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放化疗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论文_谭娟1,阿布力克木·吾布力2,姚春慧1,张沁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放化疗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论文_谭娟1,阿布力克木·吾布力2,姚春慧1,张沁1

(1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新疆 喀什 844000)(2新疆喀什叶城县人民医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疗效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治疗的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记录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和肿瘤最大径。结果:经2~3周治疗后的ADC值(1.36±0.13)×10-3mm2/s与治疗结束后的ADC值(1.52±0.21)×10-3mm2/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ADC值(0.79±0.06)×10-3mm2/s,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肿瘤的最大径(0.77±0.32)cm明显小于治疗前肿瘤的最大径(4.93±0.72)cm,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放化疗的早期与最终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宫颈癌放化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肿瘤最大径;表观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99-02

目前,宫颈癌已成为我国女性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因不同个体差异会导致放化疗的效果与敏感性,所以对宫颈癌放化疗患者治疗前进行评估十分重要[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根据组织内的水分子扩散状态,反映出组织微观生物学的状态,并间接的反映出组织生物学的变化[2]。本研究选取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对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析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肿瘤大小与ADC值变化程度及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的预测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l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就诊我院的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年龄24~66岁,平均(48.5±3.6)岁;腺癌2例,鳞癌38例。所有宫颈癌患者均通过病理确诊,无法采取临床手术治疗,以放疗治疗为主,放化疗前未采取任何的治疗方法。

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检查时间与方法

利用西门子1.5T avanto超导型MR成像系统,Torsopa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层厚6mm,层距1mm,矩阵320×22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层厚5mm,层距1mm,矩阵128×128,扩散敏感梯度取b取0、1000s/mm2,弥散方向R=2,轴位成像。测定放化疗前、放化疗后2~3周及放化疗结束时的ADC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算采用t检验,计量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2~3周治疗后,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中有4例肿瘤消失,33例肿瘤明显缩小,4例肿瘤大小无变化;治疗结束后,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中有11例肿瘤完全消失,28例肿瘤明显缩小,1例肿瘤大小无变化。

经2~3周治疗后的ADC值(1.36±0.13)×10-3mm2/s、治疗结束后的ADC值(1.52±0.21)×10-3mm2/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ADC值(0.79±0.06)×10-3mm2/s;治疗结束后肿瘤的最大径(0.77±0.32)cm明显小于治疗前肿瘤的最大径(4.93±0.72)cm,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常规磁共振检查仅能对肿瘤的大小变化进行监测,预测与评估放化疗治疗后的早期疗效并不敏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在肿瘤的大小变化前发现肿瘤的病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利用ADC值的弥散加权成像量化指标进行表达,使ADC值作为一个放化疗中较为理想的预测因子[3]。相关研究发现,接受治疗后的肿瘤组织ADC值明显升高与其治疗后的肿瘤生长速度减慢、消退相关,因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在早期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2~3周治疗后,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中有4例肿瘤消失,33例肿瘤明显缩小,4例肿瘤大小无变化;治疗结束后,4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中有11例肿瘤完全消失,28例肿瘤明显缩小,1例肿瘤大小无变化。经2~3周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的AD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结束后的肿瘤最大径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这提示在治疗后2~3周的ADC值已明显升高,在治疗结束后肿瘤的大小变化较明显。结果表明:ADC值在放化疗的早期与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肿瘤逐渐缩小,治疗结束后的ADC值持续升高,肿瘤的最大径缩小程度显著,证明ADC值变化时间早于肿瘤体积变化[4]。

相关研究发现,ADC值的变化幅度可作为宫颈癌放化疗后是否残留病灶的判断指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人体无害,因此可以反复的检查,重复的测量ADC值。通过监测ADC值的变化程度,对肿瘤放化疗的敏感性进行早期的监测,并预测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我们可以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利用早期的ADC值变化程度对宫颈癌放化疗后不敏感时进行预测,及时的改变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治疗。

总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都可用于放化疗后对肿瘤敏感性的早期监测,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预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放化疗的早期治疗效果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生,陈志军,汤日杰,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子宫颈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11):729-732.

[2]朱宏,朱莉,韩世愈,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4,28(6):519-523.

[3]权晓华,王亚妮,乔红梅.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预测宫颈癌放射敏感性中的应用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9):76-77.

[4]雷宏伟,高岩.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3):2749-2751.

论文作者:谭娟1,阿布力克木·吾布力2,姚春慧1,张沁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放化疗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论文_谭娟1,阿布力克木·吾布力2,姚春慧1,张沁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