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之比较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之比较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文章从维护国家主权论、力争世界和平论、倡言国际平等论三个方面,对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作了较全面系统地比较。认为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外交思想,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态度,既继承和借鉴了其适合时代特征的思想因素,又根据时代特征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 **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在其革命生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外交思想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对于孙中山不仅十分敬重,始终给予高度的评价,而且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事实上,毛泽东不仅借鉴了孙中山外交实践的宝贵经验,并且吸取了孙中山外交思想的合理因素。本文拟通过比较其中的三个方面,就此作一初略探讨。

一 维护国家主权论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认为,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新秩序应建立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之上。捍卫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既是他们的共同主张,也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之一。

(一)忧国家主权丧失。近代以来,中国尽管在形式上还保持着独立,实际上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面对国家主权的丧失和民族独立的危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章程中就指出:“强邻环烈,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2〕基于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救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组织兴中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免遭强邻的“蚕食鲸吞”和“瓜分豆剖”,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此后,孙中山又反复提醒国人,“外侮环伺”,“国势频危”,日、俄、英、法都“思为瓜分”中国,“危险之状,纷至沓来”,“瓜分之祸,危在眉睫”〔3〕。字里行间,处处饱含了孙中山对国家主权的忧患之情。

对于国家主权的丧失,毛泽东同样深感不安和忧虑。在其青年时代,就把“二十一条”的签订看成是“民国奇耻”,并告诫时人,“日人诚我国劲敌”。他对中国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骎骎入中原”的严重局势十分担忧,并预计“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4〕毛泽东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之后,由于他在全党的特殊地位,使他对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更为关切,更为忧虑。日寇入侵之时,他在致蔡元培的信中就写道:“今日者何日?民族国家存亡绝续之日”,“不论贫富,不分工农商学,不别信仰尊尚,将群入于异族侵略者之手,河山将非复我之河山,人民将非复我之人民,城廓将非复我之城廓,所谓亡国灭种者,旷古旷世无与伦比”〔5〕。其悲切的忧患之情,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因此,面对国家主权的丧失,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满怀忧虑和愤懑,这是民族责任感使然,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起点。正是由于忧之甚切,才有他们收复国家主权的呼声,才有他们维护国家主权的壮举。在这一点上,孙中山、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毛泽东较之孙中山忧之更深,忧之更烈。

(二)倡国家主权之收复。基于对国家主权丧失的深切忧虑,孙中山、毛泽东力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复丧失的国家主权。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多次谈到,“各种改革完成时,政府当立即取消领事裁判权”,“中国政府将取消各口岸之租界”,还应恢复关税自主,等等〔6〕。随着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认识的逐渐加深,孙中山收复国家主权的思想更为明确,反复申明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在他看来,独立主权的丧失,就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就是我们的卖身契”,废除不平等条约关系国格、人格。正因为如此,国民党一大“宣言”正式提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7〕。孙中山还把“于最短期间”“实现”“废除不平等条约”写进了他的临终遗嘱。

毛泽东同样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复国家主权。1936年,他与斯诺谈话时便指出:“中国必须通过解放战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没收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财产,取消日本在我国的一切特权、租界和政治势力”〔8〕。虽然这里主要是针对日本而言的,但到解放战争时期,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就明确提出:“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期间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9〕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权。为此,他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个重要的外交方针。

不难看出,孙中山、毛泽东都倡言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复国家主权,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收复主权的坚定性、彻底性有别。孙中山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曾对帝国主义抱有较多的幻想,在收复主权的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他发布的一系列对外文告中,仍一再申明:承认革命前清政府与洋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偿还所欠外债,保护外国人在华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既得利益,租界一律保全,等等。唯其如此,孙中山生前尽管采取了一些收复国家主权的具体行动,但总的说来,收效不大,中国仍处在列强的直接和间接控制之下。与此相反,毛泽东对于国家主权的收复,表现出了一种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和驱逐了国民党时代的所有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收回和取消了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的海关权和其他一切特权。正是由于毛泽东在收复国家主权问题上的不妥协和不让步,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结束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

(三)拒有损主权之要求。在国际交往中,主权是否受到损害,是孙中山、毛泽东首先考虑的因素,不仅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要求严加拒绝,即使有可能潜在损害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要求也决不答应,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和凛然正气。1912年6月,孙中山在香港与记者谈话时就指出:“洋人欲拓上海租界,惟吾人不充,此乃当然之理也”〔10〕。他拒绝了西方列强在上海拓展租界的要求。民国初年,由于财政困难,孙中山多次与六国银行团磋商借款,而它们提出要以财政监督为条件,或以关税、厘金作抵押,孙中山又愤然不允。应当说,这是对国家主权的高度维护。

