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学术共同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学术共同体研究进展分析

刘頔雅1, 李 平2, 夏 星3

(1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2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3 湖北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 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实践远早于其理论上的探讨。“学术共同体”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借助于CNK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数据库查询系统,采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方法,对“学术共同体”理论研究在我国的进展进行系统阐述,进而明晰“学术共同体”研究在我国的总体趋势、关键词共现状况、期刊及作者与机构分布,最后总结并归纳该领域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学术共同体; 文献计量分析; 文本分析

英国学者M.Polanyi首先提出的“科学共同体” (scientific community)概念,尔后希尔斯、 默顿、库恩等一大批学者有过类似阐述,其中库恩的描绘影响更为深远。他认为科学共同体就是产生科学知识的科学家集团,该集团成员由特定专业学术文化的管理、意义的管理、社会的整合等方面的从业者组成,接受共同的“范式”,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进而开展专业化的思想交流活动。事实上,加强专业化和广泛合作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行为,G. Cainelli et al(2015)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解释合著者的结构对意大利经济学家科学产出影响[1],然而通过建立模型评估学术共同体相关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但这不影响学者们达成“学术共同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作用明显”这一共识,Christopher J. M. Whitty(2015)[2],鉴于科学越来越成为一项团体活动,团队发展需要超越个人层面的解释,将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制度背景上(John P. Walsh et al,2019)[3],其中Chiara Franzoni et al(2014)较为关注学术共同体的组织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以开放的合作方式进行[4],这些研究项目有时被称为“群众科学”“公民科学”或“网络科学”,此外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学者专注于期刊共同体的研究,如Ronda-Pupo Guillermo et al(2010)介绍了战略管理科学共同体网络在知识创造和传播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过程[5]

我国学术共同体原始形态的实践虽然较早,但共同体概念系统阐述当是改革开放以后,且早期主要用于描述民族学概念及理论,随后陆续有学者引述了美国学者库恩和沃伦关于“范式”和“交换理论”的观点,王兴成(1991)在国内首次明确将社会科学家共同体和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纳入“学术共同体”的范畴[6],此后学术共同体内部研究马太效应现象加速呈现,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评价、学术制度、文化建设与管理等“学术共同体”的相关研究成为主要内容,大量定性化研究描绘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典型特征、作用及存在问题,少量以知识图谱、期刊H指数、G指数量化研究分析了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或以链接关系网络的微观结构形态及网络成员间的互动情况,检视了媒介使用行为和线下社会资本对线上学术共同体成员社会资本获得的影响。本文借助于文献计量学相关知识,系统应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等手段,从文献刊出量变化趋势、关键词共现、期刊学科及机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方向开展讨论,以期较系统把握我国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进展。

1 文献计量分析

在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库中,以“学术共同体”为主题词模糊检索出177篇相关论文(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63篇),总参考数为17 936条次,篇均参考数为101.33条次,总被引979次,篇均被引数5.53次,总下载数141526次,篇均下载数799.58次,下载被引比为144.56。按照学科划分,177篇论文依次分属于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管理、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新闻与传媒、外国语言文字、哲学、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国语言文字、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行政法及地方法制、中等教育、文艺理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按照关键词划分,学术共同体、学术自由、学术道德、学术研究、学习共同体、学术评价、学术诚信、学术管理、学术职业、大学教师、学术失范、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教学学术、行为规范出现频次较高。从学位论文出版时间来看,2002年1篇,2004年4篇,2005年1篇,此后稳步增加,其中2012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23篇和24篇,2016年和2017年均14篇;从学位授予单位来看,排位靠前的依次为华东师范大学15篇、华中科技大学13篇、南京大学9篇、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均为6篇、首都师范大学5篇;仅5篇论文明确标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美国福特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可能与学位论文标注习惯有关;此外,177篇硕博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取共现频次≥2),“学术共同体”概念本身处于决定性地位,整个网络呈现出“星型网络”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已有的研究围绕着“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实现了研究领域本身的成长。

