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理论的争论_哲学论文

论哲学理论的争论_哲学论文

论哲学理论的论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1999 )-02-007-06

哲学理论是在哲学家独立思考基础上所引发的不同哲学观点的争论中发展的。因此,哲学史从全面的意义来说,就是不同哲学观点,不同哲学思想的争论史,是哲学在争论中求得发展的历史。

哲学的争论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同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争论;二是不同哲学理论体系之间的争论;三是同一哲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的争论。

一、不同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争论

不同的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争论,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以及从属于此二者斗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和争论从哲学开始形成时就一直存在,从来没有止息,而且还将继续下去。但是,随着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不断胜利,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反对已从以往的公开形式转向为现代的较为隐蔽。即在现代,有些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力图通过取消和否认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这个根本问题,来取消和否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他们的目的实际上是反对唯物主义,特别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掩盖他们自己的唯心主义实质。他们虽然在口头上宣称要取消或否定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这个所谓的“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但是他们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实际上又根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只不过是用一些新的或被他们故意歪曲而弄得不确定的术语唯心主义地回答这个问题罢了。

然而不管斗争和争论的形式发生什么变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仍然是一切哲学斗争和争论中最基本的方面,并统摄和影响着哲学的其它方面的斗争和争论。从这个意义来说,即从基本方面说,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还是能够成立的。问题在于,过去把这一说法简单化。这种简单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哲学上发生的一切斗争和争论都不适当地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这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实际上,唯物主义阵营内部、唯心主义阵营内部都充满着不同体系、不同观点的斗争和争论。二是,对哲学斗争本身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把斗争理解为脱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对立。其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除了有对立的一面以外,还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面。正如列宁所说,唯心主义同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的一个花朵,是被直线化、片面化、僵化了的人类认识圆圈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比较和斗争中,可以吸取唯心主义所包含的某些成果,从而有利于自己走上更高的形态,形成哲学史上螺旋上升的曲线。三是,乱贴标签,不作具体分析,把历史上的哲学家简单归结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实际上,在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某一哲学家可能某些哲学思想是唯物的,某些哲学思想也可能是唯心的;某一阶段的思想是唯物的,而另一阶段的思想也可能是唯心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果不做全面的分析,简单地归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必然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推动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互相对立的回答以后,双方便采取了相互批驳,互相提出迫使对方难以按其原有观点来回答的问题和例证,以说明自己的“正确”,而斥责对方的“荒谬”,迫使对方对自己原有的论点必须进行加深认识,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向前跨进一步。一种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的出现,都是同各自对方对自己方的既有理论形态的弱点和错误,往往是准确、深刻的揭露相联系的,是以克服既有理论形态的弱点或错误为目的的。对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来说,它自己试图建立新的东西来否定和取代唯物主义的东西,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但确实又在唯物主义存在弱点和错误的地方,以唯心主义方式获得片面的深刻。对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来说,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又必然要回答唯心主义给唯物主义提出的难题,从而刺激唯物主义必须向前发展。比如17、18世纪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反映,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的天启观念,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它不理解认识中的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把人的认识简单地看作是照镜子式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这一缺陷被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抓住,认为这样一种观点是对人本身的忘恩负义。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家却在唯心主义抽象思维的范围内系统地阐明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并企图说明从感性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是他们在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其中,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对绝对观念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他建立了范畴推演的逻辑体系。黑格尔是在唯心主义范围内最充分地发展了主观能动作用的哲学家。唯物主义如果不能克服自身的消极直观的缺点就不能战胜唯心主义,也不能发展自己。在这一方面,费尔巴哈进行了初步的努力,相对于先前的机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创立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他说:“如果一切都被归结为客体的印象,象冷酷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所假定的那样,那么畜类也可以成为物理学家,甚至必然成为物理学家了。”[1](P89)费尔巴哈认为:“自我不仅是某种能动的东西,而且也是受动的东西”,[1](P91)即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因此,主体对“任何外部的规定归根到底同时是自我规定,所以对象本身不过是成为对象的自我。”[1](P89)然而费尔巴哈还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能动性的根据,还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因而他还没有能从根本上摆脱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的局限。后来,这一局限的彻底破除,才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其次,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和争论中,它们之间不仅通过相互批驳、相互刺激,促使双方在认识上向前发展,而且通过吸取对方有用的观点和资料,取长补短,在认识上丰富和发展自身。例如,老聃的“静观”“玄览”否认人的直接感知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但他认为,认识者要排除主观成见和外界其他事物的干扰,发挥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积极作用,这又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因此到了唯物主义者宋荣、尹文那里,在否定了这种认识方法的唯心主义基础之后,将它变成了唯物主义的“虚一而静”的认识方法,到了荀况手里,更在宋荣、尹文的基础上,把这种主张认识者应保持“虚”与“静”的认识方法,加以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和阐发。在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中,主张观念旧根到底是天赋的,这是对笛卡尔基本立场的坚持,但同时又认为天赋观念并不是现实的,而是潜在的,需要后天加工琢磨才能显现,这又是对笛卡尔观点的修正,即向唯物主义的某种靠近。莱布尼茨之所以能这样做,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某些成就。唯心主义过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不对的,但是它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则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一开始比较强调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9世纪后半叶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经济决定论”,这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但是这一批判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薄弱环节的重视。所以恩格斯在晚年专门花了一些时间予以说明和解释,强调和发挥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在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了它的战斗力。

