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曾慧[1]2004年在《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对高等教育巨大需求的促动下,在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近几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高速发展,迅速壮大。这种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实践与发展,使许多观念得到提升、更新和改变。但同时,远程教育又正面临着大量的有待研究的问题。回顾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系统的特点和成本构成及其产生的效果是亟待探讨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教育成本分析的理论为前提,在对远程教育系统构成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南大学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模式和教学模式为调查对象,得出了远程教育的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基本构成,并进行了实例说明。 本文以远程教育设定的目标为基础,通过全国省级电大远程教育教学评估(1997-1999)的数据及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调查数据对远程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分析比较表明,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较高,教学效果比较显着;网络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方面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有效性的提高更为明显。 研究表明,通过采取优化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完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强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措施来优化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改善远程教育的教学条件,可以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有效性的目的,但同时增加了远程教育的成本投入。应该强调的是,对远程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促进远程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将极大地提高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会降低远程教育的成本。现代大学必须具备同时进行传统校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双重功能,建立服务型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和谐运行、互为补充、相互交融、共促发展。

曾慧[2]2006年在《提高远程高等教育有效性基本途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保证远程教育成本投入的效果,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远程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是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尚待加强的两大着力点,通过优化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改善远程教育的教学条件,可以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有效性的目的;同时,对远程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促进远程教育机制的优化,将成为提高远程教育有效性的制度性保障。

李娟[3]2018年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远程学习支持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程学习支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这种双边认同是促成学习支持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学习支持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共同认识"、实现"平等对话"、形成"交往关系"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开放大学教师和学生关于学习支持行为的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发现:远程学习支持的有效性特征可归纳为支持的即时性、方式的互适性、情境的共生性和双方的信任感;促成有效支持的条件包括发起对话时的时机和心态、澄清问题时的表达和聆听、分析情境时的理解力和距离感、问题归类时的共性和个性、提供建议时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后续行动的接受度;影响远程学习支持有效性的因素因教师和学生的立场不同而各有侧重。因此,远程教育机构在提升学习支持有效性的实践中,不仅要处理好"合学生性"和"合教师性"的关系,还要突破答疑解惑的现状而更加注重师生信任感的建立,并超越"服务关系"而逐步走向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状态。

李刚[4]2007年在《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该项目如何有效实施尚无可借鉴经验,其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和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部分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概念的内涵,详细介绍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叁种模式的设备组成和基本功能,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资源”的涵义进行了阐释。第叁部分介绍了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概况,并从被调查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培训的情况、学校设备建设情况、远程教育卫星资源与光盘资源应用情况、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对学生和教师的的影响、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使用措施方面的情况、教师对资源建设方面的建议共7个方面对呼和浩特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第四部分是针对呼和浩特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五部分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查文英, 杨敏[5]2010年在《基于ICT的远程教育之有效性研究——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基于ICT的远程教育系统的飞速发展,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就像人类所有的新技术一样,基于ICT的远程教育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力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面,也有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一面。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就基于ICT的远程教育之有效性这一问题,以问卷调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分析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梳理,以期总结基于ICT的远程教育之现状,探索以全面提升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应有的改进和提升方向。

张天荣[6]2009年在《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资源的重要形式,是顺利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网络课程利用率不高是当前网络课程的普遍现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仅仅为网络教与学创造了基本条件,真正发挥其作用还要看具体应用情况。提高网络课程的有效性,也就是网络课程要提供有效环境和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师生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使学生有效地、满意地达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课件评估标准、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和教学环境标准的研究分析,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一套高校网络课程有效性评价标准,并通过调查问卷确定了给定指标的权重,为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可参考的标准实例。并以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为个案,通过专家评议、问卷调查、观察及教学实践对比从学科层次、资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其有效性进行研究。全文详细论述了有效性的内涵,网络课程有效性的一般含义,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内涵(有效环境、有效资源、有效设计、有效教学、有效学习)。通过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课件评估标准、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和教学环境标准的研究分析,制定了网络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评价7个指标对网络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有设计了很多二级指标,共有30个二级指标。并且通过两轮专家评议,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分值。文章围绕网络课程有效性评价标准,以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为个案,通过专家评议、师生的调查问卷、观察和教学实践对比,对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虽然有效,但目前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得到了有效解决,并且能及时获得作业及任务的反馈。但是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文科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比理工科的明显。从教学模式角度看,对于理论学习部分有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比没有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效果明显。最后分析了影响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因素,其中包括课程内容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平台因素,并以此提出了在实践中提高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在本文网络课程有效性的研究中,具体案例的研究过程中选择了部分的网络课程,这几门课程代表了各学科的大部分课程,内容翔实有效,具有普适性。今后针对多领域、多学科、不同内容课程的网络课程有效性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最终提出针对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的模式,从而促进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发展,使高校网络课程实现真正为网络教育服务。

