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任丽涛[1]2016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正式拉开了政治现代化的改革帷幕。从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场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蕴含着以制度框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秩序现代化,以及以个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为主要面向的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蕴。有籍于此,教育,特别是政治理念培育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政治改革的进程中承载起了重要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起上述职责,真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其自身对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易言之,只有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才能够通过人的现代化发展这一维度推动社会秩序的现代转型,这也是我们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内在关联的逻辑起点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视为结果与过程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实践性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指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适合当前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存续型状态。本文我们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应审视的要旨总结为以下叁点:第一,从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中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变迁;第二,从发展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含的现代性诉求是否真正契合;第叁,从发展趋势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现实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怎样的策略来真正地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本文试以"发展"一词对上述叁个方面的内容加以涵盖,希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型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系统化学理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是本文的叁个关键词,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论域,发展是研究的具体面向。本文正文部分的五个章节即围绕以上叁个关键词次第展开。第一章,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解读。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为后续研究工作厘清相关基本概念,并对核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明。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叁部分:首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所涉理论进行解析;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加以确证;最后,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展开探讨与申明。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推演。此章的研究目标是在申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从现代性流转变迁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解读,进而从中探寻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所应秉承发扬的现代性内涵。此章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九十余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呈现出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征。第叁章,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最新现代化图景加以理论透视,进而确定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功能定位。本章共分两部分:首先,从理念厘定和历史回溯方面着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前提性思考;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着眼,申明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承载的现实功能。第四章,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诉求。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为现实背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予以审视。本章共分为叁部分:首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的核心诉求进行探究;其次,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体诉求;再次,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等具体面向发轫,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衔接要求进行总结。第五章,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诉求,渐进式地进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本章共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以"系统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完善;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再次,以"正视主体间差异"为指导思想,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现代发展的具体策略。

邓远萍[2]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张溪[3]2016年在《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文中提出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新世纪的两大研究课题,受到当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着力探讨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交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和策略。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二者内在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述评。第二部分探讨了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使教育获得现代性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结构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具有平等性和广泛性、终身性和跨时空性、个别性和差异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第叁部分论述了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反映整个人类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又强调个人由“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现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中西文化的对立性和发展道路的艰难性、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迫切性等特点,并且正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第四部分阐述了人的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意义。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的动力、目标和本质,教育现代化只有依靠人的现代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离开了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第五部分论析了教育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速了“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推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变革;促进了人的能力结构的现代化升级;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加快了人的全面发展。第六部分探讨了在教育现代化视域中实现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对策思路。一是教育现代化要根本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二是教育现代化要完善教育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叁是教育现代化要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四是教育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推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教育现代化要充分吸收传统教育精华,巩固和提升人的传统文化根基。

马超[4]2017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继承改革开放39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借鉴西方治理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与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现代化、求解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与“中心环节”;作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项教育活动,始终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方式与前沿阵地,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与推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语境与服务主题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经很难全面系统地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命题由此而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自身现代发展的理论尝试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紧迫性、前沿性研究课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系统论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内在关联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和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核心要素与关键变量,力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体系,强化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保障作用。具体而言,论文研究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研究的简述介绍,即第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以往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概括。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逻辑,即第二章内容。主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词源进行考证并准确界定其概念,分析其本质特征与重大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与重要功能进行全面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刻揭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部分:研究的历史逻辑,即第叁章内容。主要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关于国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关于国家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统领”功能与“思想管理”功能的理论成果。这些思想观点与理论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提供重要指导、启示和借鉴。第四部分:研究的现实逻辑,即第四章内容。主要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对复杂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环境,缺乏学科体系系统潜质研发的支撑,受到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消解,已经滞后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与转换。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现实召领、国家多元治理主体能力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的政策制度保障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提供重要机遇与可行条件。第五部分,研究的体系逻辑,即第五、六、七章内容。主要坚持以创新意识与体系意识为导向,在对上述现实困境与转换机遇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体系,主要包括其转换机理、内蕴价值、实现路径等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本质在于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要素结构的系统性升级与客体性服务的价值实现,旨在使自身富有鲜明的治理特色,建构现代“思想治理”功能,彰显其在整合与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解读与传播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价值理念、培养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素质中的重要价值,并从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社会环境、夯实学科体系、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现路径,推动其螺旋式升级与渐进式发展。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运行规律与战略需求开展功能转换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性与实践探索性推进其稳步有序实现。

