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设计的几个问题论文_吴林燕

身份证号码:36242119841104XXXX

摘要:随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生态透水路面被提出来了。这种路面有助于城市气候的调节、地表温度的降低,进而能对城市“热岛现象”有所缓解,促使城市降低污染、减轻洪涝。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几个透水路面设计问题。

关键词:设计;透水路面;问题

透水路面指的是在面层、基层乃至土基,通过使用空隙率高、透水性好的材料,在确保路面一定强度与耐久性的基础上,让雨水可以直接进到路面结构中,并借助带临时贮水功能的基层,迅速渗入土基或进到路面中的排水管而被顺利排除,以还原雨水到地下、处理地表径流等。但针对透水路面设计,尚未明确提出设计原则,有时这种路面并不适合某些基层设计,所以很有必要进行透水路面设计的研究。

1 简介透水路面面层

面层、基层、垫层构成了透水路面结构。如果面层为路面砖预制结构,则在面层与基层间,还应进行找平层的设置。

其中面层包括以下二大类:透水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预制路面砖。其中前一种仅含少量或不含细集料,且强度与透水系数均足够,这种面层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强度高、施工快,能承担轻型类的交通。而后一种一般包括透水与非透水砖。其中透水砖指的是材料有透水性,而非透水砖指的是通过砖与砖间的空隙或预留的砖孔洞实现透水。预制路面砖面层适用于校园、公园、广场等非交通道路、步行街、人行道等。

2 分析透水路面基层

透水性路面使用的基层材料,除了强度适当外,透水性也应较好。通常基层材料为具有良好透水性的碎(级配)砾石。这种碎石的粒径最大都应比基层厚度的0.7倍还小,且不能在53mm以上。为了方便应用,文中均选用常见的集料,即连续级配位于5~25mm范围的碎石,且以46%为空隙率。按基层厚、排水方式与溢流,可将透水路面划分为下述结构方式:

2.1 蓄水能力小的透水路面

透水基层与找平层组成了这类透水路面基层,且透水基层的空隙率较大,但厚度小,透水能力很强,适用于降雨量不大、土基透水性强、承载力高的区域。适合庭院路、广场、停车场、非机动车道、步行街、人行道等地方使用。

2.2 蓄水能力大的透水路面基层

土工织物、蓄水基层、找平层组成了这种基层,且蓄水层较厚,空隙率不大。如果降雨量大无法及时排出,则可在基层储存部分雨水,以防路面有积水出现。在降雨量较大时,可以采用这种基层,能一边蓄水,一边排水。在蓄水层下,为土工织物,用于确保土基承载力,避免地下水源被污染。

而土工织物主要包括透水型与非透水型这两种防渗土工布。如果土中的砂含量大,即砂土,渗透能力一般,且渗透下雨水后,也不会导致承载力大幅降低或污染出现。此时,则可通过透水型织物,以便将承载力提高。而针对既要将承载力提高,又要避免污染出现的情况,则应选择非透水型织物。

2.3 带溢流功能的透水路面

(1)这种透水路面土基能渗透且有溢流结构,通过这类基层,能暂时将透过的雨水储存起来,再加以渗透。透水型织物、碎石层、找平层组成了储水层。如果降雨量不大,土基具有很大的渗透系数,则水能直接向地下渗透,而不对其承载力造成影响(也不污染地下水)。如果降雨量较大,蓄水基层已被雨水完全充满,水位比内设的溢流管管口高,则可经过溢流管将雨水排出。文中以φ10为溢流管直径,结合基层厚确定高度,要比基层厚小15~20cm。同时沿路面纵向、距离机动车道较远的地方,均匀进行溢流管的布置,并结合设计的土基与面层渗透系数、降雨量,合理确定溢流管数及其间距。

(2)土基无法渗透且有排水溢流结构类型的透水路面:这类基层能长时间将基层中的雨水储存起来,并将非透水型土工布,放置在土基与基层间,使雨水无法直接渗入地下,而经过其中的地下管道加以排出。降雨量不小、可能污染水源、土基渗透系数不大、渗水后土基承载力不高的地方适合采用这种基层。

