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投入问题_农业论文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投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农业投入问题是经济决策部门遇到的基本难题之一。在市场价格机制自发引导下,经济资源往往流入利润水平比较高的非农业部门,农业投入不足是经常现象。农业投入不足会加剧食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引起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又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合理引导经济资源投向农业部门,是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受土地、气候及人口众多的制约,即使经济资源全部投向农业部门,人均食品供给也很难大幅度增长。因此,在处理农业投入问题上应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使经济资源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一、我国农业投入呈相对下降趋势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投入却呈相对下降的趋势。

(一)农业投入相对下降。

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下降。

1980年以前,我国农业基建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基本都在10%以上,此后,随着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发展,这一比重逐年下降,由1980年的9.1%下降到1993年的3.5%。请看图一。

图一:1980年以来农业基建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比重变化情况

2.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GDP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资金由1978年的150.7亿元增加到1993 年的441.4亿元。尤其是“八五”时期, 在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支农资金有了较大的增长,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达2598.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5.1%,高于同期财政收入14.1%的年平均增长幅度。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3%下降到1993年的1.3%。请看图二。

图二:1978年以来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3.农业生产资料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

对农业的投入并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投入,即生产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农业生产资料。如果仅仅有资金投入而没有相应的物资供应,那么资金投入反而会加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紧张,促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衡量农业投入多少的重要指标,请看图三。

图三:1978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1978—1993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年产值绝对额由293.7 亿元增加到1355.6亿元,但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6.9%下降到2.6%,16年时间共下降4.3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 在整个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农用工业没有随之同步发展,呈现相对萎缩状态。

(二)农业投入下降是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

农业投入不断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而主要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由价格机制引导资金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根据利润水平的高低,社会行业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的竞争性行业,第二类是低于平均利润的基础性行业。前者由于利润率较高,社会资金比较容易流入,而后者由于利润水平较低或保本微利,社会资金则难以流入。如图四所示,农业和农用工业是属于低于平均利润的行业。农业之所以不能获取平均利润,是因为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首先,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而且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很大制约。其次,收益递减规律使农业投入/产出比例不断下降。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农业发展基本上是在土地减少的条件下增加农业投入,收益递减现象比较明显。据统计,“三五”时期,每增施1吨化肥可增产26吨粮食;1991—1993 年期间,每增施1吨化肥只能增产不到5吨粮食。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农业资金收益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金会自发地投向收益率比较高的非农业部门。

图四:不同利润水平行业示意图

二、农业投入不足会引发高通货膨胀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即使保证正常的农业投入,农产品供需之间仍存在一定缺口。如果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供需缺口就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引发高通货膨胀,造成经济波动,影响社会稳定。充分认识农业投入不足给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深入探讨农业投入问题的基础。

(一)农业投入不足会引起农产品严重短缺。

农业属于资源约束型产业,土地资源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要在仅占世界7 %的土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基本矛盾。而且,这种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还呈激化之势。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太大,虽然人口净增长率并不高,但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左右,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另一方面,土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据统计,1959年后的30年间,我国耕地年均减少800万亩, 使得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59年的2亩减少到1994年的1.2亩。在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绝对量却增长很快,1985—1993年,我国粮食年均增长1.34%,人口年均则增长1.51%,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粮食(包括由粮食转化的高质量食品)需求量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居民消费支出中有50%用于食品消费需求,农产品供给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即使保证正常的农业投入,农产品供给缺口仍难以缩小,如果正常投入不能保证,则农产品供给会出现严重短缺的情况。

(二)农产品供给不足会引起高通货膨胀。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条件下,农产品供给不足必然会引起食品价格上涨,其中,粮食供给不足又是推动食品价格上升的初始因素。而食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会通过人工成本带动工业品生产成本的加大,另一方面引导农业以更高的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形成通货膨胀。1978—1995年食品价格、零售物价增长指数比较图(见图五)就很直观地表明了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995年为预测数)。从图五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农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引发高通货膨胀。

图五:食品价格指数与零售物价指数比较

(三)高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大幅度波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粮食供给严重不足会导致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从而引发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会降低公众的实际生活质量,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会减少投资,实行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又会造成很多企业资金紧张,大量的在建项目不能及时投入生产,工厂开工不足、停产或倒闭,从而会使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使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图六: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三、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和政府农业投入重点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是管理和调控弥补市场价格机制的不足,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使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政府加强对农业投入,以增强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保证农业投入稳步增长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1.在农业投入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同心协力。近年来,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农业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因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如有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的地区,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粮食越丰收地方财政补贴支出越多,因此对增加农业投入的热情不高,自觉不自觉地把资金用于本地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项目上;而缺粮地区,由于发展粮食生产条件差,增加投入的效益不好,也不愿增加农业投入。对此,应采取措施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责任,使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农业作为重点产业,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优先安排,以保证农业的正常投入。

2.贯彻、落实《农业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种状况不利于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加以改变。应根据农业投入周期长、存在滞后效应的投入产出规律,以及农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国家财力增长的可能,确定一个稳定农业投资战略,并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农业投入政策的贯彻、落实。

