广泛开采的有80多种,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石油、煤、铁、铜、铝土、锌、镍、磷酸盐、铅、锡、锰和黄金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许多大型的矿产基地。如西亚的石油基地、澳大利亚的铁矿基地、西伯利亚的煤田等。图为露天采矿情况。

森林开采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全世界森林面积历史上曾高达76亿公顷,现只剩28亿公顷,另有一些密度较低的疏林。全球木材总蓄积量约3100亿立方米。由于木材是工业和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原料,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的采伐量增加了1倍多。现在每年木材采伐量约为30亿立方米,由此每年毁林1800万公顷。森林资源虽为可再生资源,但因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地球上森林的覆盖率正在不断减少。在热带雨林地区,大片的原始林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现在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保护和营造并重的措施,一方面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大力营造人工林,作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资源的重要途径。图为拖拉机运输木材。

海水淡化工程

淡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可供人类生产生活之用的淡水资源不到整个地球上水的总储量1/100000,淡水总储量的0.3%,且空间分布十分不均。特别是在内陆沙漠地带,缺水严重。西亚的不少国家富油却缺水,水比油贵名副其实。为了解决缺水之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进行海水淡化。沙特阿拉伯是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国,全国兴建了1200多家海水淡化处理厂,日处理量350万立方米。它大都使用蒸馏的方法,先将海水泵入厂内,加热蒸馏为淡水,经化学处理后输送到城市蓄水池,与天然水混合使用,解决了本国的吃水难、用水难问题。

钻探海底石油

本世纪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世界能源消费进入了“石油时代”,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消费石油约30亿吨。根据现有的石油探明储量,几十年后就有可能枯竭。随着陆上未勘探的地区越来越少,人们的眼光转向了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使海上采油成为可能。海洋石油大部分蕴藏在大陆架海底,海洋大陆架面积几乎相当于陆上沉积岩分布面积2倍,前景十分可观。目前海洋石油探明储量已占总储量的40%以上,海洋石油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1/4以上。据最新消息,在海洋深水海盆里也发现了丰富的油矿,海洋石油的意义将更加重要。图为钻井平台。

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是人类努力探索开发的新能源。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比较分散,由于利用技术难度很大,至今人类直接利用它作为能源的极少。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太阳热能发电技术,另一种是太阳能电池技术。乌兹别克斯坦已在卡拉库姆建成一座3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站之一。可以预料,一旦太阳能利用技术有新的突破,太阳能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的常规能源。

白种人

白种人又称欧罗巴人种,其体质形态特征表现为肤色浅白而淡,发型柔软呈波状,发色金黄或褐,眼色呈碧蓝、灰褐色或浅灰色,脸的宽度为小到中等,鼻狭而高,唇薄而正,上身和下肢长度中等,上肢较短,再生毛发达。欧洲基本上是一个白种人的大陆,次为非洲的北部和亚洲的西部。此外,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及南非等地区也有较多的白种人移民的后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地的人皮肤虽较黑,但他们的体型、发型、脸型、再生毛等形态特征却与白种人相符,故也属白种人。

黑种人

肤色黝黑或浅棕色,发型卷曲或呈波状,毛发、眼色均为黑色、鼻宽而短,唇厚而凸,上身短而四肢长,再生毛极少,这是黑种人的典型体质形态特征。这种特征是在适应热带环境中逐渐形成的。黑种人广泛分布于低纬的非洲中部和南部,高度集中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又称“尼格罗人”。此外,在西印度群岛、南北美洲也有为数不少的黑种人,大多是当年奴隶贸易中非洲黑奴的后裔。

黄种人

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皮肤呈淡黄或棕黄,毛发黑而直且硬,眼色较深,有“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型高宽适中,唇中等厚度,上身稍长而四肢短,再生毛少。主要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中亚诸国以及亚洲东南部。另外,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也属于黄色人种范围。

标签:;  

初中地理(人文教育版)第一卷彩色图片描述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