图 1 中国知网“学术共同体”硕博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以“学术共同体”为主题词,模糊检索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文献检索时采用主体筛选的模糊检索方式,实际上在研究时首先采用了精确检索方式,得到的文献数量偏少,不足以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尔后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扩充了样本量),与此同时,经数据清洗(剔除公告、声明和征稿启事等非论文文献)和查重处理,共得到的2456篇相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手段,对其总体趋势、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层次、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分布、学科分布、文献来源分布进行分析,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为2018年1月9日。

1.1 文献刊出量在波动中快速增长

我国“学术共同体”的相关研究自1979年该概念首次出现直到1998年年度论文刊出量超过个位数共计19年,此后刊文数量虽存在波动,但总体呈加速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140篇次,10年间增长了6.36倍,表明相关研究受学者重视度较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学术共同体的相关概念主要从前苏联引进,如在1979年3月贵州省民族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提出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 即:民族是一个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 具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此后“共同体”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学相关理论发展中,随着万朝领对哈格斯特龙“交换理论”的系统评述,“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常见词汇广泛出现在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体制、学术评价中。

2)“学术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方面成效显著。具体来看,张斌(2012)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实践经验,从对学术共同体的总体满意度、学术共同体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学术共同体内部运行状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和问题[14]。事实上,在科研管理领域,学术共同体对科研体制建构,尤其在学术规范与道德、学术评价、学术国际化方面影响深远(曾国屏,2002;陈学飞,2003;吕淑珍,2007;阎光才,2008;朱剑,2015)[15-19]。仅学术评价中的同行评议上,龚旭(2004)在阐述同行评议公正性的影响因素时,认为较小的科学共同体规模可能招致同行评议中严峻的利益冲突;阎光才(2009)同样关注到了同行评议制度中的冲突问题,认为其问题的核心在于学术共同体内外三种权力的博弈,而如何实现平衡非常关键[20]。此外,赵蓉英(2011)和邱均平(2014)均谈及学术共同体知识交流的关系问题,这也是目前科研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21-22]

其实,书籍真的是治愈伤口的良药,我相信书籍是有灵性的,它能成为你的朋友,你的知己,甚至是你的爱人。只要选对了合适的书籍,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豁然开朗,一切的人间疾苦都似与你无关。放开一切,尽情地徜徉在书海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广阔,那么美好。现在的苦难,都是你成功的基石。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一切都是上天对你的考验。

1.2 围绕“学术共同体”形成关键词“星型”网络

1)“学术共同体”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积极影响在学术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叶明(1989)认为学科共同体在改善潜在重点学科学术梯队、激发潜在重点学科共同体的创造活力、创造在整体上和谐协同的学术氛围方面作用突出[7]。郭金彬(2001)将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引入到学术机构内在机制建设上[8],朴雪涛(2002)、金武刚(2005)、刘大椿(2007)等则肯定了“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学术失范防范等高校制度创新上的作用[9-11],阎光才(2010)和张曙光(2011)等还着重阐述了学术共同体如何在不受外部权力干扰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更为公正、公平、开放和有公信力的认可机制的现实性和紧迫性[12-13]

此外,“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显示共现次数和中心点,阈值选择默认)见图2。该关键词网络图谱围绕“学术共同体”形成主要节点,且每节点存在相互关联的连线。从这些节点连线疏密及其数值可知,“学术共同体”的关键词网络具有相对集中和分散的特点,“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学术期刊”“学术规范”“学科”“学术界”“大学”等关键词处于整个网络的突出位置,总体来看,以“学术共同体”为中心显现为“星型”架构,说明相关论文围绕“学术共同体”的核心观点实现了研究方向的快速拓展。

图 2 “学术共同体”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1.3 期刊分布分析

对“学术共同体”研究的相关论文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科学学及图情类期刊上。50种排名靠前的期刊累计刊发论文764篇,占论文总数的31.11%,如刊载数量位居前10位的期刊分别是《云梦学刊》(39篇)、《江苏高教》(35篇)、《东南亚纵横》(34篇)、《中国高等教育》(31篇)、《社会科学论坛》(30篇)、《高等教育研究》(30篇)、《自然辩证法通讯》(25篇)、《中国高教研究》(24篇)、《科技导报》(22篇)、《学术界》(21篇)。此外,有963篇刊发在核心期刊上,636篇次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仅有2篇次刊发在EI中文期刊上。

