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人才思想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拿破仑的人才思想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拿破仑的人才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拿破仑论文,思想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拿破仑·波拿巴,这位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这位叱咤风云的法兰西帝国皇帝,其一生绚丽多彩,光芒四射:他收复土伦,进军意大利,远征埃及,战功显赫;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帝国,登上权力之巅;他连续多次击溃反法同盟,使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他两线作战——西与西班牙开仗,东与沙俄交战,使其走向穷途末路,被迫于1814年第一次退位;他在厄尔巴岛不甘寂寞,卷土重来,创造百日奇迹,但好景不长,滑铁卢一战终使他在圣赫勒拿岛度过余生。几起几落使拿破仑的一生极富戏剧性。他的成功和失败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其用人之道是一重要因素。本文拟通过其用人术和御人术探寻其用人特点与用人方法,从而使我们从拿破仑的人才思想中得到一点启示。

拿破仑的用人术

事业是由人去完成的。管理者之道在于用人,用人得当,则事必成;用人不当,则事必败。但管理者用人各有千秋。现来分析一个拿破仑的用人特点。

拿破仑用人最重要的特点是摒弃封建门第观念,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法国大革命前,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军队更是如此,平民出身的士兵根本无望得到升迁,当然更不能奢望将帅之衔。而拿破仑则说:“我的格言是,有能者居之,无出身之虽。”[(1)]在提拔军事将领时,他认为出身、资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才干、有业绩。拿破仑使士兵感到在自己的背包里有一根元帅杖,若自己能力超群、战功卓著定会实现梦想。拉纳,这位拿破仑麾下著名的元帅,就是典型事例。他出身低微,其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在意大利的代戈之战中,拉纳奋勇杀敌,得到拿破仑的赏识,升为团长。而在洛迪战役中,更令拿破仑瞩目。当时,通往洛迪的阿达河上有一座木桥,为奥军炮火所控制,法军被阻。拉纳此时高举战剑,冒着奥军的枪林弹雨率军冲上木桥,身边许多士兵中弹倒下,他仍奋勇向前,第一个冲到对岸。士兵为其精神感染,奋不顾身,杀向敌阵,迅速击溃敌军,取得胜利。拿破仑亲眼目睹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深为感动,为此拉纳被晋升为将军。此后,拉纳因战功突出被封为帝国元帅、芒泰贝洛公爵。除拉纳外,诸如饭店老板的儿子内伊、律师事务所小职员之子贝尔纳多特、“出身寒门”的勒费弗尔和奥热罗、自小失去双亲的孤儿马塞纳、旅店主之子缪拉等众多出身平民而才能出众的官兵被晋封为元帅。据统计,拿破仑共晋封了26名元帅,其中仅有两人出身贵族,其它皆为平民百姓。轻出身,重才干,唯才而用,此乃其一。

其二,拿破仑善于容人。对于反对或伤害过自己的人,他能历史地审视其行为,不计前嫌,宽以待人,仍然重用。贝尔纳多特是拿破仑的情敌和政敌。雾月政变前,拿破仑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曾去找身居要职的贝尔纳多特并向他透露拿破仑可能从埃及回国,贝尔纳多特严肃地说:“如果这事不幸发生的话,我会以军政部长的身份送他去军事法庭。也许他多半会因逃兵罪名而被处决。”[(2)]贝尔纳多特因与西哀耶斯发生纠纷而辞职,其想法也就落空。拿破仑回到巴黎后,亲自登门想拉他一同策划政变,但遭到反对。贝尔纳多特劝拿破仑不要干预政治并警告:“倘若你坚持的话,我只有用武力对付你——如果……”“如果有政府的命令。”[(3)]但在政变成功后,拿破仑抛弃前嫌,仍然重用他,让他重任军政部长之职。以后又晋升他为帝国元帅、封他为蓬特—科洛亲王。同样在雾月政变中竭力反对过拿破仑的儒尔当,也先后被任命为法军驻意大利总指挥官、西班牙国王的军事顾问和总参谋长,被封为帝国元帅。而塔列朗这位法国政界的变色龙,在爱尔福特会晤期间,他竟背叛拿破仑,私下怂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陛下,您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欧洲要靠您来拯救,而您只有与拿破仑对抗,就能拯救欧洲。法兰西人民具有高度文明,法国君主却缺乏教养。”[(4)]后拿破仑得知此事,把他召到宫里,当众骂个狗血喷头,“你无人不出卖,你心中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你连自己的父亲都可以出卖的!你只配我把你打得粉碎,如同我打破玻璃一样!”[(5)]但怒骂之后,拿破仑只给予轻微的惩罚,解除了塔列朗的侍从长职务,即保留了他副选帝侯的尊位、俸金等,且一切重要政务仍让其参预。拿破仑胸怀博大,善于容人,使他周围聚集了一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人才,这是拿破仑用人之道极为成功的表现。