冯芸[5]2013年在《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实现社会和谐是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的一个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自十六大以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道德选择。”①这一历史任务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作出调整。同时,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主要传播途径的道德教育也必须在和谐理念指导下进行与时俱进的提升和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人们对“和谐”问题的关注而在道德教育领域出现的研究热点问题。和谐道德教育就是要把和谐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全面渗透到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以遵循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前提,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致力于实现道德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道德教育本身与外部系统间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具体而言,所谓和谐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的运作从而实现其内在机制的和谐,同时道德教育与其外在因素之间的彼此配合与互动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与功能优化。可以说,和谐道德教育就是力图通过对道德教育内部机制的和谐调节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内部的动力,同时又致力于将道德教育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使其符合、适应、配合于社会的要求来为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外部的保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教育学理论、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对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问题进行研究,意在建构和谐道德教育实现模式的雏形,期望对和谐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立论基础。这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前提的澄清和研究依据的阐述。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道德教育、和谐、和谐道德教育、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和谐视角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据,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合理阐释是从事本课题研究必须澄清的前提。同时,在这一部分中分别从历史渊源、现实依据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这叁个方面分析了从事和谐道德教育实现问题研究的理论可能与现实必要。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内部系统分析。道德教育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各要素是系统形成的构成要件,是系统得以形成的基础,要素的结构变化是导致系统变化、影响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影响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内部系统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道德教育的内在要素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主体、道德教育客体、道德教育内容等。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有赖于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它们是影响道德教育和谐性的基础要件。用和谐的视角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系统中目标的设定、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内容体系的建构以及功能的实现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和谐音符”,并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我们促进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外部系统分析。道德教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道德教育系统只有和外界环境保持连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结构的动态有序,这种交换必须保持常态,否则,道德教育系统本身将很快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对和谐道德教育实现问题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对道德教育内部系统进行和谐性分析以外,以和谐的视角审视道德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道德教育外部系统的研究,指出当前和谐道德教育实现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来自于宏观、微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困境。困境产生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环境系统自身机能的失调、环境与道德教育关系的错位、实践中对环境优化原则的漠视和人对环境主观能动性的缺失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困境形成的原因。和谐道德教育内部系统要素耦合关系的实现。道德教育内部系统的构成丰富而严谨,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基础就是要达到道德教育内部要素的耦合。所谓道德教育内部要素的耦合就是指各个内部要素之间不仅要达到纵向贯通,而且应实现横向的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多维的、网络化的、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道德教育内部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各个要素既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作用,又能够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只有各个要素间实现了耦合才能最终保证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具体而言,内部要素的耦合首先有赖于目标的指引,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完善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只有以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符合道德自身结构需求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的需要的道德教育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统一、主导性与层次性的协调、知识丰富与能力培养的相结合。在具有和谐性的道德教育目标下,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协调问题是影响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关键。在尊重主客体特性基础上建构双方的理解性和谐关系是实现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连接道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就是道德教育内容,针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构建一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道德需要为目标,由五个彼此交叉却各有针对的部分构成,具有和谐性的道德教育内容模式。在实现了目标的完善、主客体关系的协调、内容模式的重构之后,道德教育的功能就顺理成章的从传统的、单一的育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发展与生态层面。道德教育内部要素的耦合是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动力之源。和谐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系统优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过程,更不可能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那种企图将道德教育限定在单纯境遇中的思维方式是不切实际的,更是无益于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道德教育比较于其他教育而言,更是一项复杂、长期的过程,在保持自身体系健康运行的同时,必然的要依赖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持和政治、文化环境的保障。因此,积极应对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挑战,进行道德教环境的合理优化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当今的世界,全球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要面对的发展态势;当今的中国,现代化与多元化的深入是人们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这些现实的社会境遇颠覆性的改变着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面对这一切,理性的分析与积极的面对是道德教育应有的作为。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开放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网络化背景下道德教育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传统性与现代化的和谐、多元化困境中新型道德教育模式的运筹是我们面对挑战提出的路径选择。和谐道德教育整体实现的途径探索。道德教育作为对人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众多内部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道德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道德教育本身与其它教育领域甚至是社会大系统的协同与互动。从道德教育系统既作为“整体”又作为“部分”的双重性来讲,和谐道德教育的整体实现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从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系统本身来看,要保持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内在协调。二是从道德教育所处的大系统来看,要保持道德教育系统与其平行系统间和更高级别系统间的协同。任何企图将两者割裂的思维方式最终只能造成和谐道德教育实现过程中整体和谐性的缺失。只有确立了整体和谐的理念,遵循和谐互动的原则,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最终实现道德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社会形态转型和世界性文化创新的双重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对和谐道德教育实现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准备;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方法论指导。实践意义在于:通过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现代道德教育观念在实践中的践行;推动实践中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开展。

