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麻麻片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在辉

剑麻麻片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在辉

黄在辉

广东省东升农场 广东廉江 5244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剑麻麻片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探讨,给出了剑麻麻片高效丰产的生产关键技术,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剑麻;关键技术;应用

剑麻又名菠萝麻,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是一种多年生热带硬质叶纤维作物,其原产墨西哥,现主要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种植,是当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硬质纤维。而本文就剑麻麻片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种植经提纯复壮的优质种苗

先从剑麻大田选择无病区且生长好的优株,即生产周期在13年以上、收获麻片600片以上的开花植株,采集优株的健壮株芽,再对株芽密植、疏植、钻心、促发腋芽后,分期分批采收其腋芽。腋芽经疏植培育等技术繁育出大田生产用苗。

2 高标准种植

高标准种植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麻园。在小麻园之间留出宽3.5米的间隔路,在大麻园间留出宽5米的主道路。小麻园一般按0.7公顷、大麻园按130.7公顷规划设计。

(2)清除麻园恶草。一般杂草在机耕开荒时犁晒清除;对于恶性草,如香附子和茅草等,则在开荒前先用草甘磷杀灭后再开荒。

(3)开荒。新开荒的麻园坚持一犁一耙,先用大马力拖拉机深翻灭草,深20~25厘米,待土壤翻晒充分后再用拖拉机耙地,做到犁耙均匀,土壤细碎平整,以防积水。四是施足基肥。每亩施用猪粪1吨或甘蔗滤泥3吨、复合肥100千克、石灰150千克。五是选用大壮嫩无病苗。选用苗高50~60厘米,单株重4千克左右,存叶35片以上的无病虫害的提纯复壮麻苗。六是合理密植。经长期不同密植试验观察,我们认为以(3.8+1)米×1米,即大行距3.8米、小行距1米、株距1米,密度为278株/亩的规格最好。这种种植密度,既有利于剑麻叶片的伸展,也便于职工田间管理和机械作业。七是适时种植,保证种植质量。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4—5月开始进入雨季,一般安排在2—4月种植,有利于剑麻速生快长。种植时做到“浅、稳、准、正、齐”,即根部入土10厘米,定点种植,扶正苗木并用双脚压紧苗木两侧的泥土。对死苗及时补缺,保证密度。种植时先起畦,畦高25~30厘米、宽150~180厘米,畦面龟背形,以防积水。施足基肥,单位面积施用麻渣或土杂肥75吨/公顷,复合肥1.5吨千克/公顷,石灰2.25吨/公顷。定植肥要求挖穴或开沟施,穴长50厘米、宽50厘米、深25~30厘米,施肥后盖土15厘米。

3 强化幼麻管理,奠定丰产高效基础

幼龄麻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土壤管理,培育根群,促使幼麻展叶和麻杆增粗,奠定剑麻丰产高效的基础。在小行距及麻株叶缘外部50厘米处,需长年消灭荒芜,每年除草3~4次。幼龄麻田在喷洒草甘磷时严禁喷洒到剑麻植株上,以免产生药害、抑制剑麻生长,甚至导致剑麻早花。每年秋季对大行间中耕松土一次,深20~30厘米。定植后,2年内用藤蔓、干草等覆盖小行间,厚10厘米、宽150~180厘米。开割前均可在大行间种植花生、黄豆等作物,既可降低草荒和增加麻工(农)收入,又可利用花生蔓和黄豆茎干压青培肥麻田。对采割1~3割次的幼龄麻,行间不宜间种作物,需加强除草灭荒,每年施土杂肥(塘泥、滤泥、麻渣等)5吨/亩,或施猪粪1吨/亩。施肥方法:第一、二年施入株距的中间,挖坑施用,坑长40厘米、宽30厘米、深25厘米,施后盖表土10厘米。对采割后的麻田,每年施土杂肥(同上)5~7吨/亩,采用穴施或沟施,每年施肥位置不重复。此外,对幼龄麻每年施剑麻专用肥70千克/亩,碳酸氢氨5千克/亩。于4月上旬—5月上旬通过分场领导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施肥,确保各种肥料按质按量按时投入。