其三,管理者用人重视人才的长处,避其短,用其长。凡人皆有不足和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拿破仑用人时,往往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不求完人,全面论才,用其所长。富歇一直以玩弄阴谋,不可靠而出名。雾月政变后,对富歇是否继续留任权力极大的警务部长一职,拿破仑与西哀耶斯发生分歧。拿破仑认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时代,对于过去,我们应该仅仅记住好处而忘掉坏处。时间、实际活动和经验造就了许多有才干的人,并且改变了这些人的素质。”[(6)]虽然富歇为人虚伪、狡诈,但在拿破仑看来,其警务方面的才能无人能够替代,因而力主让其担当此职,最终西哀耶斯被说服。而马塞纳这位帝国元帅,平时忽视、不太关心部队的行政、经济事务,因此不太受士兵爱戴;对于进攻的准备工作也缺乏周密的考虑。但他精力充沛,个性顽强,坚决勇敢,每当战斗打响,在枪林弹雨中,他头脑清晰、冷静、沉着,其行为勇猛无比,即使负伤,“仍能象胜利者一样坚持战斗”。[(7)]拿破仑也十分赏识他,把他晋升为元帅,封为里沃利公爵、艾斯林根公爵。这种不求完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法,使拿破仑在那种非常时期能及时找到急需的各种人才,并为己所用。

其四,拿破仑非常重视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十分尊重和重用知识分子。远征埃及时,他让著名的数学家、科学院院士蒙日和化学家、科学院院士贝托莱为其精心挑选了一个庞大的随军科学艺术工作团以便为其服务。其中包括数学家21名、天文学家3名、民用工程师17名、博物学家和矿业工程师13名、地理学家13名、火药工程师3名、建筑师3名、设计师、绘图师8名、机械师10名、雕刻家1名、翻译15名。[(8)]拿破仑对他们生活上精心照顾,工作上提供各种条件和便利,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确保在埃及的胜利,同时“把科学和艺术带回它们的发源地”。[(9)]雾月政变后,拿破仑极力提拔、重用知识分子。他让著名的法学家康巴塞雷斯取代西哀耶斯出任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知识渊博、沉稳老练、务实能干,其思想“对波拿巴产生了罕见的深刻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心照不宣的,不仅影响到政治生活,而且影响到波拿巴的私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拿破仑仍然把他看作是一位朋友,而且完全没有看错。”[(10)]他十分信任康巴塞雷斯,每当外出,总让其代理朝政。掌握大权后,拿破仑改组国家机构,把大量知识分子充实其中。在具有最高行政裁决权的参政院中,拥有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罗德雷,法学家布莱·德·拉·默尔特,科学院院士勒尼奥,化学家和教育家富尔克鲁瓦,法学家蒂博多和波塔利斯等著名学者和专家。而“元老院成为仅次于法兰西科学总院的‘空论家’的大本营。保民院的成员多是作家和演说家。诸如多弩、谢尼埃、然格内、萨伊、而尤其是邦雅曼·贡当斯。”[(11)]贡当斯与拿破仑交往甚密。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也与拿破仑多次会面,受到他的褒赞。尊重知识分子,当然也就得到知识分子的回报。在知识界,拿破仑的声望甚高。

其五,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关注事业的不断发展。事业的发展,须后继有人。因而应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起用,不搞论资排辈,大胆提拔,让其独当一面,在风雨中磨炼成长。拿破仑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在其将帅中,多属年轻人。前面提到的拉纳,成为将军时年仅25岁,封为元帅时也不过35岁;达武28岁即被任命为远征埃及的骑兵指挥官,34岁就获得元帅权杖,成为帝国最年轻的元帅;马尔蒙22岁任上校,24岁成为将军,26岁被任命为法军驻意大利炮兵司令,35岁升为元帅;内伊、苏尔特以同样的年龄晋升为元帅。拿破仑在位时共诏封26名元帅,50岁以下(含50岁)的达23人,占全部元帅总数的88.5%,45岁以下15人,占总数的57.7%,37岁以下8人,占30.8%。其中1804年诏封的现役元帅14人,超过50岁的仅2人,而37岁以下共7人,占总数的50%。大量的年轻人进入高级领导层,从而给拿破仑的军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巨大的战斗力。这是法兰西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保证。