二、不同哲学理论体系的争论

哲学家们在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就唯物主义派别而言,在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前提下,对物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基本类型来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就唯心主义派别而言,在坚持精神第一性的基本前提下,对精神的不同理解,也形成了不同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就基本类型来说,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除了唯物、唯心的各种基本形态以外,还有以第三种派别相标榜的二元论的各种形态。另外,作为从属于唯物、唯心斗争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许多唯心主义流派往往具有形而上学倾向;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中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形而上学性。从辩证法的基本形态来说,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种历史形态。

另外,哲学基本问题除了第一方面的以外,还有受第一方面制约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中的诸种环节的不同回答和不同理解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和流派。比如,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与比较彻底的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以及经验论唯物主义与经验论唯心主义的对立,直观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等等。

在回答和表征哲学基本问题的因果关系,必然与偶然、必然与自由等具体关系问题上也产生和形成了各种理论和流派,其中贯穿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矛盾运动和对立。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般具有决定论思想倾向,唯心主义感觉论、唯意志论哲学则具有非决定论思想倾向。

总之,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唯心的对立和斗争,但是唯物、唯心的不同形态与辩证证、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理论、经验论;决定论、非决定论等的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哲学理论体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彼此“贯穿”,相互“交织”。因此,不同哲学理论体系之间的斗争和争论,在某一相同点组成联合,又在某一相异点上发生对峙,从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在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就常常抓住经验论的缺陷将唯物主义连同主观唯心主义一道加以批判。比如,柏拉图在批判普罗泰戈拉时就把他与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以及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相提并论;休谟被他同时代的正统经院哲学家指责为无神论者和唯物论者;黑格尔曾把贝克莱、休谟看成培根、洛克的合法继承人;罗素、摩尔也曾因为倡导常识而被新黑格尔主义者叫做朴素实在论者,等等。同样,在批判柏拉图主义的过程中,来自唯物主义阵营的,如原子论派、前期的亚里士多德,和来自主观唯心主义的犬儒派的代表人物安提西亚也在否定超验的理念论问题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又比如,康德受休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非决定论思想。他认为自然本身并无因果关系,它是人们用以整理自然界的一种先天的“悟性”形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自然规律是单纯的约定”等等。他的这一思想不仅遭到了来自神学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批判,而且遭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和辩证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如此等等。

如何从哲学发展的角度来正确认识不同哲学理论体之间这种“联横”“合纵”式的斗争和争论呢?