李伟[6]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定阶段。对于现代化目标的憧憬和追求,贯穿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的全面深化,实质上仍然是发端于19世纪中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延续和创新。现代化实践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孕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理论又会促进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理论研究,是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犯过“政治压倒一切”的错误,但更多地是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然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基础理论的系统分析,却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进行中观层次的理论抽象和初步探索,无疑是必要而迫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紧密相连,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任务,以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问题为切入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运行过程。总体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动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的逻辑思路,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考察。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之所以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相关概念范畴的混乱和研究视角的线性。鉴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概念群,包含着若干内涵相似、意义相近的子概念。论文在界定现代化与现代性、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概念的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实践过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分析。论文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背景、研究视野和结构转型叁个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确立基本方向。首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分析的社会主义场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分析的主要背景;其次,通过架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传统与现代理论框架,以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属性等内在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系统要素的结构转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转型。第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动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动力来源,主要是想表明两个意思: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当深厚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外部驱动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更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即现代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为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从横向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变迁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动力有一个从单一动力到复合动力的变化过程。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体系比较庞大,学界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和载体等要素的现代化,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因而论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意识,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野,推进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效用,推进实践功能的现代化叁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实现。

邱白莉[7]2006年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现,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建立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关系的剖析,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在现阶段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初步确定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指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考察,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指标可能达到的水平。最后根据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都适用的区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应是不断发展的。本研究所拟订的指标体系,仅仅是针对现阶段,特别是从现在到2020年这一特定时期所制订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指标体系将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被推翻。

贺双艳[8]2003年在《论中国人的现代化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五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作为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或一项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都需要由敢于承担并有能力完成的人即现代化主体来进行。在以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为现代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人自身的现代化,加快人的现代化步伐,意味着抓住了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发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提高人自身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提出来的。 通过分析,本文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主体性的凸显;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心理、意识、人格、观念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物质表现是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影响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基础之上的,为满足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以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现代教育不仅在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社会规范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人的自我意识,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如果没有现代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 其中,现代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主导因素,它引导教育其它领域诸如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设施等方面的现代化,最终影响着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因此,中国人的现代化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 而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现代教育观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落实。为此,必须开展主体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凸显人的主体性:开展终身教育,实践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开展人文教育,振兴人文精神,提升人的做人境界;开展素质教育,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古④。 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现代教育观引导下的各种教育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共同推进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陈垠亭[9]2014年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百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每跨越一个历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体系都会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把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公平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承体系、技能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适应性原则,解决好现代学校德育的适应性问题;叁是整体性原则,解决好各个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四是科学性原则,解决好德育要素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解决好为学生接受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问题。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系统科学、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先进灵活、务实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德育环境体系。德育目标对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每一进程,既需要发挥总目标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还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德育目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由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学校德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不仅应该是深刻的,而且是应该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当把创新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课程。德育工作体系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更新德育理念,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创新德育方法,从德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决好他们的地位、待遇等问题。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金敬涛[10]2002年在《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研究人的教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研究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从叁个方面对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笔者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进行阐释,进而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化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中,笔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等有密切的关系。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中,笔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思考,把我国教育现代化大体划分为叁个阶段性发展目标,指出在教育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与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域外教育关系。“大学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文中就此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任丽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3]. 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D]. 张溪. 延安大学. 2016

[4].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研究[D]. 马超. 吉林大学. 2017

[5]. 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问题研究[D]. 冯芸.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D]. 李伟. 南开大学. 2014

[7].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 邱白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 论中国人的现代化与现代教育的发展[D]. 贺双艳.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 陈垠亭. 郑州大学. 2014

[10].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D]. 金敬涛. 黑龙江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