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_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_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经济奇迹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历史的脚步即将迈进21世纪之际,东亚经济被视为有着非凡活力和巨大潜力的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越来越“认识到在亚洲的机会”,东亚经济并不像个别人所说的,是昙花一现的“虚幻的”经济,而是仍将葆其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于是,各国的“新亚洲战略”纷纷出台。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天平上的分量日益加重。无怪美国报刊惊呼,世界发展的中心正在向太平洋转移,“太平洋时代已露出晨曦”,一个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已经出现。法国《世界报》指出:“用另一种现代模式取代西方现代模式的趋势正在‘巨变的亚洲’显露端倪”。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在欧洲议会听证会上说,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已由大西洋两岸向亚洲扩展,“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

一、世界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东亚地区已经并且将在新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首先,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东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近20年来,东亚地区(包括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8%,远远高出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4.3%和发达国家3 %的增长水平。90年代前4年世界经济苦于衰退或停滞不前, 但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仍在5.5%左右,被誉为“东亚经济奇迹”。据西方专家估计,在90 年代剩下的几年里,东亚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北美的2倍,是西欧的3倍。到2000年,西欧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分额将从1/4降到1/5,而东亚将从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增到1/3。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规模在本世纪末之前便会超过美国和欧盟。

其次,东亚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东亚地区出口强劲增长的势头。1990—1993年,亚太地区(包括澳、新、日、“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0.4%,而世界出口增长率仅为2.3%;亚太地区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15.3 %上升到1993年的28.5%〔1〕。1992年,“四小龙”、 东盟及中国的出口额已相当于美国出口额的160%,或欧共体对区域外出口额的108%,如果包括日本在内,则相当于美国出口总额的2倍或欧共体区域外出口额的1.76倍。这一年,东亚与欧共体的贸易额还首次超过了北美与欧共体的贸易额〔2〕。在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中,有七个在亚洲。今天, 整个太平洋地区贸易额超过了大西洋地区的贸易额。据估计,于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因此,日本贸易振兴会在1992年就断定东亚已成为“世界贸易的火车头”。世界银行199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做出同样的结论:“世界贸易体系需有一个火车头来保持其更为开放的势头,而东亚鉴于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很适合担任这种角色”〔3〕。报告估计,日本和东亚发展中地区合在一起, 将约占1992年到2000年期间世界新增加的购买力的40%和新增进口产品的1/3到1/2。

再次,东亚90年代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地区。1989—1992年,美国对东亚地区直接投资增幅近60%,东亚地区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已占1/3左右。1993年,美国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增加了16%, 大大高于对其他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据世界银行报告,1990—1994年,东亚的外来投资增长近4倍。1993年,亚洲吸收的外资占世界总额的40%,是 1991年的2倍。1994年亚洲引进外资高达670亿美元,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美国商务部刊物估计,到1995年底,仅中国就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头号外国投资的地区〔4〕。

东亚经济的繁荣还使该地区银行储备金猛增。1980年, 东亚地区7个主要国家的银行储备金只占全球银行储备金的17%,而到1993年这个比例已提高到41%。到1994年底,东亚地区外汇储备已超过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1/3。同时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分析家估计,东亚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资金供应地。

此外,东亚国家通过区域内自我循环物资和资金, 既降低对区域外发达国家的依赖,又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途径。区域内活动的加速使相互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空前高涨,并正在促进本地区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增强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从而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促进东亚地区内经贸往来的扩大。环太平洋国家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场,目前,亚太地区大约65%的对外贸易是在本区域内进行,超过了欧盟国家之间62%的贸易额。

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外贸盈余和外贸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均名列世界前茅。东亚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东亚作为世界主要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日趋重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东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着积极良好的作用。

二、东亚经济模式独具魅力

东亚经济的崛起并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并非偶然,而是与东亚经济模式独具魅力的特点紧密相连。

