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及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互作用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优良传统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折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暂时的紊乱驳杂现象,突出表现在: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合时尚的东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张皮”、“两分离”,甚至将其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只看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而未看到它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一致性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党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党的优良传统,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它绝不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其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实行的经济制度同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其中,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它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代表中国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这种因素的不断增长,在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党的优良传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的确立,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样,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根本区别首先就在于所有制的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
从理论基础看,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共产党人特有精神的体现,它是在我们党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鲜明地反映了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本身就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立足于中国国情,在正确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物质上长足发展,而且要有精神上的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并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建设两个文明呢?首先就物质文明来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就精神文明而言,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单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其中,思想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而党的优良传统恰恰又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大明确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四有”新人,并将二者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纳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是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2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推动力,其目的也“就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体现,它不仅内在的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其方方面面的丰富内容,也都深蕴着这一宗旨和理想。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以上说明,党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并行不悖的,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强调一方面而排斥或否定另一方面,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如斯大林所说的:“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就为自己开拓道路,成为人民群众的财富,它们动员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的势力,从而有助于推翻社会上衰颓的、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39页)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党的优良传统,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东西,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量。它给人民以精神上的武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团结、鼓舞、动员人民群众,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也表明,没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对此,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正是靠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胜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因此,他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大大发扬这些精神,“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摆脱贫穷,并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它本身的复杂性,其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即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起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诱发不正之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可能诱发狭隘的个人主义,使某些党员、干部,只顾眼前实惠,不讲远大理想,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可能侵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少数党员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向党讨价还价,诱发党内和国家机关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存在的自主性原则,可能使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驰,损害党的团结和统一,助长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政令畅通;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使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生活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在政治生活中投机专营、争权夺利,等等。这些消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相背离的,与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对这些消极现象,任其发展,“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因此,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必须大力提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主体导向,坚持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以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才能实现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导向,“先富”带动“共富”;才能确立艰苦奋斗的价值精神导向,养成清廉节俭作风,才能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同市场经济的积极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和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和已经出现的消极价值导向,从而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受到一定社会道德环境的制约。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这不仅要求确认和完善市场规则,而且要有健全的社会心理和规范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导致市场行为的失控和混乱。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说:“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同样,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一定搞不好。在现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之,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在道德观念上也会产生困惑、徘徊,甚至发生错位。造成一些人职业道德的削弱和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行贿受贿、赌赙吸毒、卖淫嫖娼等不道德行为,甚至丧失国格人格。放任这种现象的发展,必然导致世风的衰败,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运行的无序,最终动摇人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党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风范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一种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而且在实践中具有调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积极功能。因此,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解因各种利益关系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从而造成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道德环境。
(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起着具大的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市场经济也有它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但就其主体来讲,它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供物质基础。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精神生产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能够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精神生产是由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条件所决定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首先必须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对党的优良传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无论是图片、文字资料的传播,还是电影、电视的宣传,无论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还是到实地参观学习,离开必要的物质设施、资金等显然是不行的。其二,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是同社会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紧密相联的。虽然不能说,优越的物质条件产生的都是文明的道德观念,贫穷条件产生的都是落后、卑劣的道德观念,但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说明,丰富优越的物质条件,无疑有利于文明道德的建立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究其根源,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但就深层次的原因来讲,在相当程度上也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有关。从根本上说,不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显然有碍于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邓小平曾深刻阐述了精神作用的相对性和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9页)当然,我们在肯定富裕的经济物质条件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富裕对某些人带来的道德败坏。但就全社会来讲,创造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物质条件,无疑是根除不文明道德和腐败现象的根本所在。而富裕的物质条件的创造,就我国国情来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唯一正确途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党的优良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同一切民族的优良传统都在发展变化一样,党的优良传统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必然随着这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必然带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人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发展党的优良传统提供了一种机遇和实践舞台。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广大社会成员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奋发向上、注重实效,有利于人们确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原则及其蕴含的一些新观念,较之计划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如等价交换原则,虽然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锱珠必较、拜金主义等现象相联系,它却警示人们:权力、地位与社会财富之间在要素上并没有必然的通约性和同等性,从而有利于我们反对特权思想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又如竞争及效益原则,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社会生活的激励机制,它为我们克服官僚主义提供了一种思想武器;而开放性原则,更是增强党的优良传统的活力的必要途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党的优良传统的活力的必要途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产生的一些特有原则,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原则,共同富裕原则等,本身就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的内涵。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服务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活力而得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党的优良传统才能永葆其强大的生命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优良传统的价值效应。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其价值作用的物化体现。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得到充分体现和普遍发扬的时期,反之,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经济发展缓慢,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就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陷入大动乱。不仅使党的优良传统遭到践踏和破坏,而且由于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荒谬地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观点,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这种状况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淡化了党的优良传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党的优良传统遭到嘲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327页)对于这种现象,过去我们往往侧重于从思想教育上追究原因,而忽视了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事实上,这类问题单靠思想教育是很难解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就没有吸引力。所以,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使人们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使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莸得广泛的、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四)
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并要做到两只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依据这一战略方针,在思想上,要克服那种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对立起来,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党的优良传统为代价的观点。同时也要反对“精神万能”,夸大党的优良传统的作用,把它放到不适当的地位的现象。因为就今天来讲,忽视党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发展不好。同样,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党的优良传统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所谓“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依据这一战略方针,在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的优良传统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协调一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既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只有坚持这一标准,才能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离开了这一标准,党的优良传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背离我们的初衷而走入歧途。也只有坚持这一标准,才能及时修正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新形势,充实新内容。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采用旧斗争手段的条件,而不是简单重复人所共知的口号。”“不要错误地在不同时期的条件下搬用这些传统。”(《列宁选集》第1卷第732页)党的优良传统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它所具有的先进本质特征外,还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即为具体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具体的历史表现形式。具体的形式是生动的、丰富的,但又是可变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严格区分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形式,抓住其本质特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不加分析地将过去的一些具体做法照搬照抄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教条主义的行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同时代精神相结合。集中体现当代人们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的时代精神,就是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变革深刻理解的产物,又是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扬。发扬优良传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才能使优良传统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显示出它无穷的魅力。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