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胰腺的诊治(附5例临床分析)

异位胰腺的诊治(附5例临床分析)

一、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附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莫亚斯尔·热合木拉[1](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异位胰腺及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异位胰腺临床特症、发生部位、病灶大小、发现年龄等临床资料,观察HP在普通胃镜及腹部增强CT下的表现,分析HP的超声内镜图像,对比超声内镜下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特点,研讨超声内镜对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了解治疗异位胰腺的方法。结果:①异位胰腺好发于胃,超声胃镜显示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及黏膜下层,边界基本清楚,回声反射性多样,部分内部可见管状结构样回声。②累及固有肌层相对非累及固有肌层的异位胰腺病变回声反射性低回声较多。③胃异位胰腺较胃间质瘤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多在胃窦及胃体部。胃体部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异位胰腺易误诊为间质瘤。④内镜下治疗是治疗异位胰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结论:异位胰腺好发于胃(胃窦及胃体)。超声内镜对异位胰腺肿物的检出率和正确率都远高于CT检查。胃体部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异位胰腺易误诊为间质瘤,鉴别两者为临床难点。

李艳乐[2](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张程[3](2019)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探查到的胃黏膜下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却也存在少数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手段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进行诊断与鉴别。普通内镜对于对胃黏膜表面显示良好,但无法评估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了胃镜与超声技术的优势,可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结构进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主要探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特点及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2005-2017年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各种胃黏膜下病变内镜及超声特点、影像学检查、诊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随访情况。结果:2005-2017年间,我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5201例,男女比例为1:1.50,患者年龄在12-89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EUS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者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发病率最高(60.35%),异位胰腺(21.17%)、脂肪瘤(6.65%)次之,其余病种均较少见。EUS下胃GISTs主要多位于胃底、胃体,起源于固有肌层;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脂肪瘤多位于胃窦、胃体,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处,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胃体、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炎性纤维性息肉均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孤立性胃曲张静脉好发于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神经鞘瘤、胃囊肿、深在性囊性胃炎及胃血管相关病变因术后病理符合例数过少,难以汇总病变特征。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EUS对各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各不相同,胃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最高(70.83%),间质瘤次之(67.14%),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43.75%、29.41%,其他病变因样本量过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与统计。随访发现胃黏膜下肿瘤病灶在随访期间体积常无明显增长或增长缓慢,术后多无复发,仅少量胃GISTs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复发。本组胃GISTs发病率最高,样本量最大。EUS初诊胃GISTs并接受切除治疗者中,共计378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与EUS初步诊断相一致。EUS初诊胃GISTs而术后病理结果不符合者共计185例,误诊病种达23种,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最为常见。病理组织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获得,内镜手术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P<0.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57)。在性别、年龄、瘤体≥3cm、病灶表面糜烂或溃疡、出血、钙化、内部液化坏死等特征中寻找与胃GISTs良恶性相关的因子,发现瘤体≥3cm(P<0.001)、表面糜烂溃疡(P<0.001)、液化坏死(P<0.001)、出血(P=0.042)、患病年龄(P=0.025)与间质瘤高侵袭风险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内部钙化(P=0.263)、患者性别(P=0.646)与侵袭危险度无明显相关。结论:胃黏膜下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病种广泛,胃GISTs最为多见。EUS可有效评估各类胃黏膜下病变的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边界等信息。EUS的诊断符合率因病种而异,对于脂肪瘤、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价值仍有待提高。手术与内镜治疗均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处理方式。胃黏膜下病变多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良性进程,但也存在小部分恶性表现。对于胃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EUS在胃黏膜下病变的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张琳[4](2018)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重点分析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囊肿、息肉、异位胰腺、血管瘤等疾病的超声内镜特点。2.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估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及CT的诊断准确率。3.评价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的价值,为ESD治疗早癌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普通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共428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26例,病灶432处,其中有4位患者有两处病变。年龄分布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下病变分布的层次、超声回声学特点和病变大小等。常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囊肿、息肉、布氏腺瘤、异位胰腺、血管瘤、外压等疾病。2.432例中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的共143例,分析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结超声内镜总的诊断率及几种常见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CT诊断准确率。结果:1.疾病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共收集432例病例,其中食管167例,胃182例,其中贲门12例,胃底77例,胃体32例,胃窦61例,十二指肠24例,结肠33例,直肠26例。2.超声内镜下的特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99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1.11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亦可见混合回声;平滑肌瘤115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0.6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脂肪瘤16例,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1.22cm,超声学回声特点表现高回声为主;异位胰腺17例,均来自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0.67cm,超声回声特点多样,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息肉61例,主要来源于粘膜层,长径中位数是0.72cm,超声学特点高回声为主;布氏腺瘤5例,长径中位数是0.3cm,超声内镜下表现主要来源于1-3层的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囊肿31例,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0.5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囊性的无回声。血管瘤共12例,长径中位数分别为0.5cm,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为主,超声学特点以低回声及无回声为主;早癌35例,长径中位数是1.35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3.外压性改变共28例,而胃部占24例,以脾脏外压为主。4.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本组432例治疗的患者,病理确诊14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84.62%,其中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早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3%、100%、93.54%、83.33%、60%、87.5%。分析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及不符合因素的中,符合与不符合的病灶大小分别2.34±0.94cm、1.3±0.72cm,行T检验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5.超声内镜诊断对于早癌的诊断特异性为82.35%,敏感度87.5%,阳性预测值82.35%,阴性预测值87.75%。超声内镜对ESD术前侵犯层次与ESD术后对比分析,诊断相符率为87%。6.对比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84.62%,普通内镜的诊断准确率48.25%,CT的诊断准确率38.64%,分别与超声内镜行卡方检验P值均<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判断一些常见病变的病变来源、部位、大小等具有优势,尤其是可以判断外压性改变的来源。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性病变的诊断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3.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对ESD治疗早癌有一定价值。