世界银行在1993年10月发表的题为《东亚奇迹》的长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东亚模式”的概念。世界银行行长普雷斯顿认为,东亚经济崛起的“秘密在于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高积累;同时也在于它们能够较好地配置物质与人力资源”。这可以说是道出了东亚经济模式的要旨。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东亚经济形成了一种接替型或称“链条式”发展结构。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增长,70年代“四小龙”的崛起,80年代“三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起飞,90年代又有中国的高增长……这些都一步步地为本地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而且这种“链条”还会进一步拉长。这种链条式的特点为保持和不断增添东亚经济的活力,使其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据估计,亚洲在整个90年代可望实现7—8%的经济增长。

第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东亚经济抛弃“新古典经济学”模式,形成了“东亚模式”。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台湾、新加坡的强有力的经济干预、引进外资、出口导向、高储蓄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它们在近30年内就走完了传统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发展道路, 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以亚洲“四小龙”为群体,加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东亚模式”,其特点是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政府的作用仅限于补充市场机制不足”的套式,政府与市场协调,形成建立在政府不同程度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的活力,基本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第三,在资本构成上,东亚鼓励民间储蓄与外来投资。根据传统经济学,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是自然条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和组合过程。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G=S/K,由于资本—产业比率K被假设固定不变,从而储蓄率S就成了决定经济增长率G 的唯一因素。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论”,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净投资率提高到10%以上,因此,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5〕。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发展中,没有采取鼓励高消费的经济模式,而是普遍重视高储蓄率和外来投资,使其保持在高水平上。东亚人民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储蓄率高是东亚地区的特点,同时,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东亚地区的中、韩、印尼、马、泰等国已成为世界上吸收私人资本增长最快的地区。近10年来,流向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投资总额增长了4倍,今年预计将达825亿美元。1990—1994年,东亚地区的外来直接投资从10亿美元增至427亿美元,即增长近4倍。1991—1994年间,东亚地区证券投资则增长了十几倍〔6〕。 大量私人资本的投入对促进东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东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在制定相应的宏观和微观金融政策,防止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负面影响。在70—80年代的20年间,流向亚洲(主要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平均增加12%,东亚地区占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1/2; 而流向拉丁美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平均只增加3%;流向非洲大陆的外国直接投资则在减少〔7〕。

第四,东亚重视教育与科技,依靠提高人的素质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东亚地区长期把生产投资与智力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据统计,“四小龙”的教育经费一般占其财政开支的15—20%。以韩国为例,它的教育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1984年,韩国的教育经费已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3.3%,遥遥领先于日、美和其他发达国家。

1990年韩国研究和开发投资,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到2000年将达5%。重视教育和科技,这是韩国用30 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花100多年时间的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第五,东亚已形成了越来越富有的、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渡边利夫撰文认为,过去4 年间,世界进口增加额的80%来自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个地区显然已成为世界最活跃的需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消费增长率已超过过去40年所见到的任何数字。外国公司纷纷在东亚设厂投资,其主要原因是,东亚不仅是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是巨大的现实市场。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1989—1991年在亚洲得到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3%,几乎是同一时期对其他24个工业发达国家投资的平均收益率的2倍〔8〕。

此外,东亚国家和地区政治稳定,又普遍接受自由贸易原则,这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近在答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问时又强调:稳定是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东亚经济振兴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基础设施不足、科技人员缺乏等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但东亚经济的崛起和未来的强劲增长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今后5年,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计为3%左右,发展中国家为5—6%,而亚洲则仍将执世界经济增长之牛耳,尤其是东亚地区在这期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达7%以上。分析家认为, 今后15年内,大多数东亚发展中经济能够实现增长机制的转换。即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投入实现高增长的机制转向主要依靠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的集约型机制。那种认为东亚经济持续增长将是“虚幻的”〔9〕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西方国家调整亚洲战略