1.4 研究层次与学科分布

从检索论文研究层次来看,总体以社科类的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行业指导为主,其中包括1769篇论文属于基础研究(社科)、144篇论文属于政策研究(社科)、143篇属于行业指导(社科)、137篇属于高等教育。上述四个研究层次合计占到检索论文总篇数的89.291%。此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就业指导(社科)、科普(社科)刊载论文篇次依序为64篇、40篇和24篇,工程技术(自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社科)、行业技术指导(自科)累计刊载45篇。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主要向以下方面聚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自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简称“社科”)是高校和科研单位每年科研项目申报的重头戏,其选题情况能对“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前沿问题给予较为明确的导向,通过系统检索历年两大项目库,得到我国有关“学术共同体”的自科项目和社科项目的立项资助情况,其中自科基金12项、社科项目86项。经过筛选,高度契合“学术共同体”的自科项目7项、社科项目13项。通过对比分析,直观上可以看出2000年前后相关研究立项数几乎微乎其微,直到2006年以后相关研究才逐步增多。从自科项目立项情况来看,相关选题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创新政策与管理、评价理论与方法、基金管理展开,上述立项项目均属于管理学大范畴,而从社科项目立项情况来看,相关选题则侧重于马列·科社、教育学、语言学和哲学,偶见管理学相关范畴的研究。

1.5 作者及机构来源分布

5)在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研究方向确立上,“学术共同体”建设成为学术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全球学术界可视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体内学术话语权是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的,更是学术共同体主体性意识获得的过程,而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确定“说什么”“谁来说”“怎样说”的问题(陈曙光,2014)[32]。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何忠义(2004)认为一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学术共同体的情况是判断一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关键指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33],这和吴文成(2010)的判断基本一致,但也应清晰看到因为元理论的缺失、西方话语主导等因素,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外交变革的影响仍然有限[34]。事实上,针对文化软实力等更深层问题的研究,学术共同体需要将全人类的福祉作为内在特质和终极追求(袁祖社,2012)[35]

2 主要研究方向

从研究学科分布来看,除去高等教育(698篇)、科学研究管理领域(331篇)对“学术共同体”话题研究开展较多外,还有出版(190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21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11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109篇)、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85篇)、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3篇)等。总的来说,教育学、科研管理、新闻出版和政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集中度更高。

通过图4可以发现,椒江流域土壤侵蚀与水体悬浮泥沙浓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一般而言,流域土壤侵蚀量越大,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越高,故陆相输沙为椒江及台州湾表层水体悬浮泥沙的重要来源.其中,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椒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与椒江及台州湾水体悬浮泥沙浓度之间有较好的趋势性关系(R2为0.931 9),但1995年椒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小于2000年、2005年及2010年,但其悬浮泥沙浓度结果却为5年中最大.

本文使用Excel软件对样本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排序,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数选取频数阈值为11,得到40个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累计出现1173次,基本覆盖了2000年至今(2018年1月9日)国内学者关于“学术共同体”的主要研究内容。处理后得出的高频关键词在词频和词义上有较大差异,可以保证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有效性。

本题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为背景,将诗词知识比赛与概率知识巧妙结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

3)推动学术期刊评价及创新管理成为“学术共同体”在出版领域的重要职能。相关研究表明,学术期刊在助推原创性研究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公正、权威的学术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张振元,2009)[23]。叶继元(2010)将当前我国期刊评价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学术共同体总体上缺乏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退化[24],严建新(2008)也表示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在对本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期刊进行正面系统的学术评价上严重缺位[25]。朱剑(2012)则深入剖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震动,进而建议应由学术共同体的代表根据“民意”来进行评价,实现学术评价回归学术共同体的评价。改革不合理的学术期刊体制成为一项重要工作[26],刘兴平(2012)通过对日本和韩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考察,肯定了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和学术共同体办刊作用的重要性[27]

4)“教育学术共同体”的打造成为强化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和学术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学术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注重建立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杨超,2012)[28]。蒋凯(2012)认为,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有利于教育研究境遇的改善和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建设[29];刘贵华(2012)也表示,在中国教育科研评价中还要解决学术共同体自律难题[30]。 此外在比较教育学知识领域构筑学术共同体被认为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陈时见,2010)[31]