拿破仑的御人术

对人才善于发现、合理使用、科学管理是用人的正确之道。仅仅会发现人才,而不会用,更不会管,那人才也发挥不出作用,更不能形成人才的群体形势。所以,对人才的驾驭、管理是伟人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保障。拿破仑的御人术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注意人才使用的合理性。缪拉和贝西埃尔皆为法军第一流的骑兵指挥官,都晋升为帝国元帅,但两人性格完全不同。缪拉,勇猛非凡、敢冲敢打,但性情急躁、容易冲动,适于冲锋陷阵。贝西埃尔则精力充沛,凡事深谋远虑、小心谨慎、勇敢沉着,即便置身于极其猛烈的炮火中仍能保持镇定、清醒,且其眼界开阔、观察能力极强,有调遣骑兵的高超才能,善于指挥骑兵后备队。于是,拿破仑让缪拉担任前卫指挥官,而使贝西埃尔掌管近卫猎骑兵,司护卫总司令和大本营之职。另一位帝国元帅贝尔蒂埃生性缺少果断,不大适于指挥军队,然而具有当好参谋长的一切品质。他熟悉地图,极善于领导侦察部队;他经常亲自检查命令的下达情况,善于把极复杂的军事行动写成简单明了的报告。[(12)]因而拿破仑从进军意大利开始就让其担任自己的参谋长,直到1814年退位,时间长达近20年。拿破仑在布里埃纳军校时,有位同窗——布里昂。他具有天赋的、十分惊人的记忆力;能说、写多种语言和文字,笔端敏捷,跟得上口授的速度;熟悉政府各机构的情况,精通国际法;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非凡的活动能力。所以,他成为地位显赫、众人梦寐以求的拿破仑的私人机要秘书。前提及的富歇和塔列朗分别具有警务和外交方面的高超才能,从而两人就掌握了这两大部门。这种才用其所的方法,使人们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乐趣,获得满足,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拿破仑恰如其分地利用此法来建立严明的军纪,鼓舞军队的士气。在意大利代戈战役中,为夺取一处高地,法军发动了猛攻,前两次都被守军击退。拿破仑派其侍从拉纽斯指挥发动第三次进攻。拉纽斯寻常神勇,用剑尖挑着帽子杀向高地,一番激烈搏杀,取得胜利。为嘉奖他,拿破仑提升他为旅长。同在意大利,当法军主力离开帕维亚城时,该城暴动。留守的法军未经抵抗就投降了。拿破仑回军镇压了起义,同时逮捕了指挥该城法军的大尉。大尉大喊冤枉,说自己只是执行了加谦将军的命令。当时加谦将军为起义者俘虏。起义者用枪顶着将军的咽喉逼他下令守卫的法军投降。所以大尉认为自己无罪。拿破仑则认为,大尉虽有服从加谦的义务,但当将军被俘时,其命令是绝不应该执行的。因而大尉罪不可赦。最后,大尉被战地法庭处以极刑。对高级官员的错误,拿破仑一视同仁、毫不留情。马塞纳因贪污军饷之事而被解除意大利军团司令的职务;布里昂位高权重,且从少儿起与拿破仑就是亲密朋友,但因贪污渎职被贬为一介平民。

