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益建造体系是建筑行业中的最近新出现的思想方法,它是当今建筑行业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一建筑管理模式对以往的建筑模式产生了不小的挑战。建筑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刺激着建筑模式的不断改善,使其跟紧时代潮流,以免被时代淘汰。厂商在不断缩短建造建筑生产周期的同时,对建筑这一产品的成本、质量和个性化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此时,以前的建筑管理系统对于现代建筑行业已经不适用,必须要加强对现代建筑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精益的建筑体系,这种新型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发展。本文基于精益建造体系的本质和内涵,对其在管理建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并分析精益建造体系对建筑项目所展开的管理流程、价值管理及任务管理的要求,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本行业的厂商企业的建筑管理提供借鉴,为中国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TFV理论;建筑管理模式;价值管理;
一、传统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
第一,在建筑发展历史上,出现的建筑管理理念有很多种,其中形成比较系统的建筑生产思想大致有建造转变思想、价值产生理论以及程序生产理论三种。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工厂场地、建筑企业里面,很大一部分企业都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即生产转换为建筑产品,这种模式下,生产转换产品的模式将加工产品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理论。转化建筑产品的整个过程又被分为很多个小过程,这些小过程又再被分为更小的转换过程,最低一层次的小过程被称为活动[1]。以前的建筑行业就是利用这种思想来开展建筑产品生产的。在建筑管理中运用生产转换成产品的模式,不仅没有在意产品价值与工作流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且整个生产建设工程的流动性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造成建设建筑的效率大幅度降低。这一生产转换模式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看作是增值活动,并没有对建筑生产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是增值的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没有注意到同一级别下不同的小过程之间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将所有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子过程生产成本最小化及效率最大化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对工作流程和价值管理进行考虑。
第二,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对于精益建造建筑的要求更加严格,厂商研究人员开始试图对存在着的这三种理论进行整合,希望形成一套新的理论,这便是TFV建筑管理模式理论。这一发展理论分别从转换程序、转换流程以及转化的价值三个方面着手,对建筑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利用了管理流程、任务管理及价值管理,对生产建筑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了解与控制,以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
精益建造生产模式把TFV建筑转化生产理论作为基础,从转换、生产流程及价值管理等方面对生产建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虑,它利用价值管理、流程管理及任务管理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去实现剩余利润达到最大化的生产目标,而把顾客当为生产产品过程的中心更是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多种需要的体现[2]。生产厂商将精益建造建筑模式的优点和TFV生产发展理论结合到一起进行生产,就形成了基于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发展模式。因为建筑生产项目具有复杂多变、发展不确定性及唯一存在性等特点,因此建筑行业可以利用管理流程、价值管理目标及任务管理展开管理,为生产建筑产品提供理论性指导,其中任务管理提供了确定稳固的生产流程,在出现变化后可以利用流程管理的思想,以减少任务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价值管理的思想彻底体现了生产流程的唯一性,那便是把客户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中心[3]。
这样看来,流程管理思想、任务管理及价值管理在整个的建筑生产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各自不一样的作用,它们有不一样任务目标和处理办法。其中任务管理主要在生产建筑体系的设计环节中发挥作用,流程管理大部分是应用在生产建筑体系的建造过程中,价值管理则主要是体现在整个生产过程的价值保障过程中,确保生产的价值可以实现,能充分的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4]。KFV管理理论要求同时运用流程管理、任务管理以及价值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实中客户的不同需要及突发情况,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在生产建筑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和流程,又或者是存在复杂繁琐的流程程序,流程管理思想就应该重点分析考虑这些内容以确保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工程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则价值管理就十分重要 [5]。
三、精益建造的实际应用
1992年Lauri撰写的一篇经济报告《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中首次提出了将精益建造的思想运用到建筑行业中的想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第一次正式的会议讨论把精益生产产品的方式引入建筑行业的是由精益建造国际研究小组于1993年的时候在芬兰举办的。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生产一个建筑产品,必须要对建筑立项、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握,按机器各个环节之间的连续性,但是每一个环节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加整个建筑产品的价值,使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达到最优化,则将会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有很多调查显示,在施工现场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无效的,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他们主张要进行精益生产,将这一思想贯彻于生产的每一环节中,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提高收益。
在1997年时,精益生产产品理论的第一代提出者Ballard和Howell创建了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且贯彻有精益生产思想理论的协会,这个协会主要研究和开发精益生产建设项目,并在合作单位与相关组织之间中积极实行和发展应用,希望可以推动精益建造思想在建筑行业得以应用,促进建筑管理体系加以改革发展。
企业想要通过降低产品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要对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库存的产商品数量、正在加工的产品的流程、企业职工工资、购买设备来源等多方面花费精力,必然将不能提高公司产品竞争价值的生产环节淘汰[6]。因此,精益生产产品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便是实现零浪费,但是由于精益技术方面的缺点,我国建筑行业在此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企业。
例如,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使混凝土达到所规定的强度,工人的做法往往是增加水泥的用量和减水的使用量,虽然达到了规定的强度目标,但却比规定的增加了材料使用量,这其实是一种材料的浪费。又例如,制作模版的工程中,在去除盖梁模版时,模板之间所连接的连接容易在浇注过程中粘上混凝土,使模板上面的螺母不容易拆开,因而耗费时间较多,但由于需要拆的就只有一套模板,为了尽快进行下面的装订,使浇注的工作完成,所以拆螺母的工作要最大程度的减少,最快速的办法是用氧气割枪把螺母之间的连接物割除掉。然而这样做,螺母之间的连接物便不能被重复使用,同时,使用氧气割枪又耗费了工业氧气,虽然减少了割除的时间,却造成了材料浪费。由此可见,在建筑工地中由于诸多不可控制的原因造成材料浪费的现象数不胜数,因此,采用精益生产的理论使势在必行的,新的建筑管理模式改革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而国外的企业却能够充分运用精益建造的理论思想进行建筑生产。到现在为止,精益生产技术与思想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已经在美国、英国、丹麦、芬兰、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使用精益思想以及相关的管理技术,很多国家的建筑企业都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建筑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在企业精益生产思想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使得精益建造得到新的飞跃。
澳大利亚的Jennings公司是就将精益思想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这家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从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澳大利亚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依靠的正是这种精益生产以减少建造成本的方式。
(1)为了使生产过程得以连续进行,该公司将项目集中到一块,把生产过程与装货过程分开,只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的产品,确保生产过程开始生产的时间以及生产流程是持续的。
(2)Jennings每年都会对现在的房屋模型以及在房屋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新的设计模型。这意味着企业能够不断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体现了并行工程的思想。
(3)Jennings企业有一套质量控制体系的精益化生产模式,为它的产品生产服务。在具体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对每一个房屋都会进行生产评估报告分析,而且会对那些已经基本完工,即将要交付的建筑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满足生产要求。
由此可知,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体现出来。因而,以前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而精益建造体系出现以后,将精益生产思想理论应用于建筑行业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嘉睿.基于精益建造的绿色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1):77-79.
[2]杨林田. 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 门窗, 2016,22(11):224-224.
[3]邓进. 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 四川水泥, 2017,23(5):186-186.
[4] 刘景矿, 庞永师, 何俊锋,等. 基于精益建造与BIM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研究[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6,34(4):5-11.
[5]方俊, 龚越, 陈旭辉.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总承包项目精益建造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 2016, 37(8):33-36.
[6] 刘春. 基于精益建造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评价模型研究[J]. 山西建筑, 2017, 43(21):237-239.
论文作者:卢超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建筑论文; 精益论文; 产品论文; 价值论文; 思想论文; 建筑行业论文; 理论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