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吴承学

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吴承学

黑龙江省海林市人民医院 157199

摘要:目的 对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部肿瘤患者168例,均接受MRI检查和CT检查,对比患者的最终病理结果和两种检查结果,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劣势进行探讨,结果 病理确诊30例,MRI检查28例,CT检查24例,两种检查方法与最终病理结果之间的诊断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MRI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具体病因未明,好发近中线脑组织。尽管该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其后期病变的规律性不强,在临床诊断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对后期治疗造成延误[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适合化疗,因此早期诊断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中使用MRI和CT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分别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部肿瘤患者168例,其中女性84例,男性84例,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7.6±12.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80例,大专学历40例,高中学历40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8例。所有患者均无传染性疾病、严重精神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MRI和CT检查,并对比最终的病理学检查确诊。

1.2.1 m检查

使用nteraAchieva1.5TMRI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的颅顶直到枕骨的大孔下缘进行扫描,包括横断位DWI、T2FLAIR、T2WI、T1WI和矢状位T1WI,间隔厚度1.0毫米,层厚6毫米。使用二维1H-MRS对磁共振波谱进行检查,选择1000msTR、144msTE,感兴趣区域包括对照区,水肿区、肿瘤区。对感兴趣区中的脂质、肌酸、胆碱复合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进行测量[2]。

1.2.2CT检查

使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CT扫描患者的炉颅顶,直至枕骨大孔的下缘。使用CT标准的螺距、厚层、电流和电压,完成一次扫描之后再继续加强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病理学诊断

患者在接受以上两项检查之后进行肿瘤切除,并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1.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7.0软件包处 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采用t检验,否则使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理确诊30例,MRI检查28例,CT检查24例,两种检查方法与最终病理结果之间的诊断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肿瘤的数量和部位方面来看,所有患者中共有额叶发病10例、基底节区发病12例、顶叶发病6例,多发肿瘤8例,单发肿瘤20例。两种诊断方式在发病部位方面无差异。两种诊断方式诊断方式对对照区、水肿区、肿瘤区的各项指标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约占1%的比例,多发于中老年男性。肿瘤影响学显示为密集肿瘤,呈现无包膜弥散性浸润,好发部位为脑基底节区。由于中枢系统神经淋巴瘤在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其基本的初步诊断方法是MRI和CT[3]。通过MRI图像能够对T2和T1信号进行明显的把握,通过对ADC、Lip/Cr、Cho/Cr、NAA/Cr、NAA/Cho进行量化分析,能够将分子层面的信息提供给肿瘤的诊断和鉴别。CT扫描图像能够对肿瘤的占位效应、水肿、边缘、密度等情况进行清晰的显示,从而将肿瘤的情况进行立体显示。本研究将两种诊断的结果与最终病理学确诊结果进行比对,发现3种检查结果在确诊结果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均能对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进行有效的诊断[4]。

CT诊断的优点在于,密度分辨率高、干扰少、定位准确、图像清楚,能够对肿瘤的物理形态作用进行了解。通过数学计算能够对CT诊断结果进行定量分析。MRI诊断的优点在于能够对肿瘤的边缘、密度、形态、大小等指标进行立体观察,通过增强信号的方式能够定量描述信号指标,通过成像数据能够对肿瘤的发生情况进行表达。

通过MRI和CT这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能够鉴别其他脑部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避免误诊耽误后续治疗。常见的误诊包括转移瘤、脑膜瘤、胶质瘤等等[5]。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淋巴,肿瘤内很少出现钙化,而脑膜瘤增强扫描后内部钙化的出现率较高,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呈等密度影,或者均匀性略高密度影,能够进行良好的鉴别。转移瘤在影像学资料中多呈环形强化,或者小结节大水肿,大多分布在皮质髓质交界处,也可以进行很好的鉴别[6]。

综上所述,MRI和CT这两种诊断方式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能够从形态学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并且通过直观信号指标来对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脑部肿瘤进行有效的鉴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裕效,来虹,卢光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多模态医学影像学评估[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2):199-202.

[2]刘梦雨,冯逢,有慧,等.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 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5(16):383-385.

[3]庞厚芬 .MRI在 诊 断 原 发 性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淋 巴 瘤 中 的 价 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87-88.

[4] 韩波,邵纬,韩增磊 .survivin和caspase-3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5-17.

[5]张体江,吕粟,月强,等 .脑内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0,25(9):994-998.

[6]花焱,田树平,王占宇,等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43-1544.

论文作者:吴承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吴承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