第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部属,以情动人。拿破仑的“气质中有两种品德占优势——仁慈和急躁。”[(13)]其仁慈使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自己的将军、士兵,乃至家仆、侍从相处时,他从不摆架子,显得相当随便。仁慈也使他非常关心部属。在意大利,有一次当部队宿营后,他亲自整夜巡查岗哨以防敌军偷袭。“他在一处岗哨查到一名掷弹兵斜倚树根睡着了。他不去喊醒他,却接过那枝枪替他就地站岗约半个小时。哨兵从沉睡中惊醒,认出了正在替他放哨的司令官的相貌,十分恐慌和绝望,跪倒在他跟前。‘朋友’,拿破仑说,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下次可要小心。’”[(14)]当然,拿破仑也有急躁冲动的时候。在埃斯林根战役中,他心爱的元帅拉纳被炸断双腿,“拿破仑连忙向他奔去,泪如雨下。他蹲在拉纳的身边,把他抱在怀里,鲜血浸红了他的衣服。‘拉纳,你认出我了吗?’他重复道,‘是波拿巴,是你的朋友!’受伤的拉纳看着他,低声说:‘是的,陛下,您失去了您最好的朋友。’‘不,不,你会活的,拉利(医生),是吗?您要担保他活着。’周围的人告诉拿破仑,这样激动可能会导致元帅死亡,他这才紧握着拉纳的手站了起来。他骑马即要离去,可突然,他泪如泉涌,从头上摘下帽子,扔在地上。一个士兵想去捡,‘别捡!’他咆哮道。接着,他让自己的马在这顶帽子踩来踩去……第二天,拉纳去世了。病房恶臭难闻。马尔博见皇帝要进去,便迎上前去,劝他别进,说里面呆不得。拿破仑一把将他推到一边,径直走到元帅床头,久久地拥抱着他。”[(15)]这种急躁和冲动中同样显现出他对下属的关心、关怀之情。正因如此,官兵才忠心耿耿,效命疆场。

第四,身体力行,树立榜样。作为最高领导者,只说不做,说做不一,不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其言论、措施都将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使部属心悦诚服。拿破仑要求,凡是要士兵做到的,将官必须做到,指挥官必须在一线指挥。早在土伦战役中,他亲率士兵冲锋陷阵,其坐骑被炮弹击毙,自己的小腿也被击伤,但仍指挥战斗,直至胜利。他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一直贯穿一生。在洛迪战役中,身为意大利军总司令的拿破仑,亲自指挥两门炮切断奥军前去破坏木桥的唯一小道。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他又一次冲在前面,率军杀上木桥,“英勇的拉纳第一个冲到对岸,拿破仑本人第二个。”[(16)]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士兵欢欣鼓舞,激动万分,士兵亲切地称他为“小伍长”。此后的阿尔科战役中,拿破仑在危急时刻,再现神勇。“他擎着军旗,猛冲到桥上,把旗子竖在那里。”[(17)]但奥军火力强大,法军再次败阵。在后撤时,拿破仑被挤下堤坝,陷入沼泽,情势危险。法军眼见此景,转身对追赶而来的奥军一阵猛冲,救出总司令,并夺取了桥梁。这种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精神,在拿破仑成为皇帝后依然保持着。正是这种精神使他的将帅个个舍生忘死,冲杀在前,使其士兵奋勇无比,从而使法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五,爱惜人才,保护人才是用人之道的重要方面。它既可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又能使人才不至于造成无谓的损失。在乌尔姆战役开始前,拿破仑让下属挑选一名可托以重要侦察任务的青年军官。伯纳上尉被选中。他毕业于法国综合技术学校,是位胆大心细又很聪明的工程师。执行任务归来后,拿破仑亲自询问他。伯纳一一作答,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直扑维也纳的战役计划。拿破仑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个难得之才,应予以保护,将来必有大用,所以就对拉普将军说:“那是个有为的青年人,他的观察是正确的。我不能让他去冒被打死的危险;我以后还用得着他。告诉贝尔蒂埃,下令叫他离开这里去伊利里亚。”[(18)]因而伯纳没能参加即将来临的战役,还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处分。他不清楚拿破仑的苦心。战役结束后,皇帝要提升那些功劳最大的军官。当他看过晋升营长一级的那些上尉名单中没有伯纳时,皇帝亲笔把伯纳之名添在其它人前面。后来在1812年战役前,拿破仑再次找到伯纳让他介绍伊里利亚的情况,伯纳的回答使他升任上校,不久,伯纳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了皇帝的副官,后来伯纳成为闻名全欧的工程师军官。