张克玲,蒲竞,米泰宇,关泉林,李久澄,袁文臻[5](2015)在《胃异位胰腺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异位胰腺(heterotopie pancreas)又称为迷走胰腺(aberrant pancreas)或副胰腺(accessory pancreas),是指在胰腺自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无任何解剖、血管关系的零星胰腺组织,属于先天性畸形。临床较少见,易误诊。本文报道2例胃异位胰腺并文献复习。

陈秀珍,郭月飞,曾昭吝,方佳峰[6](2015)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3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3例(40%),十二指肠12例(36%),空肠6例(18%),回肠2例(6%),患者术前行CT和/或胃镜检查,10例(30%)术前诊断正确,14例(42%)误诊,其中9例误诊为间质瘤,3例误诊为平滑肌瘤,2例误诊为胃癌;9例(27%)因其他手术意外发现。4例病灶行胃镜下微创手术治疗,29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33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无手术并发症,随访464个月,经CT或胃镜复查,均未出现复发或与异位胰腺相关的病情恶化情况。结论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易误诊和漏诊,治疗方案视患者有无症状以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病变的程度而定。

郭远荣,邓治洲[7](2012)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对3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征及病理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消化不良等,少数以其他症状就诊或合并其他疾病。行胃、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毕II式胃空肠吻合术6例,胃壁部分切除9例,小肠部分切除5例,17例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EUS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声像学主要特征为:病变多起自粘膜下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中等回声,边界清楚无包膜。高频电凝切除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目前对异位胰腺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EUS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周雨迁[8](2011)在《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鉴别诊断消化道病变的价值,重点探讨内镜超声技术在食道隆起性病灶、食道结核、胃间叶源性肿瘤鉴别、胃异位胰腺、胆胰结合部病变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内镜室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209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总结分析食道、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及内镜特点;比较超声内镜与腹部B超、CT、MRCP在胆胰结合部病变中的诊断能力。结果1.研究期间共发现1353例隆起性病变,有明确病理结果的病人例数为327例;虽然无病理结果,但依据内镜及超声内镜、定期随访能明确诊断的病人如消化道管壁的外压性隆起及静脉曲张,其例数为150例。2.食道隆起性病变共387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共149例病人,152个病变。与病理结果比较,食道上段、中段、下段病变超声内镜诊断总的准确率及对间叶源性肿瘤、结核、外压病外压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内镜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是外压性病变,超声内镜食道三段的准确率为100%(36/36)。食道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低回声病变236例,以粘膜肌层病变为主。发现9例食道结核,在胃镜下表现为两种形态:(1)小的孤立的隆起性病变,其表面有质子泵抑制剂不能治愈的孔洞或溃疡,超声内镜下呈现为等-低回声、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局部管壁层次清晰完整。(2)表面光滑的较大病变,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团块影,其内混杂有高回声点状、条状影。3.胃内病理诊断明确的病变244例,以息肉、间叶源性肿瘤、外压性病变为主。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共55例,胃底为病变最多见部位,占52.7%;其次为胃体,占29.1%。平滑肌瘤和间质瘤的生长形态如表面是否有溃疡、腔内还是腔外生长、是否分叶、边缘是否光滑、内部是否有囊性变及钙化两者比较无差异;而内部回声特点两者有显着差异,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与周围固有肌层的回声相等,常无高回声点。根据间质瘤的病理标准,将间质瘤进一步分类,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间质瘤归类为相对良性间质瘤,中度及高度危险度间质瘤归类为恶性间质瘤,比较两者的超声内镜特征,发现良恶性间质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有显着性,两者的生长方式、内部回声、边缘等比较差异无显着性;而内部是否有囊性变、钙化差异有显着性,恶性间质瘤内部常有囊性变及钙化。在长径为309cm时,肿瘤为恶性可能性大,其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763。4.胃内共发现18例异位胰腺。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粘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着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三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粘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5.胆胰结合部病变48例。EUS与腹部B超、CT、MRCP比较,在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方面较其他三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在胆胰结合部肿瘤的诊断方面,EUS敏感性、特异性较CT高,与MRCP比较无差异。结论1.食道器质性病变以粘膜肌层为主,主要为平滑肌瘤;对粘膜下层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病变,需警惕食道结核的存在。2.胃内的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外压性病变为最常见,正常脏器是外压的主要原因。器质性粘膜下病变,胃内主要是间叶源性肿瘤,其次是异位胰腺。超声内镜可以较好地鉴别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和间质瘤。恶性间质瘤相对较大,内部更易出现液化坏死所致的囊性变和钙化。3.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能为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异位胰腺病变提供指导。4.超声内镜对胆胰结合部病变的诊断有较大的优势。

