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改革实验是经济特区的生命--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考_经济特区论文

先进的改革实验是经济特区的生命--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考_经济特区论文

超前改革试验是特区的生命——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超前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中国理论界就特区发展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提高了人们对特区的认识。讨论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的:当前经济特区还特不特,如果还特主要表现在哪里,如果不特还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如果继续办下去要增创哪些新优势,如何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十年前,我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在服从全国统一政策的前提下,特殊政策是经济特区的生命。意思是说,没有特殊政策就谈不上经济特区。现在回想起来,对特殊政策的理解,则偏重于中央对特区所实行的特殊优惠政策。今天看来这种理解显然有片面性,而且已落后于全国形势的发展。特区建立之初,全国尚未改革开放。当时特区的优惠政策对外商颇有吸引力。如今全国都在搞改革开放,特区拥有的优惠政策别的地区都可以办到,甚至内地在深圳招商时,给予的条件比特区更优惠,这就是说,特区在这一方面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问题是,今天能否把特殊政策仍然看作是经济特区的生命呢?这里,涉及对政策的理解。如果仍把特殊政策等同于特殊优惠政策的话,那当然不能那么说。但是,如果把特殊政策理解为,经济特区是全国的改革试验区或试验田,我认为,还是可以把这种特殊政策看作是经济特区的生命。所谓“生命”之说,不过是强调特区为“改革试验场”的重要意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通过试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策。一句话“人民公社好”,可以在一夜之间使全国实现了公社化,一张大字报,可以立即在全国掀起一场空前规模的运动。这种违反党的作风和政策、不经过试验所造成的恶果是极其严重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建立若干经济特区,作为全国改革的试验区,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因为,要在经济特区进行的试验,不是一般的试验,而是事关国家大局的试验,这就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把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如何在象中国这样的大国里建设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同于某些传统社会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这样一场关系国家兴衰的伟大试验的任务交给经济特区,这是中央对经济特区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比特殊优惠政策重要得多的特殊政策。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邓小平提出并为中央所阐述的“三个有利于”。凡是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都要破。其中包括旧的经济体制、旧的规章制度、旧的传统习惯,等等。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看来是“三个不利于”的某些东西,但属于现行政策、现行体制和现行做法的范围,是否可以破掉。如果说这些东西在别的地区一时还不能破的话,那么,在经济特区就可以破,也应该破。否则,经济特区就不成其“改革试验区”,它的存在就没有多大价值。

改革要通过试验,而试验必然存在两种可能,即成功与失败。世界上没有注定必然成功的试验,也没有注定必然要失败的试验。今天,我们要从事的试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前所未有、空前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样存在着两种可能。记得1984年邓小平对深圳特区作了著名的题词之后不久,又说了这样一句话:经济特区是一个试验。当时引起一些人的疑虑,说邓小平对特区的看法倒退了。这是一个误解。其实,邓小平说的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我们希望成功,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如果失败了,也只是局限于局部地区,同样也可总结失败的教训,作为借鉴。

十五年来,经济特区排除了种种阻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这里我们不妨以深圳特区的改革试验为例说明。当全国都在实行计划经济,并有人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表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时候,深圳最早提出,经济运行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这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当人们把固定工看作是社会主义劳动制度、把合同工看作是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时候,深圳果断地把固定工逐步地改为合同工。当人们把招标投标看作是资本主义竞争手段的时候,深圳却首先在建筑行业废除了行政指派的做法,开始实行招标投标的试点。早在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外高桥成立保税区之前,深圳沙头角已经有关方面批准进行建立保税区的试验。特别是,当宪法还没有作出土地使用权可以自由转让规定的时候,深圳在全国率先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类似的改革其他特区也在试验。所有这些试验以及其他试验,都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的。象这种超前的改革试验,并不是特区以外的其他地区都能做到的。经济特区能充当这样一项伟大事业的改革试验场,可以在改革中先行一步,进行试验,开全国风气之先,这是中央对经济特区所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特殊政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政策比这更重要的吗?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今天仍把特殊政策看作是特区的生命,似不为过。

最近江泽民代表中央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我对这“三不变”的体会是,中央发展特区的决心,绝不仅仅是为了把几个特区的本身工作办好,因为比起全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来说,特区显得太小太小了,而是着眼于全国,为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在基本政策中理应包括允许特区进行超前的改革试验,舍此,特区的“特”就要打折扣。至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最重要的,正如前面一再提到的,莫过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试验场或试验田。对此,江泽民殷切地希望经济特区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来。而这不通过特区的超前试验是办不到的。我认为,这是中央举办经济特区的根本意义所在。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端正人们对特区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搞好特区工作。

