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才流失与回流原因分析及启示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人才流失与回流原因分析及启示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成因分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人才外流论文,成因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才外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进行人才交流,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减少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台湾地区与印度、韩国、伊朗并列,同为世界人才外流幅度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但若以外流人才的数字除以人口总数,则台湾地区的比例为全世界之首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经历了人才大量外流与回归增长两个显著不同的时期,50—70年代为人才大量外流时期,人才外流达87%;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出现了人才回归增长的趋势,近几年形成了一股回归高潮。影响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些客观因素在人才外流与回归增长的两个不同时期中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这些变化与留学人员是外流还是回归的趋势紧密相关。本文将通过对比经济、政治、高等教育、留学教育、科技、社会文化及美国的吸力和斥力等因素在两个显著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的成因,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提供启示。

一、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成因的对比分析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三个阶段)与回归的分期②在时间上完成相一致,也分为发展内向型产业、外向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四个时期③。

第一个时期是发展内向型产业时期。国民党从大陆撤至台湾时,台湾的政治、经济一片混乱。由于经济困难,外汇匮乏,这一时期出国留学人员增长慢,又由于台湾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留学人员回国后学非所用,人才回归率也较低。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外向型产业时期。发展外向型产业需了解和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因此这一阶段留学人数增长非常快,如1962年留学人数1833人,较1961年增长87.4%,1969年达3444 人, 较1961年增长3.5倍。 但这个时期台湾的大部分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吸收的也大部分是低技术工人,出国留学人员回台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人才回归率增长缓慢。

第三个时期是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期。这个时期是台湾的产业结构变化出现质的飞跃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变化最大的10年。1970—1975年虽然留学人数与上一阶段比较有微小的下降,回台服务的留学生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是因为台湾各项建设的规模扩大了,许多工业企业正在走上技术密集型轨道,他们吸引着一部分留学生。④

第四个时期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期。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对付面临的挑战,台湾当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学历人才,而仅依靠台湾本身的力量无法培养,因此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留学人数大幅增长,回归率也不断升高。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其经济(产业)结构,最终决定了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的层次和数量,这些都和人才外流与回归紧密相关。

2.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1953—1993年台湾地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以8.7%的速度增长, 居世界前列。且于1964—1965,1970—1973,1976 —1978 , 1986 —1987四个阶段出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虽然近几年台湾地区的经济只保持6%—7%的中度增长,不如60—70年代的二位数的增长来得强劲,但在国际一片经济低速声中,这种持续增长吸引了大量留学人员回归,使台湾地区80年代以来出现了人才回归的趋势。 另外1974 —1975年是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变化最大的时期, 经济增长率从1973 年的12.8%降至1974年的1.2%,1975年的4.4%,而后又呈迅猛上升趋势,由1975年的4.4%猛升至1976的13.7%,上升了3倍⑤。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也引起了人才回归率的剧烈起伏,使1975年成为台湾地区70年代人才外流与回归的一个界点,以1975年为界,台湾地区的留学人数由下降转为上升,回归率则由上升变为下降⑥。

台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呈增长趋势,1976年超过1000美元,1980年超过2000美元,1984年超过3000美元,1990年近8000美元,1992年超过了10000美元。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人才外流与回归的关系看,当人均GNP超过2000美元时,人才回归开始增长, 出现人才回归趋势,当人均GNP超过10000美元时,回归人数超过5000人⑦⑧。另回台服务的留学人员多为高学历者,待遇相当优厚,甚至超过了美国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着一些外流的人才回台谋求发展,台湾地区掀起了一股人才回归的高潮。

