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高新技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中国农业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探讨了在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和运行模式。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现代化机制

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农业技术的长期停滞,经济增长依赖土地资源和劳动的不断投入。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及可投入资源特别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使得技术变革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逐步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劳动资源的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2%的农业大国,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仍面临极其严峻的现实,严重的人口负荷,农业资源的紧缺与利用效率低下以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平衡恶化问题,已经并将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因此,无论是从目前还是长远,除了继续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和实施适度的政策保护以外,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必然是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强大支柱,把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和最经济有效的投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通过最科学的方法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农业高新技术在推动农业现代进程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地应用农业高新技术,不仅遇到技术发明与创新不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农村社会的智力基础、工业物质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程度等方面的制约。

1.1 技术创新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出现具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科技成果,这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与科技投资效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投资分散、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有限的科技资金不能流向最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有优势的研究机构的人才资源、学科积累等由于财力资源不能匹配投入而无法有效组合。此外行业封锁、重复立项,也影响了现有宝贵科技资源的投入效率,从而直接导致创新的不足。再有就是队伍不稳,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的流失严重。

1.2 缺乏技术替代的动力

客观上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资本,无法将新技术引入自己的生产之中,主观上对技术选择的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与政府根据偏好所作出的技术选择相比,在市场经济下,作为市场主体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有时更具有理性。行为准则的利益最大化驱使农户必须考虑对科技投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只有当他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调动选择新技术的积极性。从我国的实际状况看,农村出现的农户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非农化趋势和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机制是构成农户冷落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试想对普遍的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更何况是引入高风险、高智力要求的农业高新技术。

1.3 缺乏有效的农业高新技术扩散中介机制

任何科技成果在从简单化的思想概念转化为有形无形的商品之间,都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即技术的扩散过程,高新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从其经济含义来讲,需要通过这种扩散机制努力缩短技术创新时滞,缩短技术发明或专利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而农业技术推广则是促进技术扩散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扩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推广体系的弱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农业推广网络已出现的“钱紧、线断、网破、人散”的危机状况,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有接近1/2的县级和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被缩减或取消,这对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吸纳新技术形成严重的障碍。

2 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从技术的角度看,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前沿科学技术”,“尖端科学技术”;从经济角度看,是指由这样一类科技形成的行业产品和企业,其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科技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产品和行业;从社会角度看,指那些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显著地引起城乡特别是农村社会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组织变革的现代综合性科学技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投入、高效益、高渗透性和高更新换代速度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高新技术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考虑技术特点,同时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体制、投入、创新、推广等一系列问题。

2.1 创新科技体制

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本质属性,创新体制。通过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求得农业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当今世界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首先是技术产业化,一般发达国家在加强科技发明和创造的同时,瓜重视技术的应用作为突出措施。第二是投入集约化,高新技术的竞争除了人才、技术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由于研制的复发性、艰巨性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使技术的前期投入相当高。再从农业科研的固有特点看,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而且由于农民对技术替代缺乏内在动力,再加上技术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全,使得农业科研成果的商品率相当低。因此,科技体制创新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投资体制创新,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并应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拨款的比例,同时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科研资金的来源,强化科学技术在农业开发中的地位;理顺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体制,调整农业科研资金的配置格局,实行归口管理,竞争性基金拨款制度;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通过科研基金使用格局的改革带动并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其次是政府职能创新,整合政府职能,下放、转移部分权力,分离科研机构的社会职能,精干科研主体,同时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切实做到政府行为的适度、合法、规范。第三是科研院所制度创新,要根据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领导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以“科”为本,激发活力,创造良好的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环境。

2.2 完善中介机制

高新技术扩散首先是技术市场的培育,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看,建立技术交易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使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高新技术开发需要新型的技术交易市场相配套,该市场将为科研院所、大学和其他掌握技术成果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交易场所,组织流通渠道,形成技术商品销售转让信息网。其次,大力做好技术引进工作,有必要在我国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扩散点,它集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交流、高新技术博览、高新技术贸易、高新技术扩散及高技术教育为一体,成为国内外高新技术及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既是高新技术成果展示、转让、贸易的基地与中介组织,又是了解、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及成果的桥梁和窗口。再次,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政府科技推广机构和民间科技组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转移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宗旨,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政府科委、科协和科普组织的协调组织下,以乡镇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等为核心融合成一个群众性的科技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其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方面的主体作用,加速高新技术向农村转移扩散。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转变政府行为,即由过去的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为农户的技术选择提供服务转变,以诱导农业技术选择,不仅要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还包括技术咨询、经济咨询、社会服务。使农户及时采用良种和生产技术,减少分散的小农在技术选择行为上的盲目性,加速技术创新和扩散。还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通过政府的有关技术进步的风险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减轻和转移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农户遭遇自然风险损失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而遭遇因技术进步使农产品供给增加而导致价格下跌的市场风险时,可通过有效农产品价格保护,增强农户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要强化对中介机制的政府监督,减轻中介组织对农户的盘剥,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