首先,不同的哲学理论体系对另一哲学理论体系的某种缺陷或错误的共同批判,可以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揭示这种缺陷或错误的根源,从而有利于哲学思想的发展。比如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黑格尔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进行的;费尔巴哈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的角度进行的。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尽管是唯心主义的,但却是很深刻的。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对不可知论的批判也是机智的。而这些批判的优点和不足,都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深化到从实践角度根本驳斥不可知论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提出了理论要求。

其次,某一哲学理论体系对不同哲学理论体系的某种共同缺陷或错误的批判,可以揭示这些不同哲学理论体系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环节,可以从中获得哲学发展的启示。比如,在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常常把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连在一起加以批判,这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主观唯心主义往往是从旧唯物主义中发展过来的。旧唯物主义比较强调客观对象的感性直观的意义,过份依赖感官的报告。历史表明,狭隘的经验主义虽然开始时可以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相结合,但这种结合是最终维持不下去的;因为单纯的经验非但说明不了世界的客观性,反而只能表明世界不过是人的主观感觉的不同组合而已。在哲学史上,普罗泰戈拉继承和捍卫了赫拉克利特那种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感性哲学,并把它推向了极端,认为确立事物存在和非存在的标准只能在感性世界中去找;感性事物乃是可以显现于人的感官中的东西,因此归根到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 这样普罗泰戈拉就从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中,唯名论认为个别感性事物才是第一性的,而类不过是用来标记个体的人为符号,因而没有实在性。它立足于感性的现实世界,具有唯物主义性质;但是它片面强调事物的感性意义,拒不承认感觉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因而最终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反而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英国十七世纪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走向极端,变成了贝克莱、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也是这一方面的一个极好的例证。这说明经验论唯物主义必然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上述二者连起来加以批判,这就深刻暴露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反面说明唯物主义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超越旧的形态,就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对事物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须象辩证唯物主义那样,对事物从实践去理解,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去理解。

最后,不同的哲学理论体系在许多不同方面的争论和斗争,形成了哲学认识系统中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张力结构,为人们哲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所谓张力结构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由互相对立的因素构成的一种互补结构。这种互补结构是人们能动地把握外界事物不可缺少的功能原则。哲学认识的张力结构,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因素构成,这就是认识的两极性和双态性。单极性、单态性只能形成一种拉力,两极性、双态性才能形成一种张力。哲学的张力结构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经验论与唯理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理性与非理性,等等。哲学认识的张力一方面表现为上述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表现为两者的往返流动和相互转化。一个哲学理论体系离开一个极端时,就开始向另一个极端靠近。因此,每一个哲学理论体系都是某一方面两极的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综合物。这种综合,本身就包含着某种创新、发展,都是对每一极片面性深刻的吸取和改造。正是在这样一种由多方面构成的张力结构中,才使人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理论的发展获得了内在的动力。

三、哲学理论体系内部的争论

哲学理论体系内部的争论,这种争论的目的,不在超越原有理论体系的框架,而在于根据新的思想条件和要求,对发展了的科学认识和文化成果进行审视,对自身的理论予以论证,丰富理论的内容,并获得某些新的具体形式,“推陈出新”。因此,哲学理论体系内部的争论是应用该哲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性原则,使理论体系如何得以完善,如何推广一种哲学传统的争论,即如何使该体系的基本原则扩展到哲学问题的各个方面去的争论。这种哲学理论体系内部的争论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围绕着某一哲学理论体系的主导原则贯彻得是否彻底问题上而发生的分歧和争论。拿休谟与贝克莱的争论来说,休谟和贝克莱一样,面临着关于“认识为何是可能的”这一哲学主题,而且也承认并接受了贝克莱解决问题时假设的基本前提,即“认识的唯一对象只能是我心中的感觉观念。”正是基于这一本质上的一致性,休谟才走着与贝克莱同样的哲学路线。与后者不同的是,休谟比贝克莱本人更严格地遵循由贝克莱的基本假设所决定的逻辑走向思考。因此,这就使他能够克服贝克莱本人时常在逻辑的选择和常识的选择之间表现出来的摇摆性,把经验主义推至极端,亦即逻辑上的终点。这表现在,贝克莱还羞羞答答地承认,存在着感知观念的“心灵”或“自我”(即主体),然而,由一切知识皆源于个人心中的感觉观念这一孤立前提出发,在逻辑上恰恰只能得出既否定主体也否定客体的结论。我们在唯理论哲学家之间,在罗素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之间,在皮尔士与詹姆士、杜威等哲学家之间,亦可发现类似的情况。