4 营养诊断,科学调配,科学生产和施用剑麻专用肥

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对剑麻丰产高效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剑麻生长所需的营养特点,结合产地土壤的有效营养供应量、剑麻叶片营养测定结果、目标产量消耗的营养元素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农场施肥方案的制定,主要考虑三大因素: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剑麻栽培技术规程》的剑麻施肥量参考标准,确定单位面积麻园常规肥料的施用量;

(2)通过叶片营养诊断取得各养分含量指标;

(3)将叶片诊断结果与剑麻叶片营养含量的适宜标准值进行比对,判断各主要养分的余缺情况,并进行某些养分的调配(增加或减少用量)。

对于实际检测的叶片营养已达到适宜标准值的,按剑麻施肥量参考标准推荐的用量施用;对于实际检测的叶片养分未达适宜标准的,则在按照剑麻施肥量参考标准配置的基础上,再增施某元素使其达到适宜标准。叶片营养诊断每年进行一次,剑麻专用肥也每年配置一次。

5 机械化中耕培土,统一除草灭荒

俗话说“根深叶茂”。剑麻的土壤管理实际上是对剑麻根系的管理。依据根系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中心工作是抓好深翻改土和培土护根,通过每年的深翻松土,一是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二是适当犁断部分根系以诱发大量的新根,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据测定,每年进行深翻改土和培土护根好的麻园,单位体积土壤的平均根系量为24.34千克/立方米,是较差麻园11.79千克/立方米的2.06倍;幼龄麻每年长叶增加17.5%,收获麻片产量增加30.2%。。

麻园的除草灭荒主要是为剑麻生长创造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环境,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投产麻园的田间管理主要是做好除草灭荒和中耕培土两项工作。除草灭荒方面,要求清除田间杂草杂木,每年除草2~3次,一般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除草剂可用10%草甘磷加70%二甲四氯,使用浓度为10%草甘磷15毫升+70%二甲四氯20克兑水15千克。

中耕培土要求收割麻片后,对大行间中耕一次,松土深20~30厘米,每年培土一次。第三割麻进行小行间培畦(简称小培),将犁松的大行间表土铲到小行间内,培土厚5厘米左右。麻渣充足时,也可将麻渣铺盖小行间再盖土。宽度至小行间两边叶尖投影处(距麻株50厘米),并整平畦面和大行间地面。将两面畦边与大行间的面之交角摊成45°,即整成斜坡,既有利于麻根向大行间伸展,也可预防麻田积水,对防治剑麻斑马纹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6 适时收割,合理留叶,促进麻杆增粗,提高产量

合理采割和留叶是保证麻园丰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适时割麻对麻株生长、产量和病害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根据当地气候和剑麻旺盛生长期、剑麻主要病害对气候的反应等特点,9—12月进行割麻,最有利麻株生长和麻片纤维加工、烘晒干燥等。

开割标准为“双百”,即剑麻定植后2~2.5年,叶片长在100厘米以上、叶片数达100张以上时便可开割。试验证明,过早开割,增叶减少7%~42.9%,叶片缩短24%~34.6%;过迟开割,叶片干枯而造成浪费。割叶强度关系到当年产量、植株的生命周期长短及后期的剑麻产量,也是剑麻丰产高效的关键技术之一,务必控制好。幼龄期麻以养麻杆为主,需切实做到合理留叶,强度过大则易引起植株衰退,降低后期的产量。尤以第一次割麻的强度影响最大。农场一般第一、第二次割麻每株留叶60~65片,以后每次割叶时,每株留叶50~60片。麻片割多或割重,麻茎容易出现下凹现象。下凹的叶基变成疤痕,麻茎收缩,势必影响今后叶片的生长。麻杆收缩变细,产量上不去。麻片在麻杆上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绕麻杆一周,长叶13片,麻杆越大,这13片叶占据的位置越多,叶片就越大、厚度越厚、长度越长。原则上是保留与麻杆<45°夹角的叶片不能采割,试验观察可发现:

(1)麻茎大头线围茎越大,割叶时每株应保留的叶片就越多。围茎81~90厘米,应留叶56片;围茎101~110厘米,应留叶58片;围茎111~120厘米,应留叶67片。