2.4 结构具有周边溢流能力

(1)因为透水路面在停车场现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带周边溢流功能的透水路面势必要能承受轻型车辆。为了提高路面强度,则定会降低透水能力。如果降雨量不小,透水路面无法及时将雨水全部排掉,则为了防止路面积水出现,则宜选用周边溢流这种结构。

在透水路面四周,面层选用厚度一定的开级配碎石,直接通过坡度一定的土基来支撑下面,并将土工织物设在土基上,以便将其承载力增强,基层整体类似一个蓄水池。如果雨水过大,则能从四周,以溢流的、形式直接进入这种蓄水池,然后将其排出,避免路面积水出现。

(2)带溢流功能的非透水路面,以前的路面一般没有透水能力,溢流结构的面层为透水路面砖铺设的,且设计标高和非透水路面一致,既美观,又有承受轻型车辆的强度,但无法承受重型荷载,抗冲刷碎石均匀地组成基层,该结构与边沟类似,排水能力十分理想。如果下雨,则雨水会从透水路面四周的溢流砖结构排出。

2.5 设计基层厚度

若透水路面有蓄水基层,则设计蓄水基层厚的方法具体为:

(1)设计按所选的SCS径流曲线量与降雨量P,算出有用面积径流增量(ΔQc)。

(2)按公式(1)算出蓄水层深dp

(1)

其中:dp表示蓄水基层深;ΔQc表示有用面积径流增量;而R为Ac与Ap的比。

而Ac(m2)表示该区域内雨水能产生的径流面层;Ap(m2)表示透水混凝土连锁道路表面积;P表示设计的降雨量;F(m/h)表示所测的砂过滤速;T(取2h)表示有用蓄水层具有的填充时间;Vr(取0.4)表示蓄水层孔隙率。

(3)按公式(2)算出允许的最大蓄水层深

FTs/Vr=dmax (2)

其中:dmax表示蓄水层最大深度;Ts(取72h)表示允许的最大储存时间。

且dp应不大于dmax,且至少比季节地下水最高水位高0.6m。即:

3 分析透水路面土基

以前的路面不透水,部分路基在内部进行了排水系统的设置,即便有水流入面层,也会被排水系统排出,而不会损害土基。因此,硬化的传统路面土基仅需与压实度标准相符,即承载力足够即可,再无别的要求。但这并不适合透水路面,这种路面的渗透土基要满足以下需要:

①渗透性高;②饱水冻胀不大;③承载力足够、较少损失饱水承载力。

很多因素均会影响上述需要,但为了方便大规模应用,使各种需要被满足,文中提出重点控制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即黏土含砂量。土基的冻胀度、承载力、渗透性均直接由含砂量决定,而有关实验也验证,满足以上需要的土基含砂量最小为62.5%。如果含砂量大于62.5%,则应改进构造,比如,通过土工布等加固土基,以便将其承载力提高。

上述需要适合透水的土基,如路基土黏土不透水,则可换填处理路床底的部分土基,并按降雨大小、最小冻深、材料渗透系数等确定处理深度,也可将不透水层铺设在土基上,收集透过面层的雨水至排水管道,再将其排出。

4 结 语

总之,在设计透水路面时,应充分了解其透水机理,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在实现透水的同时,考虑美观、防冻、强度等方面。通过透水路面,能有效处理降水资源,使雨天行走更加舒适,还有助于环境温度的调节、城市内涝的减少。这些均与当下节约型、环保安全型社会的建设相符。

参考文献:

[1]初涛,韩冰,徐永嘉.城市人行道透水性路面及其透水面层材料[J].中国建材科技,2014,23(04):68-70.

[2]蒋玮.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的组成设计与功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1.

[3]赵亮.城市透水铺装材料与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

[4]雷丽恒.透水性道路用生态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7.

论文作者:吴林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透水路面设计的几个问题论文_吴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