又比如,围绕着某一哲学基本内容的理解而引发的分歧和争论。西方科学哲学以科学整体作为对象,它对科学的性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各门科学的结构和程序,以及科学的发展等加以研究。围绕这些内容,其内部不同观点竞相争姘,两两对峙。逻辑实证主义把科学哲学视为“经验科学知识论”,注意从静态角度考察给定理论的基础、理论的结构和确认程度,从科学的结构分析中去寻找理论的意义。他们研究的重心在科学理论的辩护范围内,只是对给定的理论进行分析澄清和评价辩护,较少涉及科学理论的发现领域。因此,该派比较轻视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论问题,轻视科学如何发展的问题。波普尔的否证论则认为,决不要让你自己被驱使去认真考虑词及其意义的问题,必须认真考虑的是事实和关于事实的断言:理论和假设,它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问题。他主张,认识论中的中心问题来自都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增长的最好途径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研究知识的增长问题,自然要研究人们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把方法论问题突出出来。波普尔把科学方法论归结为证伪主义方法论。因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经验内容丰富的知识,而经验知识的性质在于不完全确实性即有误性,并且这种有误性是可以检验的,科学知识是可证伪的;因此,科学要求知识的内容越丰富,也就是要求它的可证伪程度越高。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尽可能地使知识系统接受严格检验以使它面临被证伪的境地。然而,波普尔把他的证伪方法认作是规范的方法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任何理论都必须按照证伪主义方法接受检验。这样,他就用证伪理论取代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学说。于本世纪60年代产生的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历史主义并不赞同波普尔的观点。库恩认为,规范方法论原则违反了科学的实际历史。科学史上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方法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一定的范式或一定的理论系统并不严格遵守证伪原则。每个伟大科学理论如哥白尼学说在刚出现时都会碰许多反面事例,可以使这个理论被证伪,但科学家并没有放弃这个理论,而是继续研究直到最后确立它。库恩进一步指出,科学家对于理论的检验和选择,没有绝对确定的标准或普遍认同的评价准则。这里不单纯是实验与逻辑、观察与推演等科学问题,而且涉及科学以外的标准。库恩断言,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的动态演化过程,它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心理学是相关的。因而他用范式论取代了波普尔的否证论,从而使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终于从逻辑主义转到历史主义的轨道上来。70年代以后,随着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西方科学哲学又出现了一种综合逻辑分析和历史方法成果的趋势。以D ·夏佩尔为代表的这种新趋势既吸收历史主义者的成果,反对逻辑主义的先天主义,又努力克服60年代革命派的历史相对主义。它力图联系科学实践来进行逻辑的分析,从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各种方法加以综合和系统化。这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再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发展趋势。总之,围绕某一哲学基本内容而产生的不同观点,不同具体哲学形态的争论,从总体上来说,也是哲学探索活动日益深刻化的表现。

再比如,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引起的关于某一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范畴、原理、新的生长点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论。哲学的范畴体系,并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封闭体系,它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它会淘汰一些旧的范畴和原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范畴和原理。原有的得到保留的范畴和原理,也可能需要给于新的理解和解释。哲学总是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过去研究得不够的,有些问题是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新提出来的。以上这些方面,总会引起不同观点的分歧和争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所讨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功能问题、发展途径问题、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价值问题等等都是过去研究得不够的问题。所讨论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问题,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问题,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有些产生分歧和争论的问题是科学发展提出来的。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量子论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大爆炸宇宙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等等。另外,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去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种种问题,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这些讲座和争论极大地补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总之,哲学理论的论争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多角度展开的。不同的哲学基本派别、不同的哲学理论体系,同一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不同的哲学见解之间所开展的种种论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而绘成了哲学史的生动的、丰富的、多彩的画卷,给哲学的存在和发展的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直接的动力。

收稿日期:1999-01-28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哲学理论的争论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