拿破仑人才思想的缺陷

拿破仑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在人才的发现与使用中,确实有许多独特的、正确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是难能可贵的。他能屈尊降贵,关心部属,身体力行,平易近人,使人才倾心于他,甘心为他效力,也是不容易的。他能打破论资排辈的思维定势,敢于破格重用年轻人,使年轻人的才华早日展现,促进事业快速发展,也是相当有远见的。这许多正确的人才思想,使得当时一大批出类拔萃、富有才华、风华正茂的人才聚集在拿破仑周围,帮助他成就了帝王大业,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但是,拿破仑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受其阶级的局限,他的人才思想亦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人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家族统治色彩。当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后,他让其兄约瑟夫·波拿巴做了那不勒斯国王,后调到西班牙任国王;其弟路易·波拿巴做了荷兰国王;其弟吕西安·波拿巴被封为亲王;弟耶罗姆被任命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国王;其妹波莱特做了瓜斯塔拉女大公;妹夫缪拉元帅在约瑟夫之后继任那不勒斯国王;其前妻约瑟芬的儿子欧仁被封为意大利副王。所以“拿破仑不光自己平步青云,而且带着他的家庭扶摇直上。”[(19)]这种大量起用亲族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拿破仑周围一些人才的积极性。

第二,缺乏监督,放任自流。拿破仑确有用人不疑的长处。用人不疑,可使人才放开手脚,大胆去想、大胆去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但缺乏必要的监督,往往使人才缺乏约束,骄傲自满,不守法纪。拿破仑正是不愿对周围的人才进行监督,才吃了大亏。他“为了维持对他们的使用,常常对他们的过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部长大臣如此,对将军元帅如此,对私人奴仆也是如此。’[(20)]这样做的结果,使拿破仑在第一次退位时,大部分元帅背叛了他,转而拥护路易十八复辟。

第三,降格以求,才任不符。知人善任,量才任用,人尽其才,管理者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大材小用,会使人才的才干得不到发挥,甚至由于屈才而使人才流失。小材大用,滥竽充数,常常贻误事业。所以,要全面考察人才,掌握其能力,用的适当,使才任相符。拿破仑虽然注意到人才的合理使用,但也有许多失误,他忽视了对其所用人才进行长期的、合理的考核,从而凭一时印象,降格以求,使用了一批不能独当一面的庸才。在他的元帅之中,除了马塞纳和达武二人外[(21)],其它皆为缺乏独立思考,不具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人。在战场上,只要拿破仑不在,他们常常不知如何用兵,使用灵活的战术。西班牙战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样,拿破仑只好事无巨细地管理,整个帝国大厦全压在他一人身上。一旦拿破仑出现不幸,这座大厦就会倒塌,这不能不说是拿破仑的悲剧。

第四,不听劝谏、决策失误。一名管理者无论怎样多谋善断,也必须善于倾听周围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做,不仅保证了战略战术上的正确决策,而且还会激发人才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而拿破仑在其统治的后期,变得为所欲为,不听任何与自己相悖的建议。在建立法兰西帝国后,拿破仑的征服欲迅速膨胀,不断进行对外战争。连年征战使人民与军队都非常厌战,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在埃斯林根战役中,拉纳受伤将死之时,恳切地对拿破仑说:“快结束这场战争吧,这是大家的心愿。你虽然不会更加强大,但会更加受世人崇爱。”[(22)]但拿破仑听而不闻,继续我行我素。在征俄之前,他的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都激烈地反对与沙俄开战,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由,可拿破仑都置之不理,造成惨重的失败,致使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他最终走上了下台之路。

重温拿破仑的用人思想,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替才能开路!”这是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是其人才思想最精辟的概括。歌德如此称颂拿破仑,“只有本身具有伟大才能的君主,才能识别和重视他的臣民中具有伟大才能的人。”[(23)]

注释:

(1)约瑟夫·阿鲍特:《拿破仑的一生》,伦敦版,第166页。

(2)(3)〔法〕玛莉·沙林格,《拿破仑传》,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第128页,第134页。

(4)〔法〕享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第133页。

(5)《拿破仑日记》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25页。

(6)索默塞·德·彻尔编,《拿破仑回忆录》,伦敦1946年版,第386页。

(7)陈太先译《拿破仑事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一版,第90页。

(8)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第97—98页。

(9)同(7),下卷,第284页。

(10)〔法〕奥布里《拿破仑外传》,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第141—142页。

(11)〔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上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10月第一版,第80页。

(12)(17)同(7)上卷,第89页,第156页。

(13)〔法〕布里昂《拿破仑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第230页。

(14)同(13)第47页。

(15)同(10)第284—285页。

(16)同(13),第31页。

(17)同(7)上卷,第156页。

(18)同(13)第304页。

(19)同(10),第92页。

(20)同(10),第209页。

(21)〔英〕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拿破仑》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第238页。

(22)同(10),第285页。

(23)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7页。

标签:;  ;  ;  ;  ;  ;  ;  

拿破仑的人才思想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