他看着我,目不转睛,看得我浑身不自然。“对不起!我知道我昨天……”“是我不对,让你丢脸了。”秦风抢了我的话茬儿。

例如梁文伦的经典作品《隙》中,有老旧的土墙,水磨的青砖,还有雕花的窗棂,从中可以看出在岁月的痕迹下透着原先的精致和细腻。断檐残瓦是对岁月的怀念和感慨,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思。该作品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主题,采用特殊的角度,设置了夹缝装置,让观者透过缝隙观看一座老宅,增加了历史神秘感和厚重感。

发文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且来源地相对集中,其中南京大学(71篇)、北京大学(68篇)、华东师范大学(58篇)、北京师范大学(54篇)、中国人民大学(49篇)、清华大学(46篇)、华中科技大学(35篇)、武汉大学(35篇)、厦门大学(36篇)、浙江大学(32篇)等高校论文刊发量都超过了30篇,刊文数量前50的机构累计发文达到1031篇次,占到全部检索论文数量的41.978%。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发文数量前50作者累计发文量仅为197篇,其中发文量较高的依次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12篇)、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朱剑(11篇)、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10篇)、陕西师范大学臧利娟(6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128篇)、全国教育规划(45篇)、国家自科基金(29篇)、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9篇)、国家留学基金(9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7篇)及中国博士后基金(7篇)、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6篇)等项目的支持,但相对2456篇的发文量来讲,论文总体受资助率依然不高。

对比两种翻译,前者是背负任务直到死的那天,后者是奉献自己的最好直到心跳停止,明显后者传达出的情感更让人产生敬重之情。这句成语最先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一生忠诚的概括,从古至今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如此,而我们的周总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6)“学术共同体”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在图书情报与新闻传媒方面得到较多应用,且新方法新媒体的引入正在改造学术共同体研究的学术生态环境。该领域为当前“学术共同体”研究的主要热点,研究多采取定量化表达方法,其中以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成为主要手段(张凌云,2013;谭春辉,2014;侯剑华,2017;张凌云,2017)[36-39],具体研究方法上,科学知识图谱、H指数与G指数评价因子、社会网络语义分析等应用较多。此外,叶继元(2010)还从编制专门的引文评价数据库和提高学术共同体学术理念与引用规范等方面提出建议[40]。在新闻传媒方面,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出现,其在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新生态方面关注较多,学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学术的生产与传播,冲击着传统学术媒体下的学术环境(徐煜,2014 ;田晓伟,2017)[41-42]

什么?经血发黑就是体内有毒?你是不是武侠小说看多了啊?那是不是每次换卫生巾,还要拿银针试一下啊?女人每个月排毒一次,那男人不是早就应该中毒身亡了?

3 结论

1)我国“学术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刊文数量总体呈加速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140篇次,10年间增长了6.36倍,表明相关研究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2)总体来看,学术共同体研究网络以“学术共同体”为中心,显现为“星型”架构,已有相关论文围绕着“学术共同体”的核心观点实现了研究方向的快速拓展;

3)对“学术共同体”研究的相关论文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科学学及图情类期刊上,从研究层次来看,总体以社科类的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行业指导为主,从研究学科分布来看,教育学、科研管理、新闻出版和政治学领域相对集中度更高,同时通过对比分析,2000年前后相关研究立项数微乎其微,直到2006年以后相关立项才逐步增多,“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在自科和社科基金立项明显体现出侧重学科不同的特点;

4)“学术共同体”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学术共同体”研究文献的发文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发文数量前50的作者累计发文量仅为197篇;此外,检索到的“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自科基金等的支持,但相对总发文量来讲,论文总体受资助率依然不高;

5)目前学术界围绕“学术共同体”研究的主要方向聚焦于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科学研究及管理、学术期刊评价及创新管理、教育学术共同体的打造、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学术话语权建设以及图情与新闻传媒领域的文献分析新方法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Cainelli G , Maggioni M A , Uberti T E , et al.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How co-authorship affect productivity of academic economists[J]. Scientometrics, 2015, 102(1):673-699.

