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协整分析_石油论文

中美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协整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原油价格论文,石油消费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石油消费也随之激增,2002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益受到广泛关注。1993年以前,我国石油供应基本能够自给,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几乎完全独立于国际市场。但随着石油消费不断增加,国内石油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国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由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大于供应增长决定,今后我国的石油进口会继续增加。在石油进口上升和市场经济改革深化的大环境下,为了与国际石油市场更好的接轨,对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我国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互动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市场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国外关于石油消费和价格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很多。Eltony等[1]对科威特的汽油消费和价格进行了协整性分析,发现长期汽油消费具有弹性但短期汽油消费却不然。Samimi[2]采用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澳大利亚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汽油消费不具弹性,长期汽油消费和价格存在单向因果关系。Masih等[3]对韩国和台湾的能源消费、国民收入和价格进行了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价格变化引起消费变化,进而影响GDP。Glasure[4]在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对于韩国,油价是国民收入和能源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Oh等[5]对韩国能源消费、GDP和能源价格等变量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和GDP不具有短期因果关系,但存在单向长期因果关系。De Vita等[6]检验了尼日利亚的能源消费与GDP、价格和气温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尼日利亚的长期能源需求弹性系数进行了估计。

我国能源价格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以石油为例,从1955年到1981年长达26年的时间里,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价格制定完全由政府决定;1981年后,逐渐推行双轨制,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并存,油价同时兼具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形态,其中计划内价格依然占有很大比重。计划经济主导下的能源价格对需求关系的反映存在较大偏差,因此虽然有部分学者考虑了国内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7,8],但是却一直缺少对能源消费和价格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Masih等[9]采用协整的方法对1953年至1992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估计了长期和短期弹性系数。赵元兵等[10]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祝金荣[11]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等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1993年以后,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客观上要求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充分接轨,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加大了放宽石油价格管制的力度。1995年取消计划内平价、高价,计划外市场价和计划内限价等多种价格。统一实行一种类型两个档次的价格体系;1998年明文规定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在石油年需求和进口保持迅猛增长势头和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趋势下,迫切需要对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深入揭示其客观规律,为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和制定能源战略服务。正是基于此目的,本文采用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全文组织如下:第1节介绍了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第2节采用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和美国作了比较分析,第3节为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平稳序列和ADF单位根检验

(三)因果关系和Granger检验

石油消费X对原油价格Y存在因果关系,表明同时采用X和Y的历史时间序列预测的未来值时,要比仅采用Y的历史时间序列效果要好,即X的历史信息对Y的预测有改进作用,可以视作X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Y的变化。同理,原油价格Y对石油消费X存在因果关系,表明Y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X的变化。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18]分析两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对于线性回归模型:

如果拒绝零假设,则Y对X存在因果关系。

(四)数据来源

我们采用1980年至200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作为反映我国石油消费情况的指标,由于普遍作为国际原油价格标准的WTI油价缺乏1986年以前的数据,鉴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原油进口价格的变化基本和国际油价基本同步,因此我们采用美国炼油厂平均进口获得成本作为反映国际原油价格状况的指标。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石油市场,因此我们还采用1980年至2000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进行了相关计算和比较分析。

二、实证研究

(一)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平稳性检验

设我国石油消费为C,美国石油消费为U,国际原油价格为P,分别对C、U和P及其一阶差分序列(D(C)、D(U)和D(P))作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平稳性检验

序列ADF统计量 p值平稳性

C-0.9188 0.9310 非平稳

D(C) -5.9426 0.0010 平稳

U 0.2253 0.9672 非平稳

D(U) -3.6858 0.0135 平稳

P-1.9828 0.2912 非平稳

D(P) -3.8267 0.0101 平稳

结果表明,我国石油消费、美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上为平稳序列,因此,我国石油消费、美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均为I(1)序列。