2.3 构建动力机制

我国现阶段实行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虽然可以做到对现存技术的充分利用,但对可替代的新技术的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而更多地求助于对流动性生产在素的高投入,这种内在性的需求动力不足,对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带来较大的障碍。农业技术进步的意义是打破由缺乏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对农业增长的制约,但要使农户有效地使用不断变革的多元化农业新技术则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化过程,唯有通过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创新,构建农户吸纳高新技术的动力机制,并使这种动力机制具有持久的功效,才能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扩散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要通过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培育成熟的农业技术选择主体。改革以来,政府选择主体被否定后,取而代之的农户主体发育不良,农户获得的技术选择责任和权力,缺乏相应的利益权利保障,责权利不统一。技术选择主要服务于短期经营目标,造成稀缺要素被掠夺性使用,耕地肥力减退,水利设施只用不修,农用固定资产很少重置,技术存量增进缓慢。因此,发育良好的农业技术选择主体是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得以建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成熟的标志是技术选择行为的长期化。使农户真正拥有排他性的利益权利,激励农户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同时,独立的土地产权所具有的产权可转让性,为农户地块调整提供了利益补偿机制,促使土地的规模化集中,减少规模狭小、地块分割造成的技术选择利益的额外损失,强化农户的技术创新意识。

2.4 规范投入机制

科技和教育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更离不开必要的甚至高的投入。但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和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中下水平。进入90年代以来竟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附表)。

目前发达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占GNP比例平均已达到2.9%,发展中国家一般也达到1%左右; 根据世界银行《1992 年发展报告》所列, 1990年教育经费占GNP比例,中等收入国家为4.4%,发达国家为5.7 %,世界平均水平为3.6%,我国与之相比相差甚远,居世界第98位。 就农业投资而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投入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相对于社会总投资所占的比例则也是逐年下降,更不谈其中的物价上涨因素。农业和教育双重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科技尤其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滞后、创新不足、推广因难的直接原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从政府方面讲,首先要加大对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其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还要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身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教育投入的主体。

附表 各年科技和教育投入占GNP的比例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19941995

科技投入占GNP(%) 0.71

0.72 0.62 0.62

0.550.5

教育投入占GNP(%) 2.22.5

2.74 2.54

2.682.42

3 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的间隔期总的趋势是日益缩短。但从科学知识到技术知识,从技术知识到科技发明成果,从科技成果到生产企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环环相扣,且都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特殊性,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生产的季节性;二是农业科学涉及生命科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探索和运用动植物内在活动规律方面,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也更复杂。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农业高新技术的技术特点、经济特点和社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运行机制,从管理体制、队伍组成、研究开发的区域性等多个方面,形成研究、开发、转化、生产一体化运行机制,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可供选择的运行模式包括:

3.1 农业高科技园模式

农业高新技术园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由农业教育、科研及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经济实体。主要功能是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和示范推广。借助于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从事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的高新技术工作。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政策,形成局部优化的环境,吸引企业界和金融界参与合作,向社会提供成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基地。农业高科技园根据范围、大小及当地的地理条件,既可向大规模示范基地过渡,又可在园内较小范围从事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在运作方式上,既可以是政府主导型、也可以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分合作制等形式。

3.2 产、学、研三结合运行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合作,使资源合理配置,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目的。产、学、研结合首先来自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即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计划项目,制订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各类基金来推动产、学研合作。就资金而言,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可从设置“风险基金”、配套资金、奖学奖教基金等多种基金,帮助其完成技术开发、中试研究和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其次来自于内部利益的驱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其科研经费的获取渠道也逐渐从仅靠国家纵向课题的争取转向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界寻找科研资助;另一方面,企业也发现,如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形成综合交叉优势,推进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可能尽快推出新产品或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赢得竞争的优势。

产、学、研三结合运行模式的基本目标是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将技术创新(成果)和农村经济(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也依托产业寻找科技创新的新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3 以大型工商企业为依托的集研究、创新、开发、生产、 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模式

近几年来,中国农业市场开发主体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尤其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所组成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大型农业产业实体的崛起,为农业产业化带来了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一批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联接和辐射区域经济组织,包括专业组织、中小型企业、科研教育单位,带动基地建设和农副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大型公司正在形成。这些大型企业由于其所拥有的雄厚的资金,极强辐射面,经营的多元化、一体化,一经出现即迅速成为吸纳高新技术的主体,并主动寻找与企业有直接相关的科研主体(有的在公司内部就拥有以技术入股的研究单位)进行投资,通过资金投入,对其研究和开发方向进行导引和控制,从而迅速开发出自己原有技术不足以完成的适销对路产品(如“两高一优”农产品)。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大型企业作为科技需求的一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寻求技术资源,在技术资源的配置上是高效的,因而也解决了从技术发明到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中试及适销等一系列问题,使投资风险变小。另一方面,研究单位或者说科研主体作为技术供给的一方,由于有了资金的支持,解决了其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问题,因而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将会按照经济主体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不致于使研究与技术开发脱离市场需求,从而也从总体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这一模式应该是今后在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作用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收稿日期:1997—04—15)

Studies on Countermeasures of

Applying

Advanced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 China

Shen GuiyinWang Rong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 series of problems,countermeasuress,and modes in applying agricultural advancedtechnology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mechanism.

标签:;  ;  ;  ;  ;  ;  ;  ;  

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