3.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目前,我国农业投入缺口较大,国家和农民尽最大努力投入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其它措施加以弥补。例如可考虑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农业,这个办法有的省已经开始实行,值得借鉴。此外,根据目前耕地占用税较低、不足以限制滥用耕地的状况,应适度提高耕地占用税或开征耕地占用税附加并专项用于农业。这样,在不增加国家投入的情况下,既可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又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政府农业投入的重点选择。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加强对农业投入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自然资源的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的投资大,直接经济收益低,集体和农民无力负担,国家必须进行直接投资建设。对于某些有一定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又较大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可以实行财政贴息的办法,引导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建设,以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缓解国家资金投入压力。

2.支持和发展农用工业。

政府加强对农业投入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通过供给农业生产资料如农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以及其他农用物资实现的。如果农用工业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业生产资料,那么,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就不能很好实现。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农用工业一般来讲是低利润行业,这些企业的建设资金及经营资金并不能完全从资金市场取得,国家必须进行扶持。国家每年的直接基本建设支出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农用工业建设,国家政策性金融部门要对农用工业的建设资金及经营资金进行支持。只有农用工业充分发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才能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用工业由于其产品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这些部门的利润水平往往很低甚至亏损。国家财政对农用工业的政策性亏损予以适当补贴是促使农用工业正常发展、为农业增产提供足够农业生产资料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国家对供应城市居民基本口粮的粮食部门的政策性亏损也应给予适当补贴。

3.扶持和推广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资源紧张,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潜力不大。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主要途径是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上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这就要求增加对农业部门的科技投入。通过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来加快农业发展。国家加强对农业科研部门的建设,加强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要逐步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

四、科学确定农业投入的合理界线

要保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但是,增加农业的投入并不意味着对农业的投入越多越好。一定的经济资源只有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才能使总体经济效果达到最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强化农业投入的同时,还必须科学地确定农业投入的合理界线。

(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确定农业投入合理界线的基本原则。

确定农业投入的合理界线,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陈云同志“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经济思想。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既是经验之谈,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图能详细地说明这一点(请看第37页图六)。

在代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曲边三角形ABC中,CA 代表经济资源全部用于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农产品;CB代表经济资源全部用于非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非农产品及服务,CB>CA。假如初始资源配置点在D1点,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CCF,非农产品供给量为CH。 现在想增加农产品供给量,将资源配置点从D1点移向D2点。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CE,增量为FE;非农产品供给量为CG,减量为GH,GH>FE。这就是说,经济资源从非农业部门向农业部门转移,转移成本比较高。反过来,如果初始经济资源配置点在D2点,将资源配置点由D2点移向D1点,那么农产品将减少EF,而非农产品将增加GH,也就是说,经济资源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转移成本较低。这也是在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人们不愿意将经济资源主动投向农业的原因。

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我们增加对农业投入,可以增加一定的农产品供应量。但是,即使我们把所有的经济资源全部用于农业,农产品的供给量也只能达到最大供给量CA,增量FA十分有限,不可能无限增加。农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长期问题。因此,“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经济思想是确定我国农业投入合理界限的基本原则。

(二)增加农业投入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应高度统一。

增加农业投入,保证众多人口有饭吃,这是促进经济正常发展,保证社会安定的基础。但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更主要的任务是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否则,我国就永远不会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所以,增加农业投入一定要与国家工业化进程高度统一起来。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史就是一部工业化史,这从统计资料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从图七中我们看到,建国初期的1952年,农业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例为60%左右,到199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左右。如果我们不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不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那么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受到损害。一个社会,农业部门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越高,这个社会经济的总体质量就越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从吃饭型经济向大量增加非农产品消费型经济转化的过程。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比较低的,请看图八。

图七:我国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图

图八:不同国家经济结构比较

从图八中我们看到,90年代初期,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其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低于5%,而我国还占20%以上。所以, 在处理农业投入问题上不能过分强调增加农业投入,应使农业投入的增加与加快工业化进程高度统一,使国家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高度统一。

(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之比应为1:3左右。

根据国情及历史经验,我国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与非农产业增长速度之比应为1:3左右。 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高于农业部门增长速度是正常的,是符合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要求的,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增长速度应保持合理比例。我国人力资源充足,非农业经济资源相对丰富,又可以大量引进国外投资,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保持年平均增长20%以上也是可能的。但我国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4—5%,其中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3%。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太快,势必造成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引发高通货膨胀。所以,为了使高经济增长带来的高通货膨胀不超过居民的承受能力,在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控制的前提下(从长期来看,年平均增长7.2 %的速度是相当高的速度,这样经济总量每十年就可以翻一番),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增长速度之比应以1:3为宜。 按上述比例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分配经济资源就大体上可以保持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我国人民不宜追求高饮食消费。

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增长比例,可以缓解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约,我国人民没有条件吃得太好。即使将现有的经济资源全部用于农业,人均农产品供给量的增长也非常有限。我们不应该为了增加十分有限的一点农产品供给而把经济资源过量用于农业部门,从而损害国家与人民的总体利益与长远利益。1981年,陈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经济工作的另一个大方针:一、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国家还有余力进行建设。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这里就包含着一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太多,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

标签:;  ;  ;  ;  ;  ;  ;  ;  ;  ;  ;  ;  ;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投入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