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_内隐记忆论文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_内隐记忆论文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攻击性论文,认知论文,视野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B849: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04)02-0058-04

1 前言

攻击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也一直是人类给予众多关注的问题,正如Parke和Slaby所言:“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1],许多学者由此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学说和理论,对了解和预防人类的攻击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都存在各自的不足。20世纪90年代中期,A Greenwald和M R Banaji等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使得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研究走向深层,更接近了人类心灵的深处。

在此基础上,1996年,S A Chen、杨治良等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攻击行为的内隐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存在有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2]。这使得我们对攻击性行为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是更为深层次的。内隐社会认知理论为我们探讨人类攻击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2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3~5]。

这是从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角度将社会认知分为两个方面而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划分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因此,内隐是相对于外显而产生的。内隐社会认知具有间接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和启动性的特征[6]。

现阶段,学界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和内隐刻板印象(Implicit stereotype)等几个方面,作为社会认知范畴中的攻击性也由此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很快被纳入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之中。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具有这么几个特征:

2.1 攻击性更具内隐性

在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社会认知存在着启动效应,而且认为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7],那么,作为社会认知范畴中的攻击性是否也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呢?

Chen、杨治良等采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探索,发现人类具有潜在攻击性。Frank和Gilovich的研究表明,黑色队服无论是给队员的自我感觉还是给观众的感觉都是与攻击性相联系的[8]。还有研究表明,在外显的再认测验中,男女被试均对被攻击者更为敏感,被攻击者的分辨力显著高于攻击者的分辨力,人们更倾向于注意被攻击者,即在人们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性并不明显;而在偏好测验中,人们对攻击者的分辨力远远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分辨力,人对攻击者更为敏感,攻击性得到充分体现[9]。可见,在内隐社会认知中,人的攻击性得以表露,然而在意识层面控制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性没有充分表现,被试对被攻击者表现出更多的关切。究其原因,由于意识的监控,攻击性为同情心所掩饰或缓冲,从而被试能够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达到一致。在内隐社会认知条件下,意识的监控被削弱,攻击性得到更多地流露。这也就说明人类攻击性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2.2 攻击性的影响作用是自动化的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认知者作出判断的过程都是无意识自动进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或行为受到某一过去经验的影响。实际上,如果认知者认识到这一点或者知道自己的判断会受到某一经验的影响,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内隐效果,有时甚至会反转[10]。由此,在内隐测验中,在攻击性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外显再认测验中,由于认知者知道自己的判断会受到某种影响,因此在攻击性方面,女性要弱于男性,结果产生了变化。

在一个用内隐记忆研究方法来探索攻击性的实验研究中,实验者用内藏攻击性信息的图片作为材料来观察被试对审美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所有被试都对主动攻击者形象的图片评价较高,显著优于对被攻击者的评价。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男性还是女性,均欣赏主动攻击者胜过被攻击者。可见图片所隐藏的攻击性信息对于审美判断来说,不是中性的、无所谓的,而是激发了审美主体的有关意识,对其判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11]。在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这正说明攻击性以一种个体自己无法意识的、自动的方式在个体的社会认知中“偷偷地”起着作用。

2.3 攻击性需用间接测量方式加以探测

内隐社会认知是间接测量的结果[12],因此具有内隐性的攻击性也需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方能将其真实的面貌揭示出来。

比方,在传统的外显测量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多数是与我们的常识相符的,即男性通常要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表露出更多的外显攻击行为。在用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研究中,则发现男女性别差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外显条件下,男性要比女性对攻击者更为敏感,体现了更强烈的攻击倾向,女性比男性对被攻击者敏感,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心;而在内隐测验条件下,男女被试均偏好攻击者,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内隐状态下女性与男性具有相近的攻击倾向,女性并不具有受虐性人格特征。

又比如,通常我们认为,暴力罪犯的攻击性比正常人的攻击性要强,但用内隐记忆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中,却发现这两个群体在内隐攻击性上并没有显著差异[13]。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道德因素影响以及法律、规则等的约束,通常情况下攻击性表现是被严格禁止的,尤其在一些特殊群体中(如暴力犯罪群体)更是如此,因此,采取传统的直接测量的方式必然无法反映社会成员攻击性的真实情况,采用间接测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进行的探讨,则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到人类攻击性的真实状况。

3 攻击性研究的内隐社会认知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在1995年正式归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后[14],它的研究方法便很快成为各国学者探讨的对象。

现在通常用来证明内隐社会认知的存在的方法是间接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范式是:先给一组被试提供不同的实验线索以此来影响他们的后继操作,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操作任务下被试的操作成绩来寻求内隐效果的存在。

现有这么几种较为有效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它们基本上都可用来研究人类的攻击性。

3.1 判断潜伏期测量(Jodgment Latency Measures)

判断潜伏期测量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被试在完成判断任务反应时的被试内差异,比较实验组与被试组之间的反应时水平的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3.2 投射测验(Projective Measures)

投射测验方法是主试向被试提供一些模糊、不确定的测验刺激,要求被试在宽松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某种反应;然后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结果推测判定被试的深层心理特征的测验方法。