目前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即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里讲的政策显然是指优惠政策。就优惠政策来说,这个优势无疑正在逐步淡化。值得注意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把允许特区可以搞超前的改革试验,看作是中央对特区实行的一种政策,更没有把这种政策看作是最重要的特殊政策。如果就这一点来说,这种政策优势不仅没有逐渐丧失,相反,随着改革的深入会愈益加强,愈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经济特区在改革试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成功经验已经在全国推广。1984年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和1993年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的许多基本经验。我认为,这是经济特区服务全国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当前经济特区增创优势的一个主要方面。

经济特区在改革试验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以生动的事实向世人表明,过去中国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在一个时期里由于路线、方针、政策失误,及与此相联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所造成的。因为,在经济特区,在同样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由于一开始就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威力,克服来自右和“左”主要是“左”的阻力,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明显提高。其中尤以深圳特区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有人总喜欢拿大陆和台湾比,仅仅因为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大陆大得多,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暂且不说这种比法本身并不科学,就拿深圳特区和台湾作个比较,这个结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对此,许多来过深圳特区的台胞都有切身体会。

经济特区还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人们展示,特区作为改革试验区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象西方所宣扬那样,应归功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象有人所担心的那样,特区已改变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虽然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作了重要讲话之后,情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并未完全解决,一遇风吹草动,问题又会冒出来。经济特区进行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这种学习、借鉴和利用,并不是改弦易辙,转变方向,恰恰相反,是为了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说,经济特区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试验,十分出色,效果卓著,否则,不会有特区的今天。进一步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中国特色”,一个主要原因,不正是由于我们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借鉴和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结果吗?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的任务是不同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全国当前发展的总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对经济特区这一改革试验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这个要求和任务,总的说是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具体讲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进行探索。前面已经说过,经济特区在建立之初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难能可贵。但是,应当承认,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特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粗浅的,因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初步的。对照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和当前形势的要求,经济特区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改革试验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

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这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深圳已在全国先走了一步。他们经过多年研究确立了三个层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有机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上层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中层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下层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新的管理体制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了政企分开,通过层层授权、建立责任制度,解决了国有资产“责任缺位”问题,真正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好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改革要求。这一改革把对产权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落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项超前性的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方面经济特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特区的经验,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原来国有国营的大中型企业改造成为公司制的法人组织,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深刻影响,焕发生机,加速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经验表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市场转,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要自主经营;企业要创造利润,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企业要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优胜劣汰。经济特区在这一事关企业制度根本变革问题上所作的改革试验可供内地借鉴。

(二)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闯出新路,提高成效。经济特区作为全国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过去已经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天面临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特区要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要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广度,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海外市场。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对一般商品尤其是高档消费品,要适当地加以调节。积极推进工技贸和金融等部门的密切结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导向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外向型经济与国内经济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机制,更好地发挥外向型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要更加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资。即要调整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要提高外商投资的效益,注重实效,为此必须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使之对外商有更大吸引力,对外资不能象初期那样来者不拒,而要加以引导,把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大财团来投资,加速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吸引外资要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比较世界产业结构尚存在着较大差距,要通过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赶上世界发展步伐,更好地和国际市场接轨。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更有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要充分利用特区本身经济实力较强、对外经济联系广泛等有利条件,率先建立起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在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搞跨国经营,包括建立跨国公司。这是跻身国际市场、适应当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要在按国际惯例实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方面开辟新径。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要求按国际通行规则,扩大对外开放,逐步达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因此,如何按国际惯例逐步实现接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运用国际惯例实现“接轨”方面创造新经验。我认为,其中值得着重提出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按照国际惯例,完善经济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全国陆续制定了数以百计的涉外经济立法。这些大都是参照有关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和特区实际而制定的。有了这些法规,就要严格依法执行,而不能任意违反。这是实现与世界各国经济接轨的必要条件。

其次,按照国际惯例做好引进工作,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引进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第三,按照国际惯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形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经济都程度不同地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同样,中国要面向世界,扩大对外交往,必须使自己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对接。为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深化改革。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二十一世纪。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中国经济特区需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继续办下去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在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把特区办得更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先进的改革实验是经济特区的生命--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考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