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互联网+”的全过程管控手段提升配网精准投资水平论文_金芳芳,沈晓挺

采用“互联网+”的全过程管控手段提升配网精准投资水平论文_金芳芳,沈晓挺

(国网浙江象山县供电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700)

摘要:本文首分析了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接下来详细阐述了采用“互联网+”的全过程管控手段提升配网精准投资水平的实施背景,最后对主要做法做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全过程;管控手段;配网;精准投资;水平

引言

精准投资作为提升公司和电网发展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公司发展面临加快“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等内外部严峻环境下显得尤为关键。国网山东经研院依托“互联网+”发展理念,构建了电网规划与智能决策平台,实现了“电网诊断—电网规划—项目可研—项目实施—项目后评估”全过程信息化管控,探索了精益化管理的新途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实施成效。

1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对电网投资方案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并围绕其做好相关的描述与评价工作,在宏观层面上提升配电网建设方案的完善性。在进行体系构建时,应当紧紧围绕5大要点展开:(1)系统性原则。关于所设置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其需要充分涉及到项目的全周期,不可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这是确保效益指标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必备条件。(2)科学性原则。体系内的任何一个指标都需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而这也是数据的选取与处理的基本依据。(3)普遍性原则。对配电网投资规划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特质,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设置评价指标,其也必须达到普遍性的原则,基于各类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各类效益指标。(4)可操作性原则。出于增强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的目的,必须确保所有指标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其应当具备简明实用的基本特性,各类数据的获取工作应足够便捷,且易于后续的诊断。(5)可比性原则。这是增强统计意义的必要基础,可以从横向与纵向2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由此提升配电网投资规划项目的可靠性。

1.2投资收益评价流程

综合效益评价由多个环节组成,评价对象是最为基础的内容,由此充分考虑到与评价对象有关的范畴内容,进一步得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体系规模、指标类型及相关数据的收集状况等均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借助上述信息可以完成数据的处理,由此得出相应的指标权重,从而得出评价结果,以便展开深度的分析。事实上,投资效益评价流程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彼此之间也具有很强的关系性。

2实施背景

“十三五”是电网发展提质提速的关键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电网建设将贯穿整个“十三五”,迫切需要提升电网投资的精准性。传统的依赖人工经验对电网发展进行投资决策的工作模式,以及专业间相互割裂的项目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电网精益化管理、精准化投资的要求。以加强全过程管控为途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配网发展全过程管控体系,成为提升公司发展效益及配网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积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提升公司发展效益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单纯依赖电量增长提升公司效益的发展方式将难以延续,电网不同投资主体间统筹规划和有序建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全过程管控手段加大电网精准投资管控力度,统筹电网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提升配电网发展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率,将成为提升公司发展效益的当务之急。寻求打破传统工作方式壁垒,提升配网发展水平的需要。传统配电网管理在信息流上缺乏共维、共享机制,缺少以项目为主线的“诊断-规划-可研-实施-后评价”全过程信息管控体系。新形势下,传统配电网规划发展机制难以满足精准投资、精益管理的要求,亟需加快构建集约化的电网发展全过程闭环管控体系,提升配网发展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主要做法

3.1以多源数据融合为基础,构建配网规划综合数据库,实现数据资产管理创新

有效集成融合公司现有PMS、GIS、EMS、智能配网监控、用电信息采集等业务系统,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高效接入海量的电网规划基础数据,形成集数据融合、存储、挖掘、建模、计算、分析于一体的配网规划综合数据库,实现设备数据库、运行数据库、图形数据库、规划数据库的“四库合一”,首次实现了省域电网数据资产的集中管理与高度共享,满足各专业、各层级业务应用需求。

3.2以图形管理为依托,建立融合电网信息、气象信息与敏感点信息的规划GIS支撑系统,实现项目管理手段创新

基于GIS空间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将负荷信息、设备信息、运行信息、规划信息等电网信息,舞动区、污秽区、冰区、雷击等气象信息,环境保护区、滑坡、塌陷区、民事重点协调区等敏感点信息融合于“一张GIS图”,为电网薄弱环节的可视化再现、空间负荷增长的精准预测、电网仿真计算的模型搭建、规划可研方案的优化比选、项目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估等高级应用提供架构支撑,为电网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基于GIS的空间复合信息服务,开拓了省域大规模电网综合信息立体化管理的新途径。

3.3提前介入项目储备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储备库,是工程前期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配网工程项目管控,需要依托配网规划,根据电网负荷预测,考虑电网设备运行情况建立项目储备库

在项目储备库中建立专项工程档案,包括项目位置平面图、运行环境照片、项目的初步可研、初设方案、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等,为项目批复后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基本保障。提前介入项目储备,按照预算的投资能力合理上报项目投资计划,既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也为公司的资金筹划、资产结构优化夯实了基础。

3.4深化项目物资管理

通过项目储备管理,应对项目建设的时间性,加大项目设计的广度与深度,按照公司系统配网典型性设计要求,针对配网常用的导线型号、锥形杆型、柱上断路器、配电设备安装形式、线路非标金具的选型、户表用料结果以及库存材料的型号、数量、拆旧物资的可利用数量等,以ERP系统中的项目物资导入表为基础,建立以ERP标准化物料为基础的标准化物资招标物料清单,减少因项目变更带来的物资结余闲置造成不必要的资金占用。

3.4以现状问题为导向,构建项目成效与诊断问题跟踪

机制,实现项目管理模式创新。通过电网诊断分析与电网GIS的有机衔接,实现电网现存问题诊断可视化追根溯源与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治理与电网建设改造方案,并率先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储备项目与现状问题的精准衔接,实时跟踪问题治理成效,实现“现状诊断-问题治理-项目跟踪-建设成效评价”闭环业务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电网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

总之,采用“互联网+”的全过程管控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基于平台的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实现了电网诊断的可视化追根溯源,精准定位薄弱环节,优化项目排序,有力提升电网投资的精准性,促进公司电网规划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青恒,袁晓杰,何宇俊,等.投资开放模式下基于全寿命周期分析的离网型微网投资与优化[J].电网技术,2018,42(8):2448-2457.

[2]茹铭.配电网建设项目投资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209-211.

[3]齐力,曾鸣.配网建设项目投资优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2(6):72-73

论文作者:金芳芳,沈晓挺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  ;  ;  ;  ;  ;  ;  ;  

采用“互联网+”的全过程管控手段提升配网精准投资水平论文_金芳芳,沈晓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