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收藏“人力车”_黄包车论文

版画集《黄包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包车论文,版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包车,作为近代中国都市的一种以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首先在上海出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旅居上海的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这种后来称为“黄包车”的人力车,最初称为“东洋车”。米拉引进这种人力车的目的,是要开设人力车行,进行营业。米拉向法租界公董局申请,于1874年3月24日,得到法租界公董局颁发的第1号人力车营业执照,允许开设人力车行。因这种人力车的坐位造型犹如包厢,上面还有篷帐,当时规定车身一律涂以黄色油漆,以示醒目,便将这种人力车俗称为“黄包车”。在近现代上海,自1874年启用黄包车算起,至1949年旧中国的近八十年间,拉黄包车的车夫,都是社会最低层的穷苦劳动者。

1938年,德国纳粹政府对居住德国的犹太人实行灭绝人性的法西政策,先是对犹太人打砸抢,使其破产,然后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大量残杀。其中有一位1910年出生于德国的犹太画家布洛赫,经过种种苦难周折,逃出集中营,并在1940年5月逃到中国上海。

布洛赫家境清贫,出生不久,父母双亡,靠祖母扶养,相依为命,自幼与普通劳动者有着同命运的共通感情。他逃到上海后,曾经在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华德路(今长阳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等处居住过,与上海的居民相处得很融洽,并且根据其原名D.L.BLOCH谐音取了个中国名字“白绿黑”。他在上海期间,一直用“白绿黑”名字开展活动。

白绿黑在上海,能很快随乡入俗。他勤奋创作的木刻版画、水彩画等大量作品,是以上海的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尤其是很关注同情黄包车夫的生活,以质朴的木刻版画艺术样式,创作了许多描绘黄包车夫生活的木刻版画,从中选出了六十幅,于1942年,由上海太平书局用中文,以《黄包车》为书名,出版了狭长型32开本木刻的版画集。如此专以中国上海的黄包车夫为题材,以《黄包车》为书名的木刻版画集,在中国美术史上可谓首例。

木刻版画集《黄包车》的作品,都是黑白版画。画家熟练地驾驭圆刀、三棱刀、平刀等木刻刀,以线刻为主,结合块面处理,物象刻画基本写实,人物造型适当夸张,简洁、醒目、深沉,倾诉了画家对黄包车夫生活的同情。画家对于黄包车夫生活的观察是深入细致的。作品描绘了黄包车夫生活的各个侧面:黄包车夫大清早就出车;为了生计,风雨无阻地拉车;在公共汽车站,黄包车夫们围着刚到站的双层公共汽车,呼唤着下车的乘客们,希望乘客来乘坐自己的黄包车;黄包车夫们经过一天劳累之后,车友之间亦要聚合一下,彼此拉着空车,慢慢边走边聊,以获得休息和慰藉;有的黄包车夫晚上无家可归,两位车友,将两辆黄包车对称摆好,架木板,铺上稻草,睡上一宿……最后一幅(第六十幅)版画,描绘的是一只草鞋,以此为画集的终结,概括了黄包车夫们每天就是穿着草鞋而奔波,并且在草鞋下方刻着D.L.BLOCH画的原名,作为画家在画中倾诉感情的一种标记。

白绿黑在上海,还联合其他画家,于1940年12月1日至31日,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时代公司展厅举行《六人画展》。1942年12月16日至20日,又在南京路212号上海画廊举行《白绿黑个人水彩及木刻展览》。1943年5月5日至8日,又与在上海避难的其他十三位犹太画家在上海犹太总会举行联合画展。他在上海以卖画为生,虽不富庶,但还可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白绿黑于1946年,在上海娶了位耳聋的中国姑娘为妻,恩爱相伴,育有二子。1949年,白绿黑阖家迁美国,定居纽约,仍以卖画为生。他在美国,主要创作版画(以石版画和铜版画居多,其次为木刻版画),并经常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兼作实用美术设计。他的实用美术设计水平颇高,曾应美国总统克林登·约翰逊夫人之邀,为白宫设计全套瓷器有两千余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犹太人在上海历史的许步曾先生,于1992年8月,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之邀,前往参加“犹太人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得悉白绿黑还健在,仍居纽约。之后,许步曾与白绿黑有书札往来。白绿黑一直深情怀念着他的第二故乡——中国上海。

标签:;  ;  ;  

版画收藏“人力车”_黄包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