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主流电影的真正起点_电影论文

2000年:新主流电影的真正起点_电影论文

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流论文,起点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主流电影理论

新主流电影理论并不是那种体系严密的理论,它实际只是一群年轻导演和策划人企图改变现状和发现中国电影生机的而发出的良好愿望。它的提出不是为了发动中国电影的一种风格革命或者是某种意义的国际化运动。

这种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新主流电影试图在中心位置的电影、以政府公益为转移的主旋律电影、主流商业电影、处于边缘位置的电影、以电影节为转移的影片、以个性原因为转移的影片之间找出一种合适的演变途径。为了避免“左边”和“右边”两者似乎天然具有的交流上的困难,避免以任何借口导致影片素质的下降,“新主流”主张寻求这种途径。“新主流”不希望“左边”和“右边”两个方面进行无原则的妥协,而更加在意选择保持作品完整性的立场。

二、新主流电影希望在独立制作和制片厂体制中找到一种务实的合作方法。“新主流”希望实施对于风格多样化的一次全盘地真诚地提出,并且依此展开大范围地讨价还价,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独立制片人、独立的导演个人。目的在于减少制片厂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如成本的高昂、效率的低下、策划上的落伍和官僚主义,使独立制作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市场的标准,变成实际的刺激和催化。实现制片厂和独立制作的一种有效的流动,以使中国电影机制逐渐合乎市场化的条件。

三、新主流电影准备迎接WTO的挑战。 我们注意到上海和北京都在倾力完成电影高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使命,我们高兴地看到《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的拍摄所达到的高科技的水准是中国前无古人的。两部影片所受到的赞扬是相称的值得的。

《紧急迫降》号称15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60 万(左右)美金,对于美国来说只能制作一个符合圣丹斯电影节放映的影片或者其他低成本独立影片。而我们却制造了一部质量水准不错的大片。这种影片有它的气势,可以代表中国国产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平(之一)。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类似《紧急迫降》的影片,恐怕也只能少量地拍摄。我们自己建设的电影高科技产业,也还可以作为对海外相关作品的来料加工被加以利用。因为成本费用的低廉,一些海外的定货将提高中国电影高科技设备的使用机率,使其获得某种加速折旧,对于这种行业的发展自然会有好处。那时,中国电影高科技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将扮演积极的角色。

中国自己的高科技电影只能少量拍摄,因为它们不是或者很难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族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电影的发行并不乐观。国际电影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的吸收量是很有限的。尤其是面对“好莱坞式”的商业影片,结果更加如此。所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成本的中国商业电影,仅仅依赖中国自己的市场,并不现实。

中国电影对于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达成“一笔笔买卖”而是(民族性的)文化传播和(国与国、人民与人民间的)交流。对于中国的文化产品,其交易规则只能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不能借助“好莱坞式”的方式,而是借助中国人的传统、属于中国人的创新、中国人的真情实感、中国人的风俗、中国人的游戏规则,在符合传播学的一般规则的基础上,保持比较低的成本,才能依此制定国产电影(在WTO后)的一般战略。 新主流电影十分重视这种研究和亲自实践的成果。

中国青年电影和新主流电影

上海年轻的电影人提出制作新主流电影的主张,快要接近一年了,有人已经担心会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结果。在这一方面,上海似乎显得漫不经心,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期待。不过任何见缝插针式的努力确实在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

在评论界议论纷纷中,中国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于1999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仅有全国电影评论家积极地参与,也有广电总局领导和电影局的领导到会祝贺。会议开得很平静,很随和,没有电影运动即将到来的躁动和热烈,无论有无焦点,也无论是否各说各话,总之,会议的气氛心平气和。

在上海还没有拿出自己具备“新主流”制作方式和艺术特征的作品时,“新主流”作为一种中国青年电影现象已经正在进入实践阶段。

此次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发起的。北影在1998年到1999年间已经有计划地开展了“青年电影工程”,目的是为中国电影的交接班打好人才基础。这一计划广泛邀请全国青年导演参加,作为互动,许多青年创作人员已经对该计划表示了很大兴趣。北影这一次斥资号称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乘着新世纪的开端可以比较充分地实践一次中国低成本电影的集群创作。尽管低成本有种种弊病;低成本虽属不得已而为之,但却在客观上焕发了创作者的本能、想象力和事业心,也许有助于中国电影实现一次多元化的飞跃。低成本的方式最适合年轻人,因为它是一种与青春和体魄相关的制作方式。因为是低成本,所以大概也难免广种薄收,美国独立制片的经营方式也同样。只要其中几部影片营利就可以保住整个活动的成果。