表2 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协整性检验

国家

协整关系个数迹统计量 p值

无 22.3570 0.0254

至多1个7.9961 0.0829

无 21.7317 0.0312

至多1个5.0542 0.2775

(二)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协整性检验

对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美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作Johansen协整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在5%的显著水平上,检验结果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同时接受存在至多1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说明我国和美国的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美国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表明,美国石油市场发达,供求关系和价格信息能够同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得到有效表达,市场运行具有极高效率,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存在密切的联动行为。与美国相似,我国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样存在协整关系,并且焦建玲等[19]在我国原油价格和世界原油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发现它们也存在协整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1981年以来的石油市场和定价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完全脱离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尤其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以月度为基础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挂钩,2000年我国通过连续7次调整油价,彻底改变了国内石油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开始与国际市场油价基本同步。总的来说,我国石油市场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和国际市场良好接轨,初步实现了国外国内市场一体化,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国内石油的基本供需状况。

表3 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检验

国家 零假设

F统计量p值

价格对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

0.2900

0.8317

消费对价格不存在因果关系 3.0953

0.0715

价格对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 13.8036 0.0017

消费对价格不存在因果关系 3.0945 0.0965

(三)石油消费和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检验

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美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美国,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水平上同时拒绝价格对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和消费对价格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零假设,反映了美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是美国石油消费变化的原因,美国石油消费变化也是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而对于中国,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消费对价格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零假设,但却接受价格对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零假设,反映了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且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我国石油消费变化是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反之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却不是我国石油消费变化的原因。

中国和美国均存在从石油消费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说明,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和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中国,两国共同的特征在于国内有限的石油产量不能满足旺盛的石油需求,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两国的石油消费量直接决定了进口量,进口量又明显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进而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相应改变。然而焦建玲等[19],在我国原油价格和世界原油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发现我国原油价格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不大,直接反映了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具有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应有的地位,甚至国内油价也是以国际油价为基准制定,未能很好体现我国巨额石油消费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石油消费仍将保持迅猛增长,进口比重会继续上升,对国际石油市场和原油价格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优势,力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能拥有类似美国的强大发言权,使得市场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美国不仅存在从石油消费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从国际原油价格到石油消费的因果关系,我国却不具有从国际原油价格到石油消费的因果关系。美国双向的因果关系说明其石油市场已经完全和国际市场接轨,高度的市场化能够有效反映供求和价格关系,不仅国内消费状况能迅速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而且国际原油价格变化也会及时反馈到国内市场,引起石油消费的相应改变。我国的单向因果关系表明国内石油市场化和国内外石油市场一体化程度还不够深入,致使国内石油消费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反应迟钝,这主要是我国石油定价体制和进口机制尚不够完善造成的。首先,在我国的石油定价过程中,仍然是政府居主导地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集团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石油市场。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公布,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和实际零售价格也均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决定。政府定价与市场运作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难以准确反映市场实际的供需平衡状况,因而导致价格和消费变动的不一致。焦建玲等[19]在我国原油价格和世界原油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是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国内原油价格能反映国际原油价格但石油消费却不然,进一步说明我国石油定价特别是成品油定价体制还存在问题。此外,我国石油进口过程中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忽视,是国际油价难以解释我国石油消费的另一重要原因。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主要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从而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跌”现象。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反而比上年同期减少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却大增,是2月份的2.6倍。为了建立良好的石油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应该改革当前石油定价体制和进口机制,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主调控作用。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通过与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作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石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存在密切的联动行为,说明我国石油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供需关系,初步实现了和国际市场的接轨。

我国石油消费是世界原油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我国存在从石油消费到世界原油价格的因果关系,表明我国石油消费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石油消费水平已经足以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进而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相应改变。因此,我国应该利用市场手段规范原油进口行为,通过合理采用套期保值、建立商业石油储备等方式,控制原油进口成本,避免对市场产生大的冲击。另外,应充分利用我国石油消费的影响力,发展石油交易市场,增加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世界原油价格不是我国石油消费的Granger原因,即我国不存在从世界原油价格到石油消费的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石油消费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反应仍然比较迟钝,反映了我国石油市场还不成熟,石油产品定价和石油进口机制还有待完善。我国应该进一步放开油价,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进行调节,减少政府干预,避免价格和消费出现的脱节现象。此外,还要适当鼓励自由竞争,健全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在石油进口上,也应改变过去被动承受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做法,主动寻求最佳进口策略,尽量避免“买涨不买跌”现象。

总之,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我国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石油市场改革,建立充足的商业石油储备,大力发展石油交易市场,进一步放开油价,减少国家干预,降低石油市场垄断,主动寻求最优石油进口策略,推动我国石油市场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  ;  ;  

中美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协整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