通常使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绘画测验、班达完形测验和逆境对话测验等等。

高桦用图片投射测验,考察了在押罪犯的攻击性内隐心理特征,结果发现:在押罪犯与常人的攻击性在内隐心理状态下表现相近,不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是由于对攻击性冲动的管理、控制无效而造成的,并非罪犯与常人在心理深层上存在着攻击性差异的结果。

3.3 情境测验(Situational Tests)

情境测验是指实验者有目的地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将情境测验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时,是通过选择或创设某个恰当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被试可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某方面的意识监控,从而让被试的相应社会认知特点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表露出来。

高桦在对常规的情境测验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用情境测验的方法考察了人在受挫情境下的直接攻击、间接攻击、自责、移情、压抑等五种反应方式。结果发现直接攻击在内隐状态下表现突出,在外显状态下较弱。

3.4 偏好判断(Preference Judgment)

偏好判断的方法是给被试提供一定的材料,让被试判断对该材料的好恶情况。但隐匿于之后的实验真实目的则是通过被试所反映出的好恶情况来考察被试对特定社会性信息的敏感状况。然后与外显测验作对比,从而揭示内隐社会认知的某些特征。

Shium Andrew Chen、刘素珍、杨治良采用偏好判断与再认测验匹配使用的方法,考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特征。其结果表明,被试对攻击者的偏好率明显高于被攻击者,从而证明了攻击行为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实验性分离,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

3.5 联想法(Association Method)

这种方法是给被试提供一些刺激,然后让被试根据所提供的刺激,自由地说出自己由此而联想到的内容。通过考察被试的自由联想结果,推断前面的处理给被试带来的影响。如文字联想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就属于这类方法。

联想法的逻辑是:联想是一种反映事物相互联系的不可抗拒的心理活动。利用联想可探测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由此国外的心理学者将联想原理用于探知被告人的陈述是否属于谎言。

3.6 阈下态度条件反射法(Subliminal Attitude Conditioning)

主试给被试迅速呈现一组含有某种情绪色彩(愉快或不愉快)的刺激物,然后再呈现一个清晰的中性刺激物,目的在于测查被试是否对这一中性刺激作出了某种情绪性判断。由于这种方法在呈现刺激时是非常快速的,这样就可使得刺激的作用强度保持在人们意识的阈限之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意识的干扰。据此可用此方法来考察人们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状况。杨治良等采用这种方法探讨了个体的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他们以2秒的速度呈现一张图片,让被试的S-R时间极短,使得他们在其意识的阈限下作出偏好判断,结果发现存在有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启动效应。

3.7 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dissociations between tests)是内隐记忆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方法,最初由Tulving在1982年提出。通常任务分离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来实现的。直接测量(如再认、回忆等测量)用来测量外显记忆,而间接测量(如词根补全、残词补全、偏好测验等)用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一般说来,任务之间越相似,两者之间的实验性分离就越有意义;任务之间的差异越大,两者之间的联系就越有意义。

Chen、杨治良等的研究就是使用直接的再认测验和间接的偏好测验的任务分离范式,采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求出击中率,对攻击性的社会认知特征进行探讨的。

3.8 加工分离范式

出于修正任务分离范式使用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在任务分离范式的基础上创立出用于内隐记忆研究的过程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简称PDP)。

PDP开发了两类新测验: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包含测验要求被试用回忆到的先前学过的词将词干补全;排除测验则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学过的词补全。

加工分离程序借用经典测验理论对意识与无意识的作用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因此比任务分离范式更具优越性。杨治良等就采用了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攻击性特征与非攻击性特征对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发现对攻击性信息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攻击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15]。

4 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探讨攻击性的意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探索过程,有关攻击行为形成原因的学说也是林林总总,尽管Freud的本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人类攻击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但总体上而言,各种理论学说对人类攻击行为的理解更多的是从外部现象进行的,真正从人类心灵的深处去关注的很少。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人类攻击性的内隐性进行探讨,则使得我们对攻击行为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是更为深层次的。

4.1 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将会扩大人类攻击性和社会认知的内涵

内隐攻击性的提出,引发了对人类攻击性本质的新观点。之前我们对攻击性源泉的认识要么是生物学的观点,要么是社会文化学的观点,而现在基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攻击性的认识,则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更具有内隐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表现为外显的攻击行为;人类在有意识状态下的外显攻击性或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攻击性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种对攻击性的一种全新认识,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人类攻击性的本质属性,这使得人类攻击性和社会认知的内涵得以扩大。

4.2 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探讨人类攻击性,带来了攻击性研究方法上的日新月异

“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事物”[16]。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我们揭示出了人类的内隐攻击性,而现在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不下十几种,这为今后攻击性研究方法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4.3 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有可能改变人类预防和控制攻击行为的思路

如果我们证实了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是以一种人们无法有意识觉察的又是无时无刻在起着作用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这对预测导致人类攻击行为可能出现但又不为人类意识所控制的反应倾向或行为更具深刻的前瞻意义,由此可能促使我们对以前所使用的预防和控制攻击行为的方式加以反思和改进。

4.4 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攻击性进行探索,有可能蛤“科学的”心理学和被许多科学家遗弃了“弗洛伊德”心理学之间架起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理论在现代的复活

Freud的关于攻击性的本能论以及其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一直被排斥在经院心理学大门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结果的支持,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对无意识现象提出了新见解,对我们探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将有所帮助,同时也使得我们对Freud的理论予以重新审视。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_内隐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