北影的计划在上海青年导演发表《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的同时或者稍早就已经悄悄展开。以180—220万元人民币(每部)的方式,制造一个低成本电影操作的黄金时期。北影动用或者即将动用中国“第六代”导演或者稍晚毕业的多少有一些知名度的导演,他们主要是漂移在体制边缘的一批电影学院毕业的电影人如路学长、王小帅、管虎、何建军等,把资金交给他们来共同完成这个工程。这个行动的魄力足以为圈内人士注目,正在实践的结果也直接显露这种行动的有利的意义。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值得总结。

矛盾之一是边缘地带到中心地带,对于“第六代”而言有没有捷径的问题。在这一次研讨会所观摩的影片中,几个厂的青年作品都分别反映出这种矛盾。以王小帅的《梦幻田园》为例加以说明。《梦幻田园》原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在故事得到展开以后,导演的逻辑和创意反倒越来越模糊不清,影片越是往后就越暴露出失控的风险。本片是一个关于丈夫的前女友跑不出家门的故事,原本应该得益于想象力、惊奇效果和某种喜剧的设计,这一点原则上并不难做到。本片的故事已经不反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电影所需要的元素,单从创意来看,具有新主流电影意味,但这部影片的制作却流露出导演对于故事片基本方式的生疏和难以把握。对创新的想象也更加不适应。在研讨会上王小帅也就“边缘向中心”移动的尴尬状态谈了自己的体会。但不管怎么说,《梦幻田园》的失败证明“边缘”向“中心”的所谓的妥协,不是都有益处的。应该在边缘和中心地带之间直接寻找和把握其实原本应该存在的电影表达方式。一切有想象力的电影不会是妥协的产物,妥协所以也不是作品失败的借口。

第二个矛盾集中在命题作文、量身定做和自由选题(主要指导演自己写剧本)之间。管虎的《古城童话》反映了这种矛盾带来的某种弊端。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投入导演个人的创作灵魂和责任心,包括导演自身的倾向和爱好,这一点导演本人有责任从投资方和策划方那里去争取。纯粹的命题作文不适合低成本影片的创作规则,命题作文和量身定做之间也有一座桥梁,命题作文必须向量身定做转化。注意,即使量身定做也远比作纯粹个人作品需要注重交流与合作。影片《光天化日》多少因此得益。看过该片,甚至很难让人判断路学长的这部影片曾经也是一个“主旋律”的命题。但愿,路学长的实践不仅仅是一种个案。由边缘向中心,其实是一种修正。我们只能期待“新主流”在量身定做和自由选题的转换中,少付一些代价,多获一些机遇。

对青年作品研讨会所观摩影片的一点评论

参加本次会议观摩的影片共有12部,分别是《光天化日》、《洗澡》、《呼我》、《古城童话》、《月蚀》、《梦幻田园》、《冲天飞豹》、《伴你高飞》、《真假英雄》、《女人的天空》、《那山那人那狗》、《兵》等。这一批影片来自北影、上影、西影。影片的整体水平还看不出十分可观的长进。影片所带来的状态也并没有显示特别可喜的变化。《光天化日》是被普遍看好的一部。曾经,在“第六代”影片中,《长大成人》比较有力,观众口碑不错。在同辈人中,路学长能够熟练地驾御一般故事片的叙事结构,这个基础才能承载对深度的探索和挖掘。《光天化日》正是在这一点给予观众和评论家很多满足。《洗澡》是一部简洁的影片,像是电视上的对外节目介绍中国传统的“洗澡风俗”,好玩,挺有意思。像是美国人用汉语对中国人讲故事,故事中的兴奋点对于中国人来讲,不太过瘾,但对外国人来讲可能很不同。在影片中加入的“陕北”、“西藏”的段落,更加证明了艺玛公司制作人一贯的用意,屡试不爽。但这种拼接多少有一些画蛇添足。《洗澡》很成功,是张杨和罗异懂得电影对于世界而言更多的意义在于其传播功能。《月蚀》恐怕是这一批影片中成本最高的,但导演兼制片人王全安并不担心回收。这部影片也很受关注。有人喜欢它的现代感和冲击力,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中国迄今最完整的“后现代”影片。这部影片除了种种优点以外,更多是被想法和摄影所肢解了的,但是它的选题毕竟是有突破的,有一点“新”电影的滋味。《伴你高飞》原本是命题作文,但是在投资人的许可和默认之下的确获得更多个性的益处,也是这次研讨会关注和比较受到好评的影片;不同于《光天化日》、《洗澡》,这部影片还没有探讨直接有力的商业价值。《那山 那人 那狗》显出一种朴素和精致,使人想起近年在世界电影节上不断获奖的伊朗影片。比较阿巴斯的影片,如《穿越橄榄树林》、《何处是我朋友家》,《那山 那人 那狗》似乎朴素中缺少一种有力的兴味和情趣。这一点不是新主流电影应该提倡的。

