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创造看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_课程论文

从价值创造看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_课程论文

试论价值创造视阈下的高职学习模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试论论文,模式论文,价值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08-03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之争已自动停息,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目光定位于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人民满意,在微观层面上就是指学生有个好的就业岗位,能够获得好的收入和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价值创造。作为提供教育这一产品的高职院校,探索在价值创造视阈下的学习新模式,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曾说过:“科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他在谈及大学的思想时有过这样的论述:人所拥有的最高天赋就是他的精神,就是他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把他所认识到的东西连贯地予以表述的能力。人越是使用这种能力,越是发挥这种能力,他就越臻于完善,他的价值就越大,他的人的质量和尊严也就越高。洪堡将追求价值创造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我国存续的时间还较短暂,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追求价值创造的目标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并未降低。因此,高职教育如果仅仅立足于训练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而应把视角拓宽到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上,就始终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一位,认为高职教育始终不能偏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终究需要在传承民族文化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终极目标的实现与价值创造是不谋而合的。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类在满足前面四个层次的需求后,最终必然追求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适性的经典理论。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对个人而言如此,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同样适用。就个人来说,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具有强烈的创造性,而强烈的创新和创造意识正是新时期实现物质、精神、社会价值创造的必备要素。

二、价值创造视阈下的高职教育更强调学习的主导作用

人类在不断的价值创造中推动着社会的前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价值作了高度的概括: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这里,马克思界定了商品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创造不是物的创造,因此很难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它是随着各种学习活动的深入,逐渐从自我价值的认识过渡到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中的学习活动是在“相似的情况下,由过去的行为所引发的行为改变”。换言之,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学习的结果必然是带来行为的改变,在行为改变中实现价值的创造和提升。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学习的主导作用,向国外学、向同行学、向市场学、向行业学、师生的相互学习等,从而在价值创造与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突出表现在:

1.价值的提升必然来自学习。人类历史的无数成果,大至航天飞船,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都离不开对经验的获取和积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欧美大陆发展时间较长,如1948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了“双元制”的正式名称。在我国,高职学校的出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之后,由于人才短缺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才应运而生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大学——职业大学,如当时的武汉江汉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但总体而言,高职教育的规模还很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从1999年的高职在校生136.2万人发展到2001年的194.7万人、2003年的479万人、2005年的713万人及2006年的800万人,已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的46%。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这一重要性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向市场学习,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就业;向行业、企业学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举措,使得高职教育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认可。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克服本科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这也来自于博采众长式的学习,其中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等国际上著名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借鉴的重点。因此,高职在内涵上被认为也得益于广泛学习的结果。

2.学习的结果可以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展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的课程实训、第二课堂开展的社团活动,还是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等,均使学生在多个层面的学习实践中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并通过经验调整行为过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及操作原理;在生产性实训中,学习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标准;在顶岗实习中,学习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并在真实的竞争环境中锻炼适应市场的能力,创造个人的潜力,使学生从一个学校的人真正成为社会人,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素质提升的同时,实现了全面价值创造,即在一个人创造物质财富、美化自我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物质、精神、价值的提升,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3.把握学习的过程十分关键。尽管学习只是过程,最终结果是价值创造,但把握过程却尤为重要。要明确学校要学什么,教师要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创造、全面发展的目标。哲学家谢林曾经说过:“为了谋求面包而学习的学者什么东西也设计不出来,什么东西也不可能独立地装配起来。这样一种学者是完全没有能力独立前进的,因为真正的进步不是按照过去那些学说的标准来进行判断,真的进步只有从自己出发,从绝对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判断。”以往高职教育曾陷入过谢林所述及的误区,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割裂,通过学习却难以实现进步;而已经有的几种国际高职教育的成功模式也显示高职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谋求面包,更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努力前进的能力。任务驱动的自主式学习是不少高职院校推崇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演变为指导者。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价值创造中逐渐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价值创造中的学习模式创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作为一所财经类院校,学院努力克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困难,以共生态的开放办学理念,创新学习模式,构建三级价值创造的学习循环体系,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为打造中国金融高职第一品牌奠定基础。

1.从办学模式层面看。学校以资源的凝聚、整合、共享为线索,着力构建综合、联系、平衡的学院外部发展环境与和谐教育生态,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办学经验,以开放的姿态办学,发动“行业、校友、集团”,吸纳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形成良好的学校与“行业、校友、集团”互动的机制。向行业学习,专业课教学与实训指导吸纳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为学生与教师带来最新行业动态,使学校教育能始终跟上行业发展趋势;向校友学习,吸纳他们回归课堂,讲述自身成功案例,启动“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为主题的“2300”活动,校友、师生共同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而学院与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共同组建的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各专业聘请专业建设的行业合作专家,与近百所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则更能显示学院海纳百川的一种开放学习的姿态。在这种广泛学习中积累经验,展现学院的社会价值。学院于2007年11月发布的国内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充分显示了学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

2.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的系统性改革,使行业、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以订单培养为载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较高比例。订单培养是学院遵循“校企合作共育人”的原则,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闪光点。学院旨在通过订单培养,学习岗位职业标准,使学校教育更贴近社会需要,企业提前介入更有利于岗位职业环境的营造。从2003届开始的订单培养,经过几年时间的运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组建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浙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裕兴不动产经纪公司、淘宝网等26家单位的41个订单班,占毕业生总数的近50%。由于订单培养,学生提早学习了企业的各项执业标准与工作流程,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职业环境,成为一线业务骨干。

在积极通过价值创造中学习,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典型专业的典型案例,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优质银领培养,通过组建“银领”班,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对入选学生在金融英语、英语口语、金融服务能力、金融礼仪和专业综合知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浙江金融业,特别是外资银行发展的,既精通现代金融理论、银行实务知识,又能运用英语从事银行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于三维网络合作育人的“433”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4A的学习环境,即使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都能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情(Anything)的4A自主学习环境,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合作企业网络为学生提供3T支持,即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学习(Theory),在实践中练习(Training),在实践中检验和考核(Test)的教学模式,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社会服务网络为学生提供3S平台,即积极开展产品销售(Sales)、技术支持(Support)、产品开发服务(Service)等各种技术服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做中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订单培养为载体,努力践行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在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及竞争、创新、发展意识的熏陶,使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毕业生进入房产中介公司后,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和不断进取,在二手房营销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主要由订单班学生构成的裕兴建国门店,原是一家濒临停业的门店,最终却坐上了裕兴在杭百家门店销售排行榜的前三甲。

3.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层面看。要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示范性建设在微观层面的关键,学院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推进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的活动。为此,认真向国内知名高职教育专家学习,专门邀请他们来学院作《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专题讲座,丰富了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等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按照项目课程教学要求组织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由于推进有力、措施得当,百余门课程已分期、分批实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目前已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建设课程;同时,还有20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彰显了学院通过在广泛学习中创造价值的成绩。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形成的价值创造学习循环体系,使学院在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学习循环中,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培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学习循环中,通过以订单培养为载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诠释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在课程建设的学习循环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高职教育的内涵。

标签:;  ;  

从价值创造看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