王菁菁[7]2010年在《远程教育系统学生分类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迅速的发展起来。由于远程教育的独特的教学形式,使教育机构向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成为可能。但是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还是像普通教育一样,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同的课程和教学策略,即使现阶段已经存在了很多远程教育的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却很少。文章研究了研究远程教育的模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对学生数据进行分类,为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文章首先介绍了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应用数据挖掘的现状,提出了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分类的研究意义。然后建立了一个远程教育系统学生分类的数据挖掘模型,这个模型是依托在远程教育系统的,在教师操作的模块可以得到学生的分类情况,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聚类结果,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登录系统之后会根据学生的分类预测获取相应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文章建立了系统的数据库,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学生能力评价方法,得出学生的能力评价后作为一个新的属性存储到数据库中,在后期的数据挖掘分析中作为一个主要聚类属性。文章对STING算法进行了改进,并把改进STING算法应用在学生分类模型中,进行了实例分析。文章最后对模型进行了评估,解释了聚类的结果所发现的模式意义,对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

曾波[8]2004年在《论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其技术发展的支持,既要有技术手段、技术种类增长,也要有技术质量、技术内容的跃升,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中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学习吸取,这种差距在量的方面正在逐步缩小。但在质的方面仍有待提高。 本论文从了解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含义、意义、实现形式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技术支持现状,来讨论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基本构成,结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作出了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展望。这些展望包括: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持的展望、教育远程及互动技术支持的展望、教育人员素质的展望和其他技术支持方面的展望。本文的重点是关于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及展望,创新点是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初探。从研究方法来看,全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图表统计法以及表格列举法等多种预测的研究方法。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论文提出的其技术支持的展望只是初步的,对其深层次的研究仍要继续深入探讨。

刘革平[9]2005年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学习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学习质量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改进。但是,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由于学生以分散学习和业余学习为主,导致学习过程难以监控、学习效果不便诊断,因此普遍存在远程学习质量评价困难的问题。国内对远程学习评价的研究极少,尚没有指导实践工作的可操作方案,无法应对快速发展的远程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 本论文构建了一个远程学习评价系统。论文从分析远程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创设了学习评价环境,研究了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评价量规,运用当代评价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对远程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期发现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改进学习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学习过程的评价结果也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本论文取得了以下创造性的成果: (1) 提出了远程学习多维一体化评价理论 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远程学习多维一体化评价理论,指出远程学习评价应体现对象、质性、真实和发展等多个维度,采用集多种评价维度为一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高效率地完成学习评价工作。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为学习评价的实践提供指导。 (2) 制订了针对远程学习特点的评价量规 评价活动必须建立适合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本论文在总结远程学习要素和远程学习者的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了远程学习的评价量规,进行了专家判定。量规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叁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

梁九义[10]2012年在《论混合学习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混合学习的新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混合学习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当前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进而着重从教师"导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混合学习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分析[D]. 曾慧. 中南大学. 2004

[2]. 提高远程高等教育有效性基本途径分析[J]. 曾慧.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3]. 主体间性视域下远程学习支持的有效性研究[J]. 李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

[4]. 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5]. 基于ICT的远程教育之有效性研究——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J]. 查文英, 杨敏.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6]. 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研究[D]. 张天荣. 苏州大学. 2009

[7]. 远程教育系统学生分类的数据挖掘研究[D]. 王菁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8]. 论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持[D]. 曾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9]. 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学习评价研究[D]. 刘革平.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0]. 论混合学习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J]. 梁九义. 中国远程教育. 2012

标签:;  ;  ;  ;  ;  ;  ;  ;  ;  ;  

远程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