(2)虽然每年按大头线作为留叶界线,保留的叶片数差异较大,但每年采割的叶片数几乎相同(3层,39片左右)。

(3)麻片大头线围茎越大,割叶后保留的叶片越多,所采割的叶片单叶重就越重。这为我们坚持合理留叶、建立剑麻丰产稳产技术体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也是我场剑麻丰产高效的关键技术和经验之一。

割麻时要求麻刀锋利,下刀要稳、快。割口要平,以利于割口愈合。一段时间后割口干扁愈合好。对一片叶不能重复割,否则易伤割口和积水,甚至导致病菌蔓延。割口距麻杆2厘米为宜。留多了,降低产量;留少了,又不利于割口愈合。一般每年割麻一次,也可两年割三次。

7 科学防治病虫害

目前农场剑麻最主要的病虫害为剑麻斑马纹病(疫霉菌引起)、茎腐病(黑曲霉菌引起);少量发生,潜在危害的有褐圆盾蚧;还没发现,可能传入,危害性极大的是新菠萝灰粉蚧以及其他疫情。

7.1 剑麻斑马纹病、轴腐病、带枯病

为害症状:剑麻斑马纹病表现叶斑、茎腐和轴腐3种不同的症状。田间病株多数从叶片开始,进而感染茎、轴,以致整株死亡。感病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黄豆大小的浅色水渍状病斑,以后迅速扩展,每天可达2~3厘米。病斑继续发展成深紫色和灰绿色相间的同心环带,边缘黄绿色,中央逐渐变黑,有时溢出褐色粘液。病斑老化时,坏死组织皱缩,呈深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同心轮纹,开成斑马纹状叶斑。

防治方法:

(1)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种植时要开好三沟,起畦以积水和径流。在丘陵地种麻,则要开好反斜的等高梯田。

(2)培育抗病品种和选用无病种苗。

(3)适时割叶。割叶应在晴天进行,以防止感染。

(4)做好田间卫生工作。清除病源,发现病叶应及时清除。

(5)合理施肥。

7.2 剑麻茎腐病

为害症状:病株叶片浅绿色。多数在割麻留下的叶桩上呈水渍状湿腐,产生黄褐色或红褐色病痕,手压时有汁液流出。腐烂逐渐蔓延到邻近未割的叶片基部,染病组织湿腐,麻叶萎蔫下垂。湿腐的叶基和茎干组织有臭味。纵剖病株躯干,可见从染病叶基向内扩展而形成的黄褐肥坏死病痕,病健交界处有红色晕圈。在叶桩切口、心叶轴心内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施用石灰。施用石灰既能防病,又能增长,还能提高出麻率。

(2)调整割叶期。感病田和易感病田的割叶期可调整到低湿期。原来6月前割叶的提前至3月上旬前割叶;原7月后割叶的推迟到11月上旬后割叶。注意不要反刀割叶。

(3)药剂防治。感病田和易感病田应在割叶后3天内用50%咪酰胺锰盐WP(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喷洒,用40%灭病威200倍或25%多菌灵400倍药液喷洒割口,药液用量为20~25千克/亩。

我场对以上两种病采取统一防治,强制实施。特别是每年统一清除病株,消毒,防治斑马纹病;统一清除病株,调整割叶期,用50%咪酰胺锰盐WP(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喷洒,防治茎腐病,效益显著。由于防治措施做得好,我场每年剑麻斑马纹病、轴腐病发病率都很低,仅占总面积的1‰~3‰,并未影响剑麻的丰产稳产。

7.3 新菠萝灰粉蚧发生蔓延及防治

剑麻除了斑马纹病和茎腐病外,近年在我国部分植区发生的新菠萝灰粉蚧(紫色卷叶病)则是严重威胁剑麻产业发展的重要虫害。

8 结语

剑麻作为当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硬质纤维,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剑麻的丰产高效作了详细的论述,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关键技术,希望能给剑麻的种植生产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艳.世界剑麻生产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热带农业.2008(05).

[2]吴学锋、罗志祥、陈海艳.剑麻纤维生产与应用[J].中国纤检.2010(03).

论文作者:黄在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  ;  ;  ;  ;  ;  ;  ;  

剑麻麻片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在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