上海新主流电影的进展

北京会议是对近年青年电影实践的检讨和反馈。也是对中国面临新世纪和“入世”等新情况,电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总体策略的一次严肃认真的探讨。

上影青年电影工作室向研讨会披露了2000年的策划与筹资计划。去年上海青年导演所研讨国产电影策略的论文《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建议》在《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全文刊登, 这一篇长文引起中国电影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上海的电影历史已经有90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是一座电影大省,正在逐步拥有越来越好的放映条件和影迷基础,电影观众也在获得更加准确的分类,这都是电影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正视自己的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和创作动力;结合上海的现代化所带来的“新现实”,制作真诚的、有领先(时尚)意识的电影,是很有价值的。重视电影国际市场的联络和开发,让世界了解上海的文化变迁,拍摄真诚的、有现代青年观众缘的电影势在必行。

就上海而言,题材基础相当雄厚,港台和海外的电影导演很看中这里的人文基础。世界上也有很多知名的电影就是以上海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因此上海作为一个拍摄基地有着很可观的价值。内地对于“上海题材”的近期表现多数不太成功。有人认为,“上海题材”往往是内地电影的“滑铁卢”。其实,同样一些困难也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必须分清传统所引导的电影方向,辨认“海派”的困境,知道都市电影的方式和优势,以及了解我们需不需要跟北京或者北方的电影有任何分别。

传统所引导的方向

在庆祝上影50年之际,我们更应该有选择地对传统加以继承和弘扬。我们把50年作为一种起点,更要把90年作为一个起点。90年的传统是行之有效的,甚至有过相当长的时期,上海电影和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记录接近。但是传统的负面是使我们积重难返。因此,回到起点让我们了解电影的本身和自然本能的一面,使得即将产生的青年电影可以获得电影本身的价值。这一点是中国加入WTO也无法撼动的。

海派和都市电影

海派是新主流电影在方法上回避和不愿提及的,一切装模作样的附庸风雅是注定无法长久的,也根本不真诚。同时,我们反对青春片样式中那些沾沾自喜、虚伪、甜腻的表现方法,我们需要鲜活和有力的发现和表达。我们确立时尚和感性作为一种标准,希望赋予有观众缘的都市电影更加细腻、丰富、有揭示力的特征,也力图造就电影具有超前意识的传播功能,拒绝麻木不仁,没心没肺的作品,争取获得更多的独立意识。除去商业上收获以外,作品本身的收获也是绝对重要。

跟北京或者北方电影的区别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上海的青年电影似乎更加重视一般商业性和喜剧的特征,这种见解不够全面。但是,我们在整体策划上力求保持分类观众的接受,力求保持这一种电影的适当的放映环境和放映空间,以及保持相关传播方式的合理性。因此,在作品上可能会与北方作品气质上有所不同,这一点是自然而然的。上海“新主流”的第一批策划更加关注城市青年的心理因素所带来的故事价值或者所引起的问题的意义,更多把心理的矛盾和困难暴露给观众,希望借此获得争论的价值。在我们看来,电影在新世纪的功能是一种传播手段,尤其作为城市人内心交流手段的存在更加可能。

上影青年工作室为中国电影迈入2000年而策划的第一套影片,统一命名是《道德故事》,它渗透着以上所提及的观念和手段。

“道德故事”选题及其策划

挖掘上海电影的感性传统,制作一种现代电影,使得我们可以恢复到《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的经典路线上来,这是上海青年电影可以遵循的艺术线路和票房线路。坚持感性和现代性,从麻木不仁、不负责任中解脱出来。接近城市生活的多层次的现实,加以有力和完整地表现,抓住事件中具有震撼力的人性特征。