鲍柏军,黄介飞,朱净[9](2007)在《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内镜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率。方法总结近6年来经电子胃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及病理确诊的12例胃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好发于胃窦,多见于大弯侧。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形态及大小差异很大,顶端可见导管开口,多单个;超声内镜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并可进一步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巴明臣,黄祥成,闻英,卿三华,李国新[10](2006)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8例病人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二、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附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附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手术器械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械
        1.3 医务人员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及设计
        2.2 异位胰腺诊断方法
        2.3 异位胰腺治疗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研究对象的控制
        3.2 研究人员及检查方法
        3.3 数据记录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超声内镜检查
    2.4 胃黏膜下病变的处理
    2.5 病理诊断
    2.6 临床数据收集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胃GISTs
    3.2 胃异位胰腺
    3.3 胃脂肪瘤
    3.4 胃囊肿
    3.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3.6 胃平滑肌瘤
    3.7 胃血管相关病变
    3.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3.9 深在性囊性胃炎
    3.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3.11 胃神经鞘瘤
4 讨论
    4.1 胃GISTs
    4.2 胃异位胰腺
    4.3 胃脂肪瘤
    4.4 胃囊肿
    4.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4.6 胃平滑肌瘤
    4.7 胃血管相关病变
    4.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4.9 深在性囊性胃炎
    4.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4.11 胃神经鞘瘤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治疗方法
    1.4 病理学表现
2 结果
3 讨论

(7)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材料收集
    2.方法
结 果
    1.一般资料:
    2.临床表现:
    3.影像学资料
        (1) 消化道造影检查:
        (2)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
        (3) 超声内镜检查:
    4.治疗:
    5.病理结果:
    6.并发症:
讨 论

(8)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内镜下隆起性病变
    第一章 内镜下隆起性病变概况及食道隆起性病变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食道结核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间叶源性肿瘤图片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声内镜在胃异位胰腺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异位胰腺图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内镜对胆胰结合部的病变诊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声微探头在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早期癌图片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胃镜表现
    2.2 超声内镜表现
3 讨论

(10)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四、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附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D]. 莫亚斯尔·热合木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3]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D]. 张程. 浙江大学, 2019(03)
  • [4]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D]. 张琳.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5]胃异位胰腺2例并文献复习[J]. 张克玲,蒲竞,米泰宇,关泉林,李久澄,袁文臻. 甘肃医药, 2015(08)
  • [6]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J]. 陈秀珍,郭月飞,曾昭吝,方佳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02)
  • [7]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J]. 郭远荣,邓治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22)
  • [8]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 周雨迁. 中南大学, 2011(12)
  • [9]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J]. 鲍柏军,黄介飞,朱净. 中国内镜杂志, 2007(01)
  • [10]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J]. 巴明臣,黄祥成,闻英,卿三华,李国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11)

标签:;  ;  ;  ;  ;  

异位胰腺的诊治(附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