[2] Whitty, Christopher J M . What makes an academic paper useful for health policy[J]. BMC Medicine, 2015, 13(1):1-5.

[3] John P. Lee W You-Na, Li T.Pathogenic organization in science: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tractions[J].Research Policy, 2019,48(2): 444-461.

[4] Chiara Franzoni,Henry Sauermann.Crowd science: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pen collaborative projects[J].Research Policy,2014,43(1):1-20.

[5] Rondapupo G A, Guerrasmartín L . Dynamic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network with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field through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0-2009: the role of cooperation[J]. Scientometrics, 2010, 85(3):821-848.

[6] 王兴成.社会科学发展动力和有关政策[J].科学学研究,1991(3):70-73.

[7] 叶明.关于开发潜重点学科的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6):15-17.

[8] 郭金彬.学术界应避免指鹿为马[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2-3.

[9] 朴雪涛.大学制度创新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6):6-10.

[10] 金武刚.网络评审2.0版:论“学者共同体”评价制度的建构——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为原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1):50-57.

[11]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深层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29-30,35.

[12] 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1-11.

[13] 张曙光.学术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J].学术界,2011(6):35-41,283-284.

[14] 张斌.我国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变革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12,98.

[15] 曾国屏 ,李正风 ,杜祖贻.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32-37,43-95.

[16] 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4):9-12.

[17] 吕淑珍.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情报,2007(1):213-215.

[18] 阎光才.中国学术制度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28.

[19] 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1):5-15,180.

[20] 龚旭.同行评议公正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6):613-618.

[21] 阎光才.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1):124-138,191-192.

[22] 赵蓉英,温芳芳.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6-10,27.

[23] 邱均平,周毅.基于作者共被引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模式与服务探析——以CSSCI中图书情报领域本体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7):19-24.

[24] 张振元.试论学术期刊的原创助推使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16.

[25] 叶继元.引文的本质及其学术评价功能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1):35-39.

[26] 严建新,王续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的学术分层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8(1):52-57.

[27] 朱剑.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5-15,159.

[28] 刘兴平,初景利,马时,等.日本和韩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07-913.

[29] 杨超,徐凤.教学学术视野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4.

[30] 蒋凯.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2):150-157.

[31] 刘贵华,柳劲松.教育科研评价的中国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0):25-29.

[32] 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15-19.

[33] 陈曙光.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另类解读[J].江汉论坛,2014(8):52-58.

[34] 何忠义.从国际关系期刊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基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6-74,7.

[35] 吴文成.学术共同体与中国外交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4):94-104.

[36] 袁祖社.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国家伦理反思:“文化软实力”研究之忧思[J].求是学刊,2012,39(1):16-20.

[37] 张凌云,兰超英,齐飞,等.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

[38] 谭春辉,麻晓杰.我国图书馆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基于1998-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3):64-71.

[39] 侯剑华,杨秀财.非正式学术共同体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以国际图书情报领域为例[J].情报杂志,2017,36(2):176-181.

[40] 张凌云,汪才静,张丹,等.2003—2016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J].旅游学刊,2017,32(12):117-127.

[41] 徐煜.新浪微博中的线上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获得:以国内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的线上链接关系网络为例[J].新闻大学,2014(4):127-135.

[42] 田晓伟.论学术新媒体的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7,38(4):21-26.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ademic Community :Based on CNKI Database

LIU Diya1, LI Ping2, Xia Xing3

(1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 .of Tech .,Wuhan 430068,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bei Univ .of Tech .,Wuhan 430068,China ;3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Office ,Hubei Univ .of Tech .,Wuhan 430068,China )

Abstract :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is far ahead of it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cademic community", a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draws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researchers. This paper, based on CNKI,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and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comprehensive retrieval database query system,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progress of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by means of bibliometrics and text analysis. It reveals the overall trend in research on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the condition of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distribution of the journals,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t lastly summarizes the main direc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 : academic community; bibliometric analysis; text analysis

[收稿日期] 2018-06-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503074)

[第一作者] 刘頔雅(1994-), 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创新

[文章编号] 1003-4684( 2019) 03- 0040- 06

[中图分类号] G301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校: 张 众]

标签:;  ;  ;  ;  ;  ;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学术共同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