东亚经济的崛起使西方国家的眼光东移。西方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国际经济贸易的“亚洲时代”正在到来,东亚地区已经并将持续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21世纪的利润,一半将来自亚洲。因此,各国纷纷调整政策,把它们的投资重点和贸易重心逐步转向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如何夺取东亚以至亚洲市场已成为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略的重点,以求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区占据有利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身居东亚的日本已把对外经济贸易的注意力从美欧移回到亚太地区,加强经营自己的“大本营”。即从“明治维新”后的“脱亚入欧”逐步转为“脱欧返亚”。1993年上半年,日本对美国的投资比重从1989年的48.2%降为40.9%,而对东亚的投资则从1989年12%上升到18.5%。1994年日本对亚洲的投资首次超过对欧洲的投资。1993年日本对东亚的贸易额已占其贸易总额的38.1%,而美国和欧共体在日本贸易总额中所占的分额却分别只有26.1%和14.4%。亚太地区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1993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盈余已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盈余。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逐渐融入东亚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澳大利亚也正在推行“融入亚洲”的战略。据统计,澳大利亚商品出口中有55%的输往亚洲,高出10年前的45%。

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后提出,世界经济正在围绕太平洋轴心运转。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说,“展望21世纪,没有哪个地区比亚太地区对美国更重要的了”。事实上,美国的对外贸易重心已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亚洲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对亚洲的商品出口从1988年到1992年就翻了一番,目前美国与APEC成员贸易额占美国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比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额高出3/4。同时,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增长率已于1992年达到两位数,远远超过了对欧洲直接投资的增长率1.5%。美国利用太平洋这一地缘优势, 捷足先登,在亚洲新兴市场占有的分额已大大超过了西欧。一项新兴大市场的战略正在逐渐使美国“彻底告别传统的政策”。

西欧大国也都急起直追,纷纷调整其亚洲政策,制定“进军”亚洲的战略。

近年来,亚洲成了西欧关注的焦点。德国于1993年通过了政府的“亚洲战略”,其要点是利用亚洲优越的投资环境,大力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投资,开拓并占领前景看好的市场,全面加强德国在亚洲的存在。

法国于1994年2月初正式提出“亚洲新战略”, 确立“坚定不移的实现向亚洲转移”,“以最快的速度,动员一切力量,增强法国在亚洲的存在”的总原则。1994年初,巴拉迪尔强调,没有对华政策也就没有法国的亚洲政策。这表明法国把“进军亚洲”的立足点放在中国。

英国则着力利用与亚洲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特殊关系,极力扩大英国在亚洲的存在。1993年,英国首相梅杰访问印度,就提出了要增加在印度的投资。英国一直在谋求建立长期对华经济贸易关系。赫德最近在下院辩论时强调:“中国在下世纪初,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10〕。

在意大利,无论政界还是企业界,进一步拓展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也想在亚洲这个拥有18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鉴于欧盟各国均看好亚洲巨大的潜力,1994年7月13日, 欧洲联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通过题为《走向亚洲的新战略》文件,确立了欧盟未来的贸易取向将以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为主。1995年7月5日,欧盟公布了全面的对华新战略,强调要同中国“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加强双方在所有领域的合作”。

事实表明,东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景广阔。据世界银行估计,东亚地区在2003 年前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银行1994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指出:“在下一个10年中,世界GDP的年增长率为3.2%,发展中国家为4.8%, 而东亚发展中经济则为7.6%”。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东亚经济正在形成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内部自我循环结构;东亚正在吸收先进的科技,过去几十年亚洲经济增长群体的增长率的1/3 可归因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证明东亚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的诀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亚经济的增长率仍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注释:

〔1〕见关贸总协定编制的《1993年国际贸易统计》。

〔2〕〔日〕《海外经济数据》1993年7月。

〔3〕〔美〕《华盛顿经济报道》1994年8月3日。

〔4〕〔美〕《新兴大市场》,《美国商业》杂志1995年8月。

〔5〕陶主达主编:《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67—75页。

〔6〕〔英〕《金融时报》1995年6月13日。

〔7〕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95—96页。

〔8〕《远东经济评论》1993年11月4日。

〔9〕保罗·克鲁格曼:《虚幻的亚洲经济》, 载〔日〕《中央公论》1995年1月。

〔10〕《远东经济评论》周刊1995年9月7日1期。

标签:;  ;  ;  ;  ;  ;  ;  ;  ;  ;  

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