在外交实践中,涉及主权问题,毛泽东更是寸权必争,一语不容。1958年,他就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关于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及中苏联合舰队的建议。在这一点上,孙中山、毛泽东也是一致的,二者虽有拒绝方式上的差异,却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总之,孙中山和毛泽东都从忧患国家主权的丧失开始,极力倡言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复国家主权,并都断然拒绝了一些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要求和建议。二者的这种相通,不是一种简单的偶合,正好反映了毛泽东对孙中山维护国家主权思想的继承和捍卫民族独立正气的弘扬。

二 力争世界和平论

孙中山和毛泽东一方面向往和平、反对战争,并断言中国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又不乞求和平、害怕战争,且对战争持乐观态度。和平外交是他们又一共同的主张。

(一)憧憬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人民一向爱好和平,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而不是好战的民族。”〔11〕孙中山毕生向往的崇高理想,就是人类永享和平的大同世界。他走上革命道路,便树立了“恢复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志向。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他明确提出:“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12〕正是出于对和平的热烈憧憬,孙中山坚决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在他看来,国际战争纯粹是“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凡有心人莫不深疾痛恨”。唯其如此,孙中山曾向世人宣告:中国独立富强以后,也不会去侵略别国。他反对中国介入帝国主义战争,“希望中国永远保守和平的道德”。

与孙中山一样,毛泽东也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维持和平,正是其外交思想的立足点。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便指出: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13〕。基于对和平的向往,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把“保持世界和平”作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而毛泽东一再宣告新中国将执行和平的外交路线。他多次表示:“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很需要和平的环境”,“凡是讲和平的,我们就赞成”。他还相信,“争取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14〕。为了赢得和平,毛泽东又一再强调,凡国际争端,诉诸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之下,毛泽东仍反复申明:“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打仗总是不好的”,“我们不赞成战争”,“不要打世界大战”〔15〕。他还说,侵略就是犯罪,中国不会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

显而易见,孙中山和毛泽东都向往和平,反对战争,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通的。但孙中山并没有认识到只有消灭帝国主义,才能消灭战争,结束战争,赢得真正的和平。并且,他还提出,世界和平之取得,有待于英、法、俄、德、美、日等强国之间“均势问题”之解决,企想通过保持世界各种力量的均势来维持世界和平。毛泽东则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战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消灭战争,赢得永久的和平。他说:“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16〕,这才是对和平的真切把握。因此,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和平认识的彻底性、深刻性又有不同。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孙中山预言:富强、新生的中国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他看来,对世界和平威胁最大者,莫过于列强在世界各地特别是远东的激烈角逐,要“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首先解决远东问题,而其关键在于中国。如果中国能“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那么,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便断言:一旦中国革命成功,“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17〕。这里展示的既是一番美好的理想,同时也道出了中国在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孙中山在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仍强调“促进世界和平”是中华民国国民的天职,并希望富强起来的中国对世界承担更大的责任。

毛泽东同样认为,中国应当为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建国前夕,他便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8〕在这里,毛泽东已把促进世界和平看成是中国对世界应尽的一份职责。建国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如果对于人类的贡献不大,“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世界各民族”。因此,他明确把“保卫国际和平”作为新中国的总任务之一。1960年10月,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还表示:“不管美国承认不承认我们,不管我们进不进联合国,世界和平的责任我们是要担负的。……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19〕。可见,即使中国处在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之中,毛泽东仍没有放弃维护世界和平的承诺,并为此而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应当说,把中国视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将维护世界和平当成中国的天职,就这一点而言,孙中山、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但孙中山视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职责,主要是基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然而,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中国并没有富强起来,这就使他的主张在实践中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毛泽东所以把维护世界和平看成中国的天职和应尽的责任,主要是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强大起来,其对世界和平的争取和维护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孙中山和毛泽东尽管有相近的主张,但二者的出发点和实践效果迥然有别。

(三)向往和平但不乞求和平,反对战争但不害怕战争。孙中山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他乞求和平、害怕战争。他指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20〕。可见,孙中山并不一概反对使用武力。1924年底,他北上商谈国事时,更加义正词严地指出:如果要从帝国主义手中“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21〕这一严正声明,充分展现了孙中山并不乞求和平、害怕战争的鲜明立场。