(二)政治因素

1.“本土化”政策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70年代以前,国民党的统治权力牢牢掌握在大陆籍官僚集团手里,对台籍人士的开放基本上限于地方政权,台籍人士在国民党上层权力机构中的比例很小。大陆去台人员与台籍居民的对立情绪一定程度造成了台湾政局的不稳定,于是有些大陆去台人员不惜向国外某些大学捐资,以换得奖学金,好让自己的子女出国留学,同时也希望自己子女学成后留在国外,为他们找个退路⑨。这也造成台湾地区60—70年代人才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70年代初,台湾内外的社会、政治环境及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当局日益陷入孤立,为了在特定环境下谋求生存,缓和岛内矛盾,从70年代初开始,国民党当局推行“本土化”政策⑩。特别是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加速了“本土化”政策的实行。“本土化”政策的实行对稳定台湾政局起了较重要的作用,也是造成自80年代始台湾地区出现人才回归趋势的影响因素之一。

2.海峡两岸关系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走过了由紧张到缓和,从隔绝到交往,从单向间接到双向直接接触的漫长历程。1949年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建立并维持反共戒严体制达三十年之久。军事戒严体制的实施,不仅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和隔绝状态,而且也剥夺了广大台湾民众基本的民主权利。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国民党对其统治体制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岛内外舆论和台湾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呼声的压力下,也相应调整了僵硬的大陆政策。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被打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构想,使台湾岛内要求统一呼声日高。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起到了稳定台湾政局的作用。在两岸关系僵硬的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的许多留学人员担心大陆迟早会武力统一台湾,在台湾安全没有保障,从而滞留不归。8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回归人数也相应增多,特别是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局部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后(11),回台的留学生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3.人才政策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台湾人才政策的弊端造成了台湾地区50—70年代人才大量外流,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人才政策的限制,对回台留学生的安置工作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那些自费出国留学后回台的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遇到不少困难,没有“人事背景”不容易找到发挥专长的工作岗位。报载“留美硕士角逐国小教师”的新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2)

第二:人事制度的僵化造成人才的埋没。

第三:“任用资格”的规定,使台湾的留学人员学成后不愿回台就业,或有部分回台后由于就业难或任用资格等方面的原因再度出国,造成了台湾地区大量留学人员学成不归,滞留海外。

近年来,台湾当局修改了部分人才政策,以吸引人才回归。负责辅导安排留学生工作的“青辅会”除了制定《协助留学生回国服务办法》,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外,还注意广开门路,采取措施为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争取更多的留学生, 引进科技新知识, 在台湾开发实业,1984年再次修订了《辅导青年创业办法》,提高了贷款金额,给创业学人提供更多的优惠。同时进一步协助有关机构,争取给他们更多的方便,为他们开创更有利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在开发台湾经济上作出贡献。台湾当局采取的吸引人才回归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发挥了吸骤人才的作用。

和平稳定的政策环境是影响人才回归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主动的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回归的催化剂。

(三)高等教育因素

60年代至70年代初正是台湾经济大发展时期,其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内向型过渡到以加工出口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需要大批科技人才投入建设。但台湾高等教育急剧发展的却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教育,因为这些学科办学成本低,报考学生多。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学科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导致了高级人力市场供需失调,人才供给过剩,大专毕业生就业困难。又由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科结构必然影响到台湾地区留学人员的学科结构,造成了学理工农医科留学人员多,而这部分人由于研究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缺少,研究风气不浓等原因大量滞留海外,而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留学人员考虑到回台后就业较困难也被迫大量外流。

为了克服高等教育片面追求数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台湾当局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根据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的现状,严格控制大专院校的增设,增加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如在此期间只增设了7所院校(13),教育经费确有较大幅度增加。 同时台湾当局还注重合理设置高校的学科和遴选毕业生出国留学,以使留学人员学成回台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台湾地区实行的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办学质量的措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80年代起台湾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中学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与台湾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回归也出现了明显增长。

(四)留学教育因素

1.留学教育观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随着留学教育的发展,在台湾地区长期存在着“本地姜不辣”,以出国留学、留居美国为荣的思想。台湾地区50—70年代的这种留学教育观造成了人才的大量外流。

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局相对稳定,以及台湾当局采取了使留学教育与台湾建设相适应,加强台湾现有研究所力量,提高师资水准,增加教育经费,充实仪器设备,改善研究风气等措施,使人们的留学教育观逐渐改变,人才回归出现了增长趋势。

2.留学教育政策和人才外流与回归

台湾当局于1954年至1976年,对其留学政策进行了八次调整,频繁的调整和紧缩留学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其减少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目的,而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很多留学人员感到有许多来去自由的气氛,当然这主要是台湾经济有了发展,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会为各种人才提供的创业机会逐渐增多等原因,自1980年以来,台湾的人才回归呈直线上升趋势。

台湾地区的留学教育政策造成台湾地区人才大量外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留学教育规定缺乏连续性,且不严密,造成许多弊端。

第二:对留学生所学专业缺乏统筹安排。学医和学农的仅占56%,而学人文、法律、艺术、教育的则占44%之多,比例过大(14)。

第三:留学国别较单一。台湾的留学生多在美国,1985—1986学年度,台湾留学生占留美学生的7.2%,绝对数为23770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居各国和地区之首,且仍有上升的趋势。(15)而据最新统计,1995年在美的外国留学生41.6万人,其中台湾地区35550人,占总人数的8.5%,居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大陆地区和日本。

第四:重学历而轻实学。70年代,台湾留学生多以获得学位为目的,而当时台湾对从国外得到的学位一概予以承认,并不问其实际学识如何。在使用上也是优先安排高学位、洋学位者,使得一部分留学生把留学当成升官发财的重要途径。

台湾的留学教育,主要是不加限制的自费留学政策,给台湾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台湾的自费留学从限制、半限制演变为不加限制的开放型政策,它造成的后果是青年学生竟相出国留学。

(五)科技因素

台湾在战后经济恢复基本结束时,就开始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和研究工作,但由于80年代以前,台湾多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又与科技发展和科学研究活动没有紧密联系,造成台湾科研环境欠佳,研究风气低落,学术不能独立(16),研究人员难以获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因此一些希望有所作为的留学生学成后就留在了研究环境较好的美国等地就业,继续从事原来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大量科技人才外流。

进入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经济受到来自国内外两大压力的夹击,因此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整体工业的升级换代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发展方向,而要以组织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传统部门的关键因素是强化科技发展。为了发展高科技,加强科学研究,台湾当局先后修订和颁布了许多新计划纲要,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开展科学研究,发展高科技。1980年至今,台湾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台湾当局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高科技研究经费的较大投入,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较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风气,吸引着许多科技方面的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六)社会文化因素

首先,50—70年代台湾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只有484.8美元(17),台湾居民往往很少参加储蓄。 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发展,台湾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有大幅增长,1992年超过了10000美元。 这时儒家传统思想文化融合于现代社会的特征表现为:与西方许多工业国家不同,台湾的经济繁荣还表现为极低的失业率和极高的储蓄率。这与中国儒家传统的熏陶不无关系。较高的储蓄率显然与中国人发奋勤劳、勤俭节约的传统有一定联系;极低的失业率在近几年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的时期极大地吸引了人才回归,使人才回归出现了高潮。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礼”或“礼治”。这种传统突出表现为台湾当局的干预在人才外流与回归中所起的作用。50—70年代总的来说,台湾当局采取的是一种较宽松留学政策,尤其是实行免试自费留学的政策对人才外流问题干预很少,在减少人才外流吸引人才回归方面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人才的大量外流不仅给台湾社会造成严重损失,而且造成了台湾在发展高科技时期严重的人才缺乏,引起了台湾当局的高度重视。为了减少人才外流,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加大了干预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吸引了人才回归。

(七)美国的吸力和斥力因素

台湾地区赴海外的留学生90%左右集中在美国,美国的吸力和斥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台湾地区的人才外流与回归。

1.美国的就业状况对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的影响。

以前,由于美国的强劲经济,吸引了大批人才就业。而近几年美国出现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和经济衰退,失业状况日趋严重,这种状况无法避免地波及到台湾留学生的工作机会。而近年来台湾当局推行产业升级计划,电脑、资讯等高科技产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吸引着滞留海外的台湾留学生。