“道德故事”的概念来自对法国电影大师、新浪潮主将之一罗麦尔的影集的取名。我们主张展现作为人类男女关系的投射而存在的道德方式,借助男女间基本的交往把道德作为一种立意。分析现代人的道德困扰,分析现代人打着道德的旗号所发生的争论。这类故事可以生发一种无奈,更重要的是生发一种喜剧的因素,有时甚至是“略带有悲观的”喜剧因素,从而把观众纳入基本的有关普遍人性的讨论中来。克服沉闷,确定一种吸引力。电影永远离不开吸引力的学问。道德故事的提出,为了激发观众的本能欲望,推动本来就莫衷一是的道德判断,赋予观众一个或者多个自我认同的角度。这种影片可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道德擂台。道德故事不仅构成一种对人生哲理的体察,而且最终可以构成观众动用自己的本能来接受的“戏剧”。

罗麦尔的故事对于戏剧背景的建构还嫌随意,经常无法激起电影大众的本能,因此,他的影片想要获得更加本能的戏剧,却反倒被埋没,却不幸失去普遍观众的接受。可是,罗麦尔的电影所赋予电影的无穷的感性题材资源,的确是制作一种可以有很多观众喜欢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电影的保证。

沿用道德故事的命名,重要是激发现代青年对道德的合理要求和树立新型的道德观念。因为,道德不是一种简单的遗传,新的一代人更加需要一种比前人更强的精神能力,道德需要试错和每一个个人的自觉自愿地“重建”,而这也恰恰不是现成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道德也不是书本上可以完全教授的,因此这一种故事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都是崭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这具备了进行“窥视”的一切条件。这正好是电影存在的心理基础。

如果将道德故事的含义广泛化,选题就不仅仅是罗麦尔,必然有布努艾尔、费里尼、伯格曼、法斯宾德、阿尔莫多瓦等的影响。这种故事来源于对中国都市青年人真实生活的发现,自然透露一种魅力。

在这一套故事中,我们既重视故事本身的魅力,考虑到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功能,我们将青年男女道德生活中的“问题”放在跟“故事”一样重要的地位上加以表达。

道德故事可以在审查制度面前仍然保持完整性。道德故事是一种限制,这一种限制不仅可以使得作品比较容易通过,也激发编导演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我们计划中的10部道德故事影片,包括《家养的金鱼不出门》、《楼上楼下》、《鲜花朵朵》、《对你来说太美丽》、《外籍教师》、《以前的男朋友的酒吧》、《金刚》、《两朵菊花》、《纸船明烛照天烧》、《云中的雨》。我们10部影片的主题是道德的主题,但是风格却保持很大差异和多样性,并且从喜剧到接近悲剧。

上海新主流电影的现实和未来环境

影迷和影迷贵族:

上海人有看电影的习惯,只是最近的国产电影失去了吸引力。上海是一个有影迷的都市,而且很多影迷直接参与影片的推荐工作。在世界电影重大赛事的结果宣布以后,许多影迷纷纷发表文章;在上海的确拥有一支有专业知识的影迷队伍,世界电影的各种信息在他们中间流传,形成十分有效的传播网络。其中的影迷贵族还不断参与各种新闻媒介的实质工作,帮助疏通新闻渠道,也帮助提高新闻媒介作为电影传播的功能。影迷也为上海观众群的有效分类,起到推进作用。

小厅影院的意义:

在高级购物场所附近,建立多厅电影院,已是发达国家的成功作法。小厅影院的建立促进电影传播的多样性,促进吸引分类观众。上海正在逐渐具备一种多厅影院的功能。

一般观众:

可能的票房已经证明,199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有三部参展影片票房爆满,它们是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我的母亲》、法国导演布里耶的《对你来说太美丽》、法国电影大师布努艾尔的《欲望的隐晦目的》。广义上讲这几部影片均属于道德故事。这已经构成我们首先选择这种方式的直接动力。

网络:

英特网的迅速发展加强了电影作为传播的功能,传播功能中互动可以作为一种激发力,而辐射到一般电影观众。观众上网数每年都成倍增加,互动将作为一种可能不断扩大的机会。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热线的“观众热线”就是一块热烈争论的场合。

2000年:新主流电影的真正起点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2000年将是新主流电影的一个真正起点。

标签:;  ;  ;  ;  ;  ;  ;  ;  ;  ;  ;  ;  ;  ;  

2000年:新主流电影的真正起点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