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毛泽东也持类似态度。他清楚地知道,战争与和平不可分离,战争是实现和平的重要途径,害怕战争无益于保卫和平。因此,他指出:“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22〕他还说:“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每天怕战争,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23〕概括起来,毛泽东对待战争的态度有二条: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由此也可见毛泽东并不乞求和平、害怕战争的凛然正气。

总的说来,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和平外交思想,既有相同之点,更有相异之处。而其相同,正是毛泽东对孙中山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而其相异,恰是毛泽东对孙中山和平外交思想的超越。

三 倡言国际平等论

孙中山和毛泽东均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国家大小如何,都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们反对强权和霸道,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并明确表示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国。倡导国际平等,是他们外交思想的又一相同之处。

(一)国家无分大小一律平等。孙中山认为,国家无论大小如何,其国际地位应是平等的。他反对强大、先进的民族压迫、掠夺弱小、落后的民族。国民党一大之前,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谋世界民族之平等”。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的奴役、欺凌,“不能和各国平等”,孙中山把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列为民族主义的首要目标,力谋中国国际地位的平等。

毛泽东不仅呼吁大国小国应平等相待,而且为谋国际平等作了不懈努力。他指出:“国家不应该分大小。我们反对大国有特别的权利,因为这样就把大国和小国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24〕因此,毛泽东是极力主张和倡导国际平等的。并且,他还特别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将“平等”视为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首要条件和原则。

孙中山和毛泽东尽管都呼吁国际平等,格外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孙中山没有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不首先从帝国主义的羁绊下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那么,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实质上是无法实现的,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的偏差,孙中山关于国际平等的呼声,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善良的愿望。毛泽东则不同,他倡导国际平等,总是基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再来谈国际关系的平等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才赢得了平等的国际地位。

(二)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孙中山认为,中国有“两个祸根,一个是军阀,一个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支持军阀制造内乱,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他强调:“中国内政,外人无干涉余地”〔25〕,并号召人民起来“扫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在外交实践中,孙中山还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多次提出“最强烈的抗议”。

毛泽东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则更为明确。他历来认为,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别国不应干涉中国内政。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审阅有关指示稿时指出:“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26〕。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他又再次重申了上述主张。

不可否认,孙中山和毛泽东在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然而,孙中山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其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态度还不如毛泽东那么坚决、彻底,如孙中山一度承认外国在中国获取的一切权益,其实,外国在中国获取的许多特权,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因此,在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上,孙中山既有坚决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对此,毛泽东则毫不含糊,不容许别国对中国内政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三)中国不称霸。孙中山一方面力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他说:“现在世界列强所走的路是灭人国家的,如果中国强盛起来,也要去灭人国家,也去学列强的帝国主义,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们的覆辙。”〔27〕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很不愿意中国也变成”“不讲公理的强国”,希望中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国,已初步具有中国不称霸的思想。

毛泽东则明确向世人宣告:中国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不称霸,将来富了,也不称霸。反对霸权主义、大国主义是他的一贯立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毛泽东还反复告诫中国同志,不要翘尾巴,要防止我们自己在国际交往中搞大国沙文主义,去欺侮、压迫或控制其他民族和国家。为了使不称霸真正落到实处,他反对输出革命,从来不把中国的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也不去插手他国的内政。

应当看到,由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中国尚处于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压迫之下,还不具备称霸世界的条件和可能。因此,孙中山不称霸的思想没有深入和展开。相比之下,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刻性、论述的系统性都超过了孙中山,并且不仅口能言之,而且身能行之。

总之,孙中山和毛泽东都力倡国际平等,二者的思想既有一脉相承之处,更有超越拓展之辉,而其实践效果,则有着根本的不同。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外交思想,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态度,既继承和借鉴了其适合时代特征的思想因素,又根据时代特征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当然,毛泽东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并不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如孙中山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就被毛泽东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限于篇幅,只好另文别论。

注释:

〔1〕〔13〕〔1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476、475页。

〔2〕〔11〕〔17〕〔20〕《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211、252、255页。〔3〕〔10〕〔1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8、470、389、2页。

〔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5〕〔8〕《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393页。

〔6〕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总理遗教·谈话》,第5、3、11页。

〔7〕〔25〕〔27〕《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2、129、253页。

〔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8页。

〔14〕〔15〕〔18〕〔19〕〔23〕〔24〕〔26〕《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178、530、385、284、211、530、453、113-114、453、297、191-192、78页。

〔21〕《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版,第408页。

〔2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4页。

标签:;  ;  ;  ;  ;  ;  ;  ;  

孙中山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之比较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