2.美国的移民政策对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的影响。

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经济形势相对稳定且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同时,伴随战后生育高峰期的结束,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人口老化,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因此美国采取了在限制一般移民的同时大力吸纳国外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新的移民法使许多台湾留学生成为美国的新移民。

由于经济不景气而造成的失业率的升高,尽管美国从人才移入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不仅仅限于经济),美国也并非愿把每个留学生或外国科学家都变成美国公民,而只想把其中的精英留下来。因为大批留学生的涌入与移居,已经给美国就业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并进而产生了双语教学、民族和种族矛盾等特殊问题。因此,近几年美国移民与留学生政策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加强了对入境者的甄选和对留学生的管理(对具有移民倾向的拒发签证)。这些都促使台湾的留学生学成后回台服务。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大陆1978年至今已向世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各类留学人员29万余人,位居世界派出国的前列,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留学人员的外流状况也非常严重,到目前为止,已回国的留学人员9万余人,只占全部留学人员的1/3左右,而在未回国的留学人员中,绝大部分尚处于倾向回国或处于犹豫不决的状况之中(18)。因此分析台湾地区出现转变的原因,借鉴台湾地区已有的经验,采取措施更有效地吸引人才回归,在我国实现“两个转变”,急需高层次人才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历来重视人才回归工作,近几年连续出台的一些重要政策已在留学人员中产生了积极的感召作用,特别是在留学教育政策上几经探索,总结并实施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最近又出台了新的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选派方法,即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政府计划宏观指导下,个人申请,专家评议,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但人才外流是一种长期的世界性的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除了做好人才回归工作之外,还必须根本上消除造成人才外流的客观因素。下面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加速经济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政策环境,增强国内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

我国的外流人才一般都集中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我国高得多,同时也没有象我国那样遭受因政治运动而引起的经济倒退。这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的硬件和软件上,而且还表现在科学研究环境、国内政局的稳定等方面。台湾地区之所以实现人才外流到回归增长的转变。主要因为台湾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日益加大,科研环境日益改善,再加上近几年台湾“本土化”政策的大力推行、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的社会比较稳定,这些都有效地吸引着台湾地区的人才回归。因此,我们只有实现“两个转变”,加速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我国的人才外流。

(二)实现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使留学人员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学习的观念。

人才外流与回归虽然受到经济、政治、高等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但留学人员最终是否回国则是由个人决定的,因此留学人员的素质在减少人才外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台湾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注意培养留学生在民族感情和对台湾的“认同意识”教育留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祖先和乡土。这些都起到了维系留学生的民族感情,吸引人才回归的作用。因此我国现在必须实行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学校教育中尤其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选拔留学人员时,要选派那些品德好、有培养前途、有研究目标、并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青年,这些将为我国留学人员回归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真正发挥学成回归人员的作用。

台湾由于50—70年代片面追求高等教育数量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又不能随之增加,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许多大专毕业生在学校并未学到什么知识,同时又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和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大量毕业生学非所用,毕业后就业难,出现了人力资源过剩现象,使留学人员回国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居安思危,下世纪中叶我国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素质的竞争是关键”的观念;当机立断,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理顺机制,重新审酌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淡化数量目标,实行质量效益导向;切实增加高等经费,确保教育先行。(19)

(四)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有效地减少人才外流,吸引人才回归。

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才外流与回归的趋势,50—70年代是台湾地区人才外流时期,人才大量外流给台湾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为此台湾当局不仅调整了留学教育和人才政策,而且创造环境吸引人才回归,台湾地区在80年代才出现了人才回归的趋势,近几年更是掀起了一股人才回归的热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做到:1.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教育政策,逐步对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实行新的选派办法;2.做到留学教育不影响国内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整个教育的确立与完善;3.把留学教育建立在学用一致的基础上;4.加强留学教育管理,提高留学教育的效益;5.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和使用政策。

只要我们加速经济建设和创建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化“治本”之策,同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加大政府减少人才外流措施的力度,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出现人才回归的大潮。

标签:;  ;  ;  ;  ;  ;  

台湾人才流失与回流原因分析及启示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