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因·有效控制·正确引导论文_孟 醒

分析原因·有效控制·正确引导论文_孟 醒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孟 醒 辽宁省朝阳县幼儿园 122000

在现在的工作和越来越多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幼儿的攻击性越来越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的分析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对相关方面资料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的活动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因为幼儿神经系统具有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等特点。但在幼儿中经常看到孩子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活跃,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会出现打闹、争吵的现象。同时,班级活动的分工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当幼儿感到心理不平衡时,也会有发怒、打架等攻击性行为。

2.长辈溺爱过度。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更是长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孩子从小基本由老人带,而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孩子常常有这样的状态,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再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3.错误的教育引导。家庭对独苗过多地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而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了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要什么给什么,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的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了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4.模仿影视“英雄”。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镜头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等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要指骂人。我们必须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除了先天的原因,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

那么,就要有效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家园合作,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培养教育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待幼儿要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地引导、教育。在一日生活中要充分利用细节来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培养正确的交往习惯和交往方式。

2.注重对幼儿交往方面的培养,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要教导幼儿采取温和的方式宣泄情绪。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培养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引起我们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有效控制,科学教育,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身心健康茁壮地发展和成长。

论文作者:孟 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  ;  ;  ;  ;  ;  ;  ;  

分析原因·